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092

第92章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生活在一个书法由隶书转变到楷书的过渡时期,这时虽然楷书已经形成,但用笔和结构都比较粗疏,行、草书的行气还不够连贯。历史需要书法家对楷、行、草体进行完善和提高。王羲之不辜负历史重任,对前人的楷、行、草书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融合古今的笔法,加以发展变化,开创了时代的新风格,形成了新的体貌,所以被后人称为书圣。

王羲之(321~379),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他自幼学习书法,受父亲王旷、叔父王庾启蒙,后从了秦汉篆隶大师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有时甚至达到忘情的程度。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一次,他练字忘了吃饭,家人把他最爱吃的馍馍和蒜泥送到书房,他竟不假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了起来。当家人发现时,他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0多人来到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人共成诗37首。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字体潇洒流畅,气象万千,其中二十多个“之”字,千变万化,无一雷同,被历代书法家公认为举世无匹的“天下第一行书”。相传王羲之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这部作品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最后为唐太宗所夺。据说,唐太宗对《兰亭集序》爱不释手,临死时竟命人用它来殉葬。从此后世人便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

延伸阅读

“东床快婿”的由来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都很受世人赞许。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王导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来人选婿时,诸儿侄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羲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禀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都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 稀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