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078

第78章 哲学大家——王守仁

王守仁的“心学”上承孟子,中继陆九渊,集我国心学之大成。由他创立的阳明学派,与朱子学派分庭抗礼,成为明代中后期一个体系庞大、门徒众多、思想活跃、影响深远的新儒家学派,在我国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守仁(1472~1529),初名云,字伯安,因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思想家。著有《传习录》、《大学问》、《阳明先生文录》等。

相传王阳明的母亲郑夫人怀孕达14个月之久,才生下他。王守仁出生时取名为王云,直到5岁还不能说话。有一天,他正和一群小孩玩耍,忽然一个癞头和尚来到面前,指着他大声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王伦刚好听见,恍然大悟,便为他改名为守仁。据说从那以后,王守仁就能开口说话了,且智力发展很快。

1499年,已经28岁的王守仁中了进士,观政工部。从此,他步入仕途,跻身士大夫行列。王守仁中了进士后,为了能加深的自己的学术造诣,常走访一些高人。后来,他经过十几年的思考和求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其学说世称“心学(或王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他所说的“心”,指最高的本体,如“心即道,道即天”;也指个人的道德意识,如“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这比陆九渊的“心”的意义广泛。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他的知行合一说,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强调道德实践,要言行一致。

五十岁时,王守仁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把自己的哲学思想概括为“四句教”,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延伸阅读

王守仁的故事

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欢喜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但王守仁总不改。王华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晚年,他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