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050

第50章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医学名家,也是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中国医药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医学遗产中的精华。

孙思邈(约581~682),中国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自幼勤奋好学,尤其喜欢研究医学。早在青年时代,就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医生。隋文帝曾召他为国子博士,他拒绝了。唐太宗、唐高宗又征召他,他也拒绝了。他不肯做官,宁他的医术非常高明,在针灸和医治一些疑难病症方面,都很有成就。当时,有个病人病情严重,服药扎针都不见效。孙思邈就在他的病痛处按掐,寻找病人的痛点。当找到痛点时,病人发出“阿”与“是”的声音,孙思邈就在这里扎针,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人们把这些随痛点所在而定的穴位,称为“阿是穴”。这也是孙思邈在针灸方面的一个贡献。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感到过去的一些方药医书,浩博庞杂,分类也不妥当,查找很难,等找到药方,往往已来不及医治了。于是,他一方面认真学习前人的经验,一方面广泛搜集民间的药方,着手编著新的医书。经过长期的努力,大约在公元652年,他七十多岁时,写成了第一部医书《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简称《千金要方》。后来,他又在一百零一岁这样的高龄,写成了第二部医书《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对前书的补充。《千金翼方》写成后,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部医学名著,总结和发展了唐代以前的医学和药物学知识,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孙思邈的医学成就,主要就体现在这两部著作里。

孙思邈很重视妇婴保健。他在《千金要方》中首先列《妇人方》三卷,其次为《少小婴孺方》二卷。对于妇科病的特殊性,小儿护理的重要性,论述尤为详细,很有实际意义。他为后来妇科和儿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在医疗方面提出综合治疗的方法。他说:“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他本人就是既善于诊脉处方,又擅长针灸,可以对病人进行综合治疗。

孙思邈不仅钻研医术,而且不畏艰险,经常穿山越岭,攀登陡崖,进山采药。他走遍了附近的名山大川,还北上到五台山采药。每次采药回来,都要亲自将药进行晾晒、加工,有时还亲自试用。孙思邈在山地采集药材过程中,随时随地给老百姓看病治疗,为山区的百姓解疾病痛苦。久住山区的人,很容易得大脖子病,脖子前面长出一个大瘤子来。孙思邈想:人们常说,吃心补心,吃肝补肝,能不能用羊靥治疗大脖子病呢?他试治了几个病人,果然见效。

孙思邈死后,人们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并在山上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当地群众都要举行庙会,以经念孙思邈为我国医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庙会时间长达半月之久,前来游览、凭吊的八方来客络绎不绝。

延伸阅读

导尿术的发明

有一次,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撒不出尿来。孙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难受的样子,他想:吃药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想办法用根管子插进尿道,尿或许会流出来。他看见邻居的孩子拿一根葱管在吹着玩儿,葱管尖尖的,又细又软,孙思邈决定用葱管来试一试,于是他挑选出一根适宜的葱管,在火上轻轻烧了烧,切去尖的一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果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病也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