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048

第48章 中医奇才——张仲景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伤寒杂病论》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在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仲景(150~219),又名张机,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县)人。出身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他在史书中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侯的故事,于是对医术产生了兴趣。从师于乡里名医张伯祖,打下了扎实的医学功底。汉灵帝时,举孝廉,建安中官至长沙太守。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导致天下大乱。豪强之间连年混战,民不聊生,疾病流行。是穷人,有病就求神拜鬼,在巫师和道士的欺骗下丢钱丧命。张仲景看了实在是心痛不已,他非常憎恨这些谋财害命的巫师们。一次,他遇到一位妇女发病,她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显然是受了某种刺激。病人的家属听了巫师们的鬼话,认为她是妖怪缠身,必须为她驱邪。张仲景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了有关情况,说这不是鬼怪缠身,而是热血入室。她的病是完全可以用药治好的。病人的家属请他治疗,张仲景给病人扎了几针,几天后,病妇就好了。

他是使用人工呼吸方法救人的第一人。一次,张仲景在行医时,发现有户人家门前聚集了很多人,他上前一看,只见一个人躺在地上,旁边有几位妇女在哭泣。张仲景一问情况,原来躺在地上的那个人因穷得活不下去而上吊自尽,被家属发现,虽然被解救下来,但已经不能动弹了,所幸时间还不算久。张仲景马上挤开人群,吩咐把人放在床板上,用被子盖好保暖;叫两个人用力按摩他的胸脯,一面活动他的双手,自己则用手掌按压那人的腰部和腹部,一紧一松,不到半个钟点,那人居然有了微弱的呼吸;再继续一会儿,那人就清醒过来了。

张仲景是中医界的一位奇才,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奇书,它确立了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支柱之一——辨证论治的思想,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实属“点睛之笔”,被称为“医方之祖”。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专业术语。意义是说要运用各种诊断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对病人的生理特点以及时令节气、地区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其致病的原因,然后才能确定恰当的治疗方法。

有一次,两个病人同时来找张仲景看病,都说头痛、发烧、咳嗽、鼻塞。张仲景给他们切了脉,确诊为感冒,并给他们各开了剂量相同的麻黄汤,发汗解热。

第二天,一个病人的家属早早就跑来找张仲景,说病人服了药以后,出了一身大汗,但头痛得比昨天更厉害了。张仲景听后很纳闷儿,以为自己诊断出了差错,赶紧跑到另一个病人家里去探望。病人说服了药后出了一身汗,病好了一大半。张仲景更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病,服相同的药,疗效却不一样呢?他仔细回忆昨天诊治时的情景,猛然想起在给第一个病人切脉时,病人手腕上有汗,脉也较弱,而第二个病人手腕上却无汗,他在诊断时忽略了这些差异。

病人本来就有汗,再服下发汗的药,不就更加虚弱了吗?这样不但治不好病,反而会使病情加重。于是他立即改变治疗方法,给病人重新开方抓延伸阅读

坐堂医生的由来

张仲景主张医学要不断进步,医生对患者要热情负责。相传,他做长沙太守时也不忘为百姓解除疾苦。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入民宅,也不能随便接近百姓。但他认为只有接触百姓,才能给他们治病,也才能提高医术。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即择定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而专为百姓治病。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仔细地给百姓治病。时间久了,形成了惯例。每逢初一和十五这两天,他的衙门前就聚集了许多来自各方的病人等候看病。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店)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