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029

第29章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民主革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驱,领导人民推翻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皇权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在中国倡建民主共和国的第一人。

孙中山(1866~1925),原名孙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名逸仙。

1866年(同治五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家。1892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以行医为职业。由于他医术高超,前来求医的人很多。但他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1894年夏,他受当时蓬勃兴起的维新思潮的影响,抱着一线希望来到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仿行西法,以筹自强”,希望统治阶级上层实行一些改良措施,以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为楷模,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以发展工农业生产。但他的上书遭到冷遇。

1894年10月,孙中山远渡重洋,到檀香山联络华侨,宣传革命思想。经过多方联络发动,孙中山于同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一成立,便组建军队,进行军事训练。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举国一片反对之声。孙中山认为这是发动起义的好时机,便与陆皓东等策划起义。他们决定利用重阳节回乡群众来省城扫墓的机会举行起义。但由于走漏了风声,清政府派兵封闭了革命机关,搜捕起义人员,起义还未正式发动就失败了。陆皓东壮烈牺牲,孙中山流亡海外。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自此,中国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让位于袁世凯,并于4月1日正式解职。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他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

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3月,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流亡日本。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1915年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9月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经日本赴上海。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胜利。1919年,五四运动暴发,给予孙中山很大的鼓舞。1920年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延伸阅读

国父名称的由来

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逝世,由于孙中山重视保护国家环境,故每年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以纪念孙中山。当时于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为孙中山举行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阔丈余,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的唁电挽幛,均称“国父”,此为孙中山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