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021

第21章 宰相之杰——王安石

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时宰相,创新法,改革旧政,是一个进步的政治家。他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了较好的教育。他心怀大志,博学多思,随父宦游各地,目睹了北宋“民劳财匮”的社会状况,在哲学、经济、教育、伦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新的思想体系——“荆公新学”,旗帜鲜明的标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给当时的思想界带来一丝清新的空气,对后来中国学术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同时为王安石的的政治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王安石自22岁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几近三十年地方官生涯,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局部地推行了改革弊政的革新措施。

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

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变法失败,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没有得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辞去宰相延伸阅读

少年王安石智胜厨师

一天,王安石去面馆吃面,进门后,找了个座位坐下,老板、伙计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给他端面。等了好久,他看见后进门的人都吃上了面,便问跑堂的伙计:“师傅,我的面做好了吗?”伙计答道:“就来!”不大一会儿,跑堂的伙计拿了一双筷子交给王安石道:“你的那碗面做好了,大师傅说要你自己去端。”王安石径直来到厨房,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对王安石说:“这碗面是我特意为你做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不泼了一滴汤,算你白吃,不要钱。”王安石问:“此话当真?”大师傅说:“偌大的一个面馆,还出不起一碗面吗?”只见王安石用筷子轻轻地往碗里一伸,把面条挑了起来,碗内自然只剩半碗汤了。就这样,他左手端起汤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赞道:王安石真是个神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