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115

第115章 慈善事业家——邵逸夫

邵逸夫作为中国电影的开创人之一,对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激励着很多人。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也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

邵逸夫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邵氏家族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事业名副其实的拓荒英雄。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电影的每一步变迁都有邵逸夫及其家人献出的心血。从20年代从事电影业到现在,邵逸夫经历了电影不同时代的演变,目睹中国电影的成长与兴衰,堪称电影史的见证人。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业刚刚起步,电影院播放的影片大多是国外进口的低档片,上海天一影业公司,邵逸夫高中毕业后,也到了大哥的公司工作。他从不挑工种的好坏,从杂工干起,表现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1927年,由于天一公司在上海的业务受到了很大的竞争,邵醉翁便派三弟邵山客、六弟邵逸夫到南洋开拓业务。当时独霸南洋影片发行的商人与天一的对手结成了联盟,不买天一的影片。邵逸夫兄弟两人只得拿着一架破旧的无声片放映机,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各地到处跑,放映露天电影,借此来吸引顾客,扩大自己的影响。其中的艰苦岁月可想而知。苦尽甘来,渐渐地,名气出来了,有的电影院开始要他们的片子了,而且越来越多。天一的影片在南洋的市场终于被打开了。

1934年,邵逸夫和兄长们以顽强的毅力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电影业的新纪元,也奠定了邵氏兄弟影业公司事业成功的基础。抗日战争爆发时,他们兄弟已在南洋拥有139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生意十分红火。

1957年,邵逸夫已年过半百。邵氏机构虽然早已重整旗鼓,但邵逸夫并不满意,他决心要寻找一个地方,实现他对电影事业的理想。他最后选中了香港。1959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为了打好基础,扎扎实实地推进他的事业,他决定先在香港建立自己的电影王国。他乘着汽车在香港转了一整天,看中了清水湾附近一座半荒的山岗,于是投入巨资,将整个山岗买下来。紧接着,成队的机械开到了山下,将整座山岗削成平地,在这平地上修建起了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邵氏影城。影城建好后,邵逸夫招来了一流的导演和演员,拍出了《貂婵》、《江山美人》等一系列叫座的影片。邵逸夫还是港产动作片的首创者,拍摄了《大醉侠》、《马永贞》、《少林五祖》等电影,很受观众欢迎,并由此掀起了武术热。

20世纪60年代,是邵逸夫开创电影王国的黄金时代,邵氏公司网罗了大量编、导、演人才,每年都能拍40多部故事片。从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摄的影片,在历届亚洲电影节中共得大小奖项46项,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高纪录。

多年来,虽然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上,但他视金钱为身外之物,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这位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子曾说:“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

1958年,邵逸夫在新加坡设立邵氏基金,每年都捐巨款资助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文教医疗机构。1973年设立邵氏基金会,开始大规模向华人地区捐助公益事业,特别是教育业。邵逸夫把资金分散到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上千所大学、中学,以促进学校建设的快速发展,具有广泛而积极的意义。截止2000年,邵逸夫已经向内地捐款22亿港元,一时间,神州大地2000多所高校、中小学校校园内,如雨后春笋般耸起了一座座“逸夫楼”,这是何等的壮观!

为了表彰邵逸夫对内地教育事业的贡献,1990年,我国政府将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8年,邵逸夫获得香港特区大紫荆勋章。

延伸阅读

“抠门”的邵逸夫

邵逸夫不仅是个杰出的电影人,也是个精明的甚至“抠门”的商人。一次,导演岳枫拍戏,请许国做临时副导演,制片部开了1000港元导演费给他。邵逸夫认为给多了,要许国“吐”200港元出来,许国一怒之下,撕毁支票说道:“邵逸夫多200元也富不到哪里去,我少1000元也穷不了多少!”

一个热心于慈善事业、动辄捐款千百万的富豪级商人竟然也有着这样“小气”的一面。其实,邵逸夫是“当抠则抠”,大方的时候也是很大方的,他就是这样一个精打细算的生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