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106

第106章 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

梅兰芳在京剧表演艺术上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很多优美的艺术形象,发展了大量优秀剧目,改革与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梅兰芳(1894~1961年),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是旦角中“前无古人”的大家。

梅兰芳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籍江苏泰州,长期居于北京。自幼父母双亡,由伯父抚养成人。1901年,七岁的梅兰芳开始学戏。1912年,18岁的梅兰芳随京剧大师王风卿首次到上海演出,并取得很大成功。

梅兰芳屡次拜各大名师学艺,戏路很宽,精通青衣、花旦、刀马旦等旦行表演艺术,还掌握了生行等其他行当的表演技巧。经过充分挖掘和潜心钻研,逐渐形成了艺术上自己的流派——梅派。他突破传统正工青衣专重唱功、不讲究身段表情的局限,将花旦乃至刀马旦的技巧融合运用,除继承传统唱腔外,还编制独具个性的新腔。梅兰芳的演唱咬字清晰,音色朗润,唱腔婉转妩媚,流畅甜美。对旦角的念白、舞蹈、音乐、化妆、服装也都作了大胆改进与创新,使之更能表现人物细腻的感情,形成在质朴中见俏丽、妩媚中显大方的梅派风格。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归来后,地位和名声不断得到提高,被戏迷称为“伶界大王”,被捧为梨园界的代表人物。

同时,梅兰芳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香港沦陷后,他于1942年返沪。为了拒绝为日伪演剧,他蓄须明志,深居简出,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老奸巨猾的日本驻港部队司令酒井虽然猜到梅兰芳蓄须的目的,但面对这样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这样一位受日本人民爱戴的艺术家,他着实有些无可奈何,况且梅兰芳以“我是个唱旦角的,年纪老了,扮相不好看了,嗓子也坏了”为由拒绝登台,也合情合理。然而,“蓄须”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当他从香港返回上海之后,日本人、汉奸三番五次登门,或者说“小胡子是可以剃掉的嘛”,或者说“年纪大不再登台也可以,出来说一段话,和年纪大和胡子都是没有关系的嘛”。诸如此类,梅兰芳一方面坚持留须,一方面不惜自伤身体。为了拒绝日伪的邀请,他请私人医生为他注射伤寒疫苗,致使连日高烧不退,为此差点丢掉了性命,终于击碎了日伪的妄想。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逝世,享年67岁。他一生塑造了无数美艳精致的舞台形象,他的表演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和谐,讲究温柔敦厚、含蓄蕴藉的审美精神。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他是一位生而为京剧的人,他用自己的灵魂而不是形象,打动了上世纪的中国。

延伸阅读

梅兰芳艺名的由来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天,喜连成班主叶春善带领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一天早晨,叶春善偕筹资组建喜连成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两人边爬山边闲谈,忽然发现有一人在小树林里练剑,但见他体态轻盈,动作敏捷,牛子厚简直看呆了。他生平酷爱京剧,也观赏过不少武术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见到这样的绝伦剑技,还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连连拍手叫好。那舞剑人听到有人喝彩,连忙把剑收住,两颊绯红,用手帕揩拭额头沁出的细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礼:“牛老板,喜群献丑了。”

牛子厚这时近前定睛细看,只见面前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气度潇洒,举止端庄,真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你可曾有艺名?”叶春善接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牛子厚沉吟良久说:“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梅兰芳’如何?”叶春善师徒二人欣然同意。从此,就有了“梅兰芳”这一后来享誉国内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