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政治演进
32854100000098

第98章 玄奘西游

玄奘是唐朝的一位伟大僧人,他徒步十万里,历时十七年,远赴天竺取经。他的西行之路,是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

玄奘(602—664),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世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玄奘用极其开放的胸怀吸纳异域文化、传播中华文明,造就了亚洲,特别是东亚文明的一些重要文化特质。

624年,玄奘到达长安。多年游历让他深感国内佛学体系太乱,而且经典翻译生硬难懂,有失原意。于是他决定亲莅印度游学,访取真经,但是当时的玄奘并没有得到唐政权的支持。

627年夏天,秦陇一带遭到霜雹灾害,刚坐上龙椅的唐太宗发出命令:凡是受灾缺粮的人,都可以逃荒四处就食。玄奘趁这个机会,混在灾民要饭的队伍里,八月偷偷地溜出了长安,孤身向西方走去,开始了去西天取经的艰苦跋涉。

玄奘西行经过秦州(今甘肃天水),来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凉州总督李大亮得到玄奘违禁西行的报告后,逼令他返回长安。玄奘在当地慧威法师两个徒弟帮助下,秘密出走,白天休息,夜里赶路,风餐露宿才到达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瓜州刺史独孤达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玄奘十分客气,给予殷厚招待。玄奘住了一月后,凉州追捕他的公文已到,州吏李昌为玄奘立志去印度取经的精神所感动,当面撕毁通缉令,促他快速西行。正巧有个叫石磐陀的胡人,愿意受戒为徒护送玄奘偷越边界。但等偷渡过了玉门关,石磐陀忽然变卦,不愿继续前行。玄奘于是放他回去,孑然一身一马,孤行茫茫大漠。

这样走了八十多里,玄奘进入一望无边的莫贺延碛。这里荒凉浩渺,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玄奘一连走了四夜五日,一滴水也不曾进口,人马一起倒在沙漠上。夜晚凉风将他吹醒,他爬起来牵马勉强赶了十几里路,遇到了一片泉水草地,这才将他从万分危急中救出来。两天后走出莫贺延碛,踏进了西域伊吾国(今新疆哈密)地界。邻近的高昌(今吐鲁番地区)国王听说大唐法师玄奘来到伊吾,就派使者盛情邀请,并要求做玄奘的弟子,把他当活佛供养一世。玄奘坚决不改求法志向,绝食三日,气息渐微,国王遂要求他讲经一月后即放行西去。

整整一个月,玄奘讲经完毕,临行高昌王赠给玄奘许多金银衣物,给他配备了4个小和尚和25个向导、运夫,还有30匹马,并给沿途各国君王写了24封信。托他们照料玄奘。玄奘一行又经过13国,进入今阿富汗境内,紧接着又翻过有名的大雪山(兴都库什山),这里冰雪千古不化,山谷强盗出没,饥寒交迫使剩下的随从只有几个僧徒了。但这一切困难险阻都没使玄奘退缩。终于在628年八月,玄奘到达了目的地——印度。

玄奘从长安到印度走了一年时间,经过大小20多个国家,他求法的心诚与血汗,无疑浇灌了佛教文化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花朵。

玄奘在印度留学求经整整15年,642年,43岁的玄奘携带历年搜集的经典、影像,开始载誉回国,645年正月廿四到达长安。之后一直在长安寺院译经弘法,直到664年二月初五半夜,65岁的玄奘圆寂于玉华寺(今铜川玉华宫)。

延伸阅读

玄奘大智大勇降叛徒

玄奘离开长安,艰难地跋涉在西域的雪山荒漠中,偶然遇到一名胡人,是个猎户,名叫石磐陀。当他得知玄奘要远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发誓要做玄奘的弟子,随师父前往印度。

但经过十多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感到前途艰险,九死一生,顿时失去信心,竟产生了杀师叛逃的恶念。一天法师正在打坐,石磐陀抽出钢刀,向他逼近。见石磐陀目露凶光,玄奘知道他已经动了杀机。此刻,不论是厉声斥责,还是乞求饶命,都会激起石磐陀的杀心。于是玄奘静静地坐着,闭目不视。见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终于还刀入鞘。

直到此时,玄奘才开口说:“石磐陀,你为何还不走?我没有你这样的弟子,你快回家和妻儿团聚吧。”在玄奘法师的责难下,石磐陀终于惭愧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