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政治演进
32854100000086

第86章 摊丁入亩

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赋役制度改革的“摊丁入亩”,废除了编审制度,解除了许多世纪以来加在农民身上的一条锁链;政权通过赋役制度实现的人身控制削弱了;数千年的人头税至今基本废除。同时也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摊丁入亩是清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无地的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此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

土地兼并催生“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是清统治者用以缓和土地兼并的一项政策。早在满清入关之初,他们的皇室、贵戚和大大小小的官吏就疯狂地圈占汉人土地,土地兼并由此一发而不可遏止。后来随着地主经济的复苏,他们对土地的兼并更加狂妄之极。或购买、或奏讨、或投献,手段多种多样。土地集中已达无可复加的地步,于是农村里分化出大批无业光丁。

封建国家征收赋役的原则是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的,人口大量流亡势必引起丁役负担不均。人丁逃亡和丁役不均又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危及到清政府的统治。因为“丁额无定,丁银难征”造成不少的钱粮亏空。从康熙五十年到雍正四年之间,大多数省份,百年积欠钱粮都达几十万至几百万。丁役负担沉重地压在无地少地的农民身上,造成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当时结成党类围攻城府的事件时有发生。

“摊丁入亩”以后的情况

摊丁入亩以后,社会生产力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其中自然有生产力发展的惯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生产力的发展,“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增加”而不是质的飞跃。农业上只是耕地面积和劳动力的增加,这正好说明农村控制了比以前更多的人口。手工业上只是工艺和专业化方面的某些改进。作为生产力诸因素中较重要的一环——生产工具却没较大突破。可见这时生产力的发展是十分有限的。

摊丁入亩对土地兼并的抑制,使大量自耕农生存下来,为清朝的统治注入了强心剂。自耕农对封建制度有很大的适应力,对资本主义关系有较大的排斥性。自耕农是封建政权各种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其数量的增长对封建国家政权起了稳固的作用。  摊丁入亩后,农民的赋役负担大致普遍均衡起来,人为地阻碍了小生产者的分化。而这些被置于相同处境上的农民,其生活是相当痛苦的。

摊丁入亩对丁徭的取消助长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急增不但不能反映生产力的提高,反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因为生产资料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就必然造成大多数人口忙于生活消费资料的生产,农产品中的商品部分就必然降低。

当然,摊丁入亩作为一项地主阶级的改良措施,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浙江《嘉兴府志》评价说:“田亩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计亩科算,无从欺隐,其利一;民间无包赔之苦,其利二;编审之年,照例造册,无须再加稽核,其利三;各完各田之丁,无不能上下其手,其利四。”从康熙五十年到光绪九年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摊丁入亩”在遇到各种非议和斗争之后,还是最终推行于天下,想必于统治阶级说来是得利无穷的。

延伸阅读

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比较

明朝的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折成银两,按认定和田亩多少征银,只是简化收税手续,但没有废除人头税。清朝的摊丁入亩,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地丁银,废除人头税,是一条鞭法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