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政治演进
32854100000081

第81章 唐代两税法

两税法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在两税法开始实行的一段时间内,唐政府财政收入增多了一些,但唐朝的阶级矛盾从根本上并未解决。

安史之乱后,原为河西(今甘肃一带)节度使吕崇贲掌书记的杨炎落败,他生活潦倒,只得投寄在长安城外一家姓卢的农民家中。

杨炎听卢家人讲,祖先从关外进住这里时,全家只有6口人,当时分得土地130多亩,人口繁衍到现在已经接近400人。因为土地被大地主霸占,随着人口的增加,原来 130多亩地,却变成了不到百亩。很多家人无法忍受,便回到原来祖先生存的地方。现在只有30人生活在这里。卢家本来只有6个人纳税,现在地没有多,却要按30个人去纳税。

杨炎本来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他深深体会到“人头税”的不合理性和危险性,也为卢家人的遭遇感到强烈的不平和气愤,这为他后来推行“两税法”埋下伏笔。

战乱不断逃户大增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历时八年才平了战乱。战争期间男丁打仗、女人持家,还要担负更重的赋税徭役。许多农民不得不放弃田地,踏上流浪之路。逃走的农民一部分铤而走险上山成为盗贼,但大部分还是投奔官僚富豪,充当他们的佃农。这样,农民的土地越来越少,达官贵族的土地越来越多,大地主的庄园随即出现,均田制一步步地被破坏。

杨炎推出“两税法”

唐代宗即位后杨炎逐渐得到重用,后来成为宰相。他深知民间疾苦,很清醒地认识到农民问题的症结所在。在他出任宰相后短短的五个月内,就提出了三项重大的财政改革。

杨炎对税收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和分析,并利用早朝之际,向德宗和各位大臣陈述了“租庸调制”的种种弊端,在他的游说之下,一部分人接受了他的观点。随后,杨炎于大历十四年年末上奏德宗,请求改“租庸调制”为“两税法”,并取消各种杂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正月初一,德宗下诏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的内容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分摊各州,各州分摊于各地;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地税按亩征收谷物;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两税法的意义

两税法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的改革。两税法不再按丁身征税,主要是依据土地多少征税,封建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两税法推行后,没有土地而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就只交户税,不交地税。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管土户、客户,只要略有资产就一律得纳税。贵族官僚也得交纳两税,两税法的推行就极大地扩大了纳税面,即使国家不增税,也会大大增加收入。

两税法开辟了主体税种(地税与户税)的先河,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是中国税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沿用了800年,后世所有的税制改革也都是遵循它的基本原则进行的。

延伸阅读

“两税法”推行后重蹈覆辙

咸通十一年(公元801年),陕州大旱,庄稼欠收。陕州农民没有饭吃,还得交租交税。无计可施的农民,只得去官府对观察使崔荛诉说旱情,请求减免租税。崔荛沉着脸听完了农民的话,把惊堂木一拍,厉声喝道:“撒谎!”并指着庭中的树说:“你看,树上分明还长着叶子,哪有什么旱灾?”说完,令衙吏责打汇报灾情的农民。崔荛的恶劣行径,逼得农民铤而走险。农民们埋藏在心中的怒火如同火山般爆发了,他们大闹公堂,殴打崔荛。衙门里的军吏也对这个“委政厮竖,不恤人疾苦”的上司极为不满,他们和农民一道,起来造反。军吏们把崔荛抓起来,扯掉了他的头发和胡须。作威作福、不问民疾的崔荛,见众怒难犯,赶忙跪下磕头求饶,才保全下一条命。当他狼狈地离任时,走到半路上,口渴了,向老百姓讨水喝。老百姓知道他就是那个睁着眼睛不见灾情的崔荛时,便给他送上了一碗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