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政治演进
32854100000008

第8章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之中,曹操首占先机,挟天子都许,抢到了“挟天子以令不臣”这张王牌。“挟天子都许”成为他成就霸业、统一北部中国的重大政治举措,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建安元年(196年),袁绍谋臣沮授曾劝说袁绍,如果能“西迎大驾,挟天子而令诸侯”,就会收到没有谁“能御之”的功效。袁绍偏偏不听,觉得献帝是个废物,把他弄来还得养着,怪麻烦的。可见袁绍根本不是个政治家,虽然空有雄兵猛将,却不懂军事不过是政治的工具,最后难免失败。

而曹操更是早有此识。初平二年(191年),曹操做东郡太守不久,皇室刘邈在献帝面前称赞曹操忠诚,曹操为此十分感激。初平三年(192年),治中从事毛玠向他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他觉得是说到了点子上。

迎接汉献帝

献帝东迁后,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当时宫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献帝还在洛阳时,曹操就曾向他进献过缝帐两顶,丝线十斤,山阳郡所产的甜梨两箱,稗枣两箱。献帝都许后,曹操更是经常进献,其中有桓帝时赐给他祖父曹腾的家藏器物,也有属下陆续搜寻到的一些宫中流失的器物。

迎接汉献帝来许昌,是曹操的一个杰作。他最初提起此议时,只有荀彧赞同,并极力说明迎献帝的迫切性和对今后斗争的有利性,说这是一件“大顺”、“大略”、“大德”的事。但最初的迎接由于董承等人的阻拦并未如愿。后来董承为抵抗韩暹的势力暗召曹操到洛阳。此时曹操的部下董昭又提醒他只有把献帝迎到他的地盘许昌,方可成就大业,万事无虞。

迁帝都许

曹操对献帝的物质保障和适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报。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迁都许昌后,又任命他为大将军,实际获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进驻洛阳,立刻趁张杨、杨奉兵众在外,赶跑了韩暹,接着做了三件事: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谓“讨有罪”;封董承、伏完等,谓“赏有功”;追赐射声校尉沮俊,谓“矜死节”。然后在第九天趁他人尚未来得及反应的情况下,迁帝都许,使皇帝摆脱其他势力的控制。此后,他还加紧步伐剪除异己,提高自己的权势。他首先向最有影响力的三公发难,罢免太尉杨彪、司空张喜;其次诛杀议郎赵彦;再次是发兵征讨杨奉,解除近兵之忧;最后是一方面以天子名义谴责袁绍,打击其气焰,另一方面将大将军让予袁绍,稳定大敌。

延伸阅读

汉献帝的“衣带诏”

曹操的专权行为,引起汉献帝和一些大臣的不满。汉献帝先是试图削弱曹操的权力,在建安四年(199年)任命董承为车骑将军,后来准备除掉曹操,恢复皇权。他用鲜血写成了一封诏书,秘密地藏在衣带之中,赐给董承,让他与刘备等谋诛曹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衣带诏”。这是汉献帝刘协试图收回皇权所做的一次努力,是他对命运所做的一次抗争。但不幸的是,他失败了。第二年春(200年),密谋泄露,刘备先前已借故出走,得免于难。几员主谋董承、王服、种辑等均被处斩,夷灭三族。董承的女儿是献帝的贵人,这时已怀有身孕,献帝极力保护,最后也未能幸免。曹操借此杀了一大批忠于献帝的臣子,朝廷上下安排的都是他的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