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政治演进
32854100000073

第73章 汉武帝的推恩令

“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思想变革与政治变革统一的标志。它表明汉武帝不仅正式采用了儒家思想治国,而且取得了成功,从而完成了汉代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也是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重要法令。

推恩令是中国西汉武帝时期推出的一项旨在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法令。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将秦国的郡县制,改回了周朝时期的分封制。

推恩令的背景

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乱,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骄奢淫逸,阻众抗命,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在向武帝的上书中提出了新的建议。汉初,诸侯王的爵位是由嫡子继承的,庶出的子孙没有继嗣的资格。主父偃认为,诸侯骨肉子弟无尺地之封,仁孝之道就得不到播扬。因此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同年春正月,武帝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这就是“推恩令”。

推恩令吸取了晁错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

推恩令的效果影响

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诸侯王国名义上没有进行任何的削蕃,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导致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其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兵不血刃的解决了诸侯王的问题。

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思想变革与政治变革统一的标志。它表明:汉武帝不仅正式采用了儒家思想治国,而且取得了成功,从而完成了汉代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

延伸阅读

向汉武帝提出“推恩令”的主父偃

主父偃(?—前126年),武帝时期名臣。公元前134年,主父偃上书汉武帝,谏伐匈奴。所言抓住要害,切中时弊,武帝阅后极为欣赏,让主父偃做了郎中。主父偃不断上疏言事,武帝一年之中四次提拔他,让他担任了谒者、中大夫等要职。公元前127年,卫青收复了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主父偃力言该地“肥饶、外阻河,蒙恬筑城以阻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强调置朔方郡(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南)的战略价值和重大意义。后来建朔方郡的事在朝廷上得以通过,为以后汉军大破匈奴,提供了有利的战略保障。主父偃还向汉武帝进献了“推恩术”。表面上推恩皇族子孙,实际上是将诸侯国化整为零,削弱封国实力。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使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主父偃还向汉武帝提出了“徙天下豪强于茂陵”的建议,妥善地解决了国内政治难题,使武帝得免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