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政治演进
32854100000062

第62章 皇太极新政

皇太极继位后面临严峻的内外形势:内部由于分权势力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外有明朝、蒙古、朝鲜的包围,处境孤立。在这种形势下,皇太极整顿八旗,加强汗权,为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前提。

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庙号太宗。皇太极刚继位的时候,按照努尔哈赤立下的规矩,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按月轮流执政。他们平起平坐,平等相处。

后来,皇太极抓住阿敏永平屠城并弃守的罪名,将他幽禁起来。第二年,皇太极以莽古尔泰“御前露刃”的“大不敬罪”,革去了他的大贝勒爵位。也许是因为亲眼目睹了阿敏和莽古尔泰二人的下场,后来代善也自动退出汗位的竞争,一心一意地支持皇太极。

独掌大权后,皇太极以一个政治家的胆略和气魄,对国家的政策法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和改革。

加强中央集权

皇太极仿照明朝,建立了国家统治机构:建立了由汉人组成的“文馆”,掌管“翻译汉字书籍”,后又将之扩充为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称“内三院”;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国家行政事务;建立都察院,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通过这套政权机构的建立,皇太极把权力逐渐集中到自己的手中。

恩养汉民,发展农业

努尔哈赤晚年在辽东实行“抗拒者被戮,俘取者为奴”的政策,致使汉人纷纷暴动和逃亡,生产凋敝,经济萧条,后金社会变得动荡不安。同时,后金还三面临敌:南有强敌明朝,西有蒙古,东有朝鲜。因此,稳定汉人的民心、发展农业成为后金存亡的关键。

意识到了这一点,皇太极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针,多次下谕旨,强调满汉一体,强调要宽待辽东汉民,禁止骚扰汉人。不仅如此,皇太极还一改努尔哈赤屠杀汉人的政策,代之以 “恩养”,再三下谕禁止贝勒大臣杀害汉民及抢夺他们的财物的行为。

为了恢复经济,皇太极把发展农业放在了首位。为了保证农民有足够的生产时间,皇太极特别珍惜民力,凡有妨碍农务的工程,一概不复兴筑。为了保护农业,皇太极还制定了一系列法令,禁止滥杀农耕牲畜。

经过几年的努力,后金的农业生产很快走出了阴影,粮食生产逐渐可以自给。

不惜重金,笼络汉臣

对于归降的汉族官吏和知识分子,皇太极更是不惜高官重金,极力笼络。当初在攻下大凌河后,对于归降的一百五十多名大小官员,一次赏给仆役一千五百多人,牛只三百多头,还有庄屯和大量土地,并让八大贝勒轮流宴请、款待各位官员,以安其心。后来又安排了官职。对于吴三桂的舅舅、袁崇焕的得力部将祖大寿极其子侄,皇太极“各赐房屋,以客礼恩养之”。即使祖大寿随之叛逃、后又投降,皇太极依然接受。对于那些有才干的汉人,皇太极一律重用,并极为信任。如汉人范文程,归降后深得皇太极的尊崇,委任他为内秘书院大学士。每逢议论军政大事,总问范文程是否知道,当议事难以裁决时,就说:“何不与范章京商议一下?”当众大臣说范文程已经同意,皇太极才会批准。

编成汉军八旗,笼络汉族地主

为了扩大兵力和进一步利用地主阶级,皇太极编成汉军八旗。汉军八旗的组成与满洲八旗相同,皇太极任最高统帅,可以随时指挥和调遣。这样,既扩大了兵力,又笼络了汉族地主阶级,加强了对汉人的控制。

经过皇太极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后金经济逐渐恢复,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渐强,为进一步向外扩张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延伸阅读

努尔哈赤和大青马的故事

传说努尔哈赤早年逃难时骑着一匹大青马,赶路赶得很急,结果把马累死了。努尔哈赤对这匹马很有感情,现在马累死了,他非常难过,就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国号就叫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