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政治演进
32854100000058

第58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前期,自然灾害连年不断,经济萧条,人口大量流亡,各地起义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执政的冯太后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决心进行改革。孝文帝亲政后,将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

北魏孝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因此又称元宏。他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第七位皇帝,在位时间29年,死时33岁,谥号孝文皇帝。

孝文帝即位时年仅5岁,由冯太后主政。冯太后是汉族人,具有一定的汉文化修养,她很注重对孝文帝的培养,使孝文帝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汉文化的启蒙教育。而当时朝中的大臣也是一批具有极高文化修养的汉族士大夫,因此宫中的文化气息相当浓郁,孝文帝于有意无意间就能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因而具有良好的汉族文化修养。

巧妙部署,迁都洛阳

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开始亲政。他亲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都城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了河南洛阳。当时决定南迁时,可谓煞费苦心。

鲜卑族世代居住在平城,早已习惯了那里的一切,迁都洛阳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为保证迁都的顺利进行,孝文帝先召集群臣,宣称要大举南征攻齐。此言一出,立即遭到了以任城王拓跋澄为首的文武百官的竭力反对。退朝后,孝文帝立即单独召见拓跋澄,对他讲明了事情的真相,结果得到了拓跋澄的肯定和支持,二人接着进行了周密的部署。

后来,孝文帝率大军及众文武百官抵达洛阳时,正赶上下雨天。稍事休整后,孝文帝下令继续南行。众人早已疲惫不堪,加上对南征没有丝毫信心,纷纷跪下,请求停止南征。孝文帝假装发怒,说什么现在如果无功而返,会遭天下人耻笑云云。早已安排好的大臣王肃在一个合适的机会站出来,假装出谋划策,说本次南征并没有告诉天下人是攻打南齐,现在大军已经到了洛阳,不如就跟天下人说本次行动是为了迁都洛阳。孝文帝听完,假装折中同意王肃的提议。当时虽然有许多鲜卑大臣不愿意内迁,但是更害怕南伐。于是,没有人敢再提出异议,迁都大计就这样定下来了。

汉化过程充满血腥

迁都洛阳后,在王肃等人的支持下,孝文帝立即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开始,全面推行汉化。

然而,就在孝文帝的汉化运动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朝廷内部发生了一场反对改革和汉化的武装叛乱。太子元恂不喜欢洛阳,一直抵制汉化。趁孝文帝出巡幸嵩岳的机会,元恂与身边人合谋逃奔平城,结果事情暴露,元恂被抓。孝文帝亲自杖责后,废了元恂的太子位,把他贬为庶人,囚禁在河阳的无鼻城。第二年,有人告发元恂又与身边人谋反,孝文帝就让人带着毒酒赶到河阳,逼元恂自尽了。

那些不满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鲜卑旧贵族及其子孙,也趁机作乱。就在元恂被废的当月,恒州刺史穆泰和定州刺史陆睿合谋,暗中勾结元思誊等鲜卑旧贵族及其后裔,推举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颐为首领,起兵叛乱。孝文帝获悉后,立即派任城王元澄前去处理。元澄接受命令后,先派侍御史李焕单骑进入平城,瓦解了穆泰的同党。穆泰仓促之中率领几百名手下攻打李焕,结果失败,逃到城西,束手被擒。元澄趁机把穆泰的一百多名党羽一网打尽。

延伸阅读

孝文帝取信冯太后的故事

也许是自幼便失去母亲的缘故,孝文帝拓跋宏不但聪明,而且早熟,言行举止常表现出跟年龄极不相称的一面。孝文帝的聪慧让冯太后极为不安,担心日后会对自己不利,便想废掉他。在一个非常寒冷的日子,冯太后把只穿单衣的孝文帝关进一间小房子里,下令三天都不给饭吃。幸亏当时朝廷一帮重臣的劝阻,冯太后才改变了主意。后来,有个宦官在冯太后那里搬弄是非,说了孝文帝很多坏话。冯太后大怒不已,把孝文帝痛打一顿。孝文帝心里非常委屈,表面上却默默接受,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冯太后以后再也没有对孝文帝发过火,而是全心全意栽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