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政治演进
32854100000101

第101章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宣传了明王朝的强盛,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极大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回族。郑和约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幼年时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明朝统一云南后,郑和被带到南京,做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此时的郑和本身所具有的领导才能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郑和,朱棣赐“郑”姓于郑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240多艘海船、27400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郑和带领他的船队,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郑和每次航行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的。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郑和还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丰富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

延伸阅读

碧海丹心擒海盗

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舟师,浩浩荡荡离开京城向西洋诸国出使。船队航行过旧港时,听当地渔民讲:“旧港盘踞着一伙海盗,首领叫陈祖义,他是广东人,在明洪武年间,移居旧港,纠集一伙海盗集团,专门抢过往商船和鱼船,杀人盗货、无恶不作,各国商人和渔民恨之入骨。”为了消除东西洋航路上的拦路虎,以利于各国商人来我国经商。郑和派人送信给陈祖义,叫他放下屠刀,归顺朝庭。陈祖义口头满口答应,暗地里却调动海盗,人人手握腰刀,偷偷向郑和船队发起突然袭击。就在这紧急关头,宝船高高的桅杆上升起了红灯。突然一片灯火将大海照得通红,士兵拿着兵器,挺立船上。海盗知道中计,慌张逃窜。这时,十几艘护卫船从两边包抄过来,堵住海盗退路。经过一场海战,海盗船被缴获,海盗死伤无数,盗首陈祖义被擒,押送回京城处死。原来,郑和得到了施进卿的告密,同时,郑和也料到陈祖义有这一手。因此,速战速决,消灭了海霸。从此,东西洋航路上的一大障碍被消除,各国商船在旧港等地畅通无阻,郑和声威大震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