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改变世界的100个条约(下)
32696500000026

第26章 克什米尔问题的演变——印度和巴勒斯坦签订《塔什干宣言》

60年代中期印度和巴基斯坦关于克什米尔的争执日趋尖锐化,终于导致两国间又一次武装冲突。

危机出现在1963年12月,起因于斯利那加市一清真寺中保存的先知穆罕默德的一绺头发不见了。穆斯林群众十分激动,斯利那加市发生了骚乱。后来虽然找到了那失踪的头发,但穆斯林们仍然激愤异常。破坏停火线的事件屡有发生。

1965年4月,两国在库奇荒原边境地区发生武装冲突,进一步加剧了已恶化的关系。库奇是一片荒芜的盐碱地区,位于印度的古吉拉特与巴基斯坦的信德之间,两国边境尚未正式划界。据1960年初签署的西巴基斯坦一印度边境协定,该地区是一处有争议的领土,双方同意研究有关资料,进一步讨论以解决这个问题。冲突发生后,英国首相哈罗德·威尔逊建议,把这一争执提交国际仲裁。在英国和美国的压力下,印度和巴基斯坦于1965年6月30日签署停火协议,中止了这场边境冲突。

但是,一场更加严重的冲突已迫在眉睫。印度方面一直向边境调集军队,进行战争鼓动,准备采取直接的武装行动。早在1965年5月17日,印度军队已越过克什米尔的停火线,以整营兵力袭击巴基斯坦方面的一些哨所。8月25日,约一千名印度军队攻击了巴基斯坦控制区的军队。8月28日,两师印度军队越境向南突进。印度政府说,印度方面发现伪装的巴基斯坦人员渗入克什米尔,煽动当地人民反对政府,进行军事渗透活动,其人数达三千人之多。这是印度发动军事进攻的一种口实。

1965年9月6日,印度军队越过印度—巴基斯坦国际边界线,向巴基斯坦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进攻。印度政府宣布全国总动员,把印巴两国关于克什米尔的地区性争端,扩大成为两国之间的一次全面战争。双方动用坦克,进行激烈的空战。大国再次介入克什米尔局势。安全理事会于1965年9月20日通过一项关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的决议,9月23日双方签署停火协议。这一场短促而激烈的战争遂告结束。

第二年年初,在前苏联总理柯西金的斡旋下,印度总理夏斯特里,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在前苏联塔什干举行会谈。双方于1966年1月10日签署《塔什干宣言》,表示双方要恢复两国间正常与和平的关系,促使两国人民间的谅解和友好关系。至于克什米尔问题,《宣言》只是说,“双方陈述了各自的立场”。显而易见,克什米尔问题并没有向解决的方向迈进,塔什干会议及其通过的文件也不过只是一纸空文。阿尤布·汗说:“《塔什干宣言》是一个意向性的宣言。它规定了解决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主要争端,特别是引起两国间最近这次冲突的查谟和克什米尔争端的体制和程序。这个宣言的意义,应由在找到一种公正而体面的解决这个争端和实现该宣言条款的程度来决定。”

此后印巴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虽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但双方在克什米尔控制区的部队每年几乎都发生小的武装冲突和交火事件。1972年7月印巴签署《西姆拉协定》规定:双方尊重停火造成的控制线,不损害任何一方的众所周知的立场。但是,印度政府1975年2月却置协定于不顾,片面宣布克什米尔印占区为印度联邦的一个组成单位:“克什米尔邦”。印度政府的做法引起克什米尔人民和巴基斯坦人民的坚决反对,致使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争执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克什米尔问题,是英国殖民政权撤出南亚次大陆时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慑于南亚地区日益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采取移交权力的方式退出,以便最大限度地保存它的势力和影响。撤离时英国玩弄手段,挑拨离间,制造了严重的分裂和动乱。在前英属印度,分治的主要依据是教派原则,其结果是挑动印穆两大教派间的仇杀,大批的人民背井离乡,以避杀身之祸,在次大陆造成了一幅惨不忍睹的悲苦情景。在前印度土邦,则把加入自治领的决定权交给了土邦王公,其结果是为两个新成立的自治领埋下长期争执的隐患和祸根,从海得拉巴到克什米尔,自独立以来,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或兵戎相见,或唇枪舌战,长期保持着紧张局势,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对克什米尔争端,英国殖民者当然不能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