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2009~2010
32324600000045

第45章 调查研究(44)

让特困群众居有所安——关于宁夏危窑危房改造情况的调研报告

宁夏危窑危房改造工程始于2005年,经过4年的探索实践,特困群众的住房困难和安全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2008年底,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在2009~2010年全部完成特困群众危窑危房改造任务,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特困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问题。为了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强化措施,研究对策,使这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取得更大的成效,根据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主席刘慧的指示精神,自治区政府研究室会同自治区民政厅、财政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改委、交通运输厅、审计厅等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到已实施了危窑危房改造的12个市、县(区)和农垦系统,采取随机抽查改造点、实地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全区危窑危房改造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宁夏危窑危房改造的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将危窑危房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创新机制,典型引路,整体推进,整合项目,合力帮扶,加强督查,狠抓落实,积极探索特困群众危窑危房改造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到2008年底,自治区筹集补助资金3.5亿元,改造危窑危房5.6万户,新建住房16.8万间,解决了25万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一)主要做法

将特困群众危窑危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中宁县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在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地质条件稳定的红梧山地区,开发荒山2万亩,将全县范围内符合条件、没有能力建房的救助对象全部集中到红梧幸福村,高标准建房2008套,搬迁特困群众7300多人,将已开发的1万多亩土地,按照人均0.85亩的标准分配到户,发展节水农业、经果林和草畜产业。同时,整合项目资金,将房屋改造、村庄绿化、环境美化、道路硬化同步推进,配套建造了学校、卫生室、客运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确保特困群众搬得来、住得好、有收入、能致富。固原市原州区在三营镇鸭儿沟村集中建设的团结新村使512户山区特困群众搬出了大山,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解决了他们行路难、吃水难、孩子上学难等问题。

将特困群众危窑危房改造与有经济能力群众的自愿建房相结合。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当一部分群众有了一部分积累,很多人想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建房愿望迫切。各地在危窑危房改造过程中,根据这一实际,将特困群众的危窑危房改造与这部分群众改造住房条件结合起来,按照村镇规划,将道路建设、广播电视、农网改造、学校布局、规模化生产等统筹考虑,集中建设新庄点,积极引导有建房能力的群众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改造。2008年,宁夏集中建房点50户以上35个,其中100户以上19个,200户以上的4个,500户以上的2个,最大的集中建房点达到2008户,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

将特困群众危窑危房改造与盘活房屋闲置资源相结合。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部分进城群众质量较好的房屋闲置。石嘴山市惠农区采取房屋置换的办法,帮助特困群众置换质量可靠的旧房,并给予补贴,不但使特困群众以较低的成本解决了住房安全的问题,而且对原有危旧房屋的宅基地收回复垦,增加了耕地。农垦系统为了解决特困群众无钱建房的困难,他们把已完成改造户的旧房集中收回,利用其中建设年头短、建筑质量好的房屋建立廉租房制度,让那些住房危险又无建房资金的特困群众租住,初步解决了他们的住房问题。

将特困群众危窑危房改造与发展生产相结合。各地以特困群众危窑危房改造为抓手,将各类扶贫开发项目集成到特困户,促进了扶贫开发向纵深发展。同心县将山区危窑危房改造与国家易地生态移民、农村能源沼气建设、圈棚建设、闽宁合作等项目相结合,形成住房、温棚、圈棚、沼气四位一体的庭院高效经济模式,建设百户以上的改造点4个,共1774户,创造了山区移民搬迁、脱贫解困的新途径。盐池县在惠安堡镇宋新庄规划建设的1200户集中改造点上建设了畜牧养殖区。一位身有残疾的住户说:“虽然我干不了重活,但是养着十几只羊,估计有二、三年就能把盖房欠的钱还上。”

将特困群众危窑危房改造与改变群众传统的生活习惯相结合。在危窑危房改造的同时推广节能炕、沼气灶,实行建房、改厨、改炕、改水、改厕、改圈“一建五改”同时进村入户,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推动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性变革,对农村住房观念的改变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现在农村建房不仅考虑安全还要建的宽敞、舒适、美观,建房标准一年比一年高。

(二)取得的成效

农村危窑危房改造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特困群众的住房安全,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而且有力地推动和带动农村群众居住条件的改善,扩大了农村内需,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群众住房条件的改善。农村危窑危房改造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群众建房观念的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建房的积极性,仅固原市危窑危房改造就带动农民自建住房达1.9万户,使农民的住房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改观。

一是人均住房面积大幅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统计,全区农户人均居住面积由2004年的21.4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23.1平方米,增长8%。其中:山区8县(含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人均居住面积由2004年的14.63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16.87平方米,增长15%;砖瓦结构平房由2004年的4.32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5.6平方米,增长30%;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面积由2004年的0.14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0.44平方米,增长2倍以上。全区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农户,人均居住面积由2004年的15.11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19.2平方米,增长27%。

二是农民的住房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全区农户住房中土坯房及窑洞所占的比重,由2004年的47.14%下降到2008年的37.66%,砖木及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由2004年的人均11.28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14.3平方米,增长1.27倍,年均增长6.7%,占住房面积的比重由52.9%提高到61.9%。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农户,人均土坯房及窑洞面积所占比重由47.7%下降到2008年的46.4%。

有力地拉动了农村内需。4年来,自治区用于危窑危房改造的资金达到3.5亿元,带动群众投入资金18.6亿元,农民人均住房支出由2004年的325元增加到2008年582元,增长79%,有力地带动了农村固定投资的大幅度增加。2008年宁夏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了93.14亿元,比2004年的57.38亿元增加了35.76亿元,增长62%。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钱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钱的消费需求。危窑危房改造有力地刺激了农民的消费需求和农村消费市场,将对宁夏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就业。2004-2008年的危窑危房改造工程中,农村共投工500万个,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提高了农民的务工收入。2005年,在危窑危房改造中,一个建筑技工的日工资为40~50元,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用工需求的增加,2008年日工资达到100元,从事危窑危房改造已成为农民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

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危窑危房改造使农民的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大幅度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统计,2004年全区农民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为195元,占纯收入比重的8.3%;2008年达到388元,占纯收入比重的10.2%,绝对额增长近2倍。二是危窑危房改造为农民收入增加开辟了新的增长点。一些农户通过危窑危房改造捆绑项目实施,在新家园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设施农业、特色种养业,生产致富有了可靠保障。

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危窑危房改造对砖瓦、水泥、木材、电器、家具、电力、轻纺、运输等直接行业需求巨大,带动的相关产业达几十个,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有力引擎,不仅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也有效地繁荣了农村市场。相当多的农村能人走上了依托危窑危房改造从无业变就业、就业创新业、新业变大业的道路,催生了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西吉县建成了202户集地质灾害移民、旅游文化于一体的苏堡乡党岔新村,200户地质灾害区移民大集中点平峰新村,建成了部分集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走出了一条以危窑危房改造促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