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2009~2010
32324600000011

第11章 调查研究(10)

三、惠农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一)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长远谋划,常抓不懈,重点突破。一是统一认识,深入研究。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其对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深远意义,并从推进全区经济、社会、政府转型的高度,加以整体谋划、统筹部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相关配套政策研究和专项规划编制,以更好地指导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二是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要学习惠农区“敢为人先、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大胆探索解决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在关键性领域和环节上要寻求体制、机制和政策上的突破和创新。

(二)建立城乡居民平等享有社会资源的长效体制机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前提

一是要尽快出台全区“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的意见”,加快农民变市民进程。二是自治区和各地应借鉴惠农区做法,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在上学、就业、居住、工资、社保等方面的差别。三是要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也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贫有所济。四是要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分配合理的公共财政制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既普照到城市,也能普照到农村。五是要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强政府在统筹城乡进程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强化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三)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建立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

要构建合理的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框架,形成城乡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空间规划和要素整合,调整优化城乡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布局。工业按照集聚发展的原则,通过各类园区建设,引导主城区产业向城郊有序转移,形成城郊特色主导产业,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农业要因地制宜,按照“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的原则向交通便捷的交通干线集中。服务业按照全面搞活农产物资,促进消费品流通的原则,自上而下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覆盖城乡的生产生活型服务业。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尤其是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工业的主攻方向。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依托本地特色,努力开发名、特、优、新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和优势产业带。三是推进产业化经营。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一批有品牌、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发挥龙头企业、经营实体、社区组织、农民经纪人的作用,积极发展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加快城市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动力

城市发展一方面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撑和科技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一是突出城市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对现有产业进行整理和升级的同时积极培育具有潜在优势的新兴产业,主动将产业链向郊区和有条件的农村城镇地区延伸,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促进城市化建设。二是增强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在城市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增强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民变市民进程。当务之急是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体系。加强农民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从规划和资金上保障农户旧房、农房搬迁、新房安置等农房改造建设,打通农民进城入镇的通道,加快农民集聚进程。

(五)用抓城市、干工业的方式发展农村和农业,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

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加快农村自身的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发展城乡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根本任务。推广惠农区“以大型龙头企业为引导,加速土地规模化流转,带动种植区域化、经营企业化、生产集约化、质量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和产加销一体化”的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提升全区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公路、能源、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基本公共产品。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断增加规模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运用新技术、新设施、新品种到实际生产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大农业招商力度,积极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三是培育和引进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着力培育一批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和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吸引和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嫁接和改造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让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乡村特色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并带动农民就地转移就业,成为产业工人。四是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各级政府应积极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通过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创业就业培训。

(六)科学高效的投入机制,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保障

一是要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增加投资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更多的资金支持。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力度。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将分散于不同部门的支农资金整合起来,统筹安排投放,优化组合到统筹城乡建设工程中;努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财政新增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农业和农民。三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采取以奖代补、以物代资等办法,激励和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建设家园,使之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投入主体、建设主体。四是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投入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设村镇银行,扶持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鼓励发展形式多样、产权多元化的农贷担保机构。积极引导支持农业银行、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五是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在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导向作用的基础上,着力营造由优惠政策、优质服务、优良环境为重点的“洼地”效应,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项目、重点领域。

(七)推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一是推广惠农区“农村贫困居民流转房和农村住宅流转”模式,探索建立农民“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土地承包权置换社会保障”的新机制,采取置换或回购土地、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二是积极探索和破解土地流转的政策和有效形式,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土离乡创造条件。三是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村民集资、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在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区修建标准厂房或职工公寓出租,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主持人:****民 周鸣和

调研组成员及执笔:王慧春 张伟虎

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