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西部大开发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32310100000005

第5章 西部大开发的目的

以人为本、实现共同富裕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目的。依据这一根本目的,结合《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应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

2.1.1 以人为本、实现共同富裕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目的

1.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学说的中心命题。在《共产党宣言》里就有这样一段名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如果说,马克思终生不渝的科学追求是要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马克思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要寻求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道。

2.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观念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首先,在管理客体诸要素(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财的要素、科学技术要素、信息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在管理中,只有把人的因素作为根本,才能依靠被管理的人,去组织协调其他管理客体要素。其次,作为管理主体的人亦即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不仅表现在其是管理目标的提出者和实现目标的组织者,而且还表现在管理者的思想、作风、能力、修养等自身素质在整个管理活动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再次,人与人的关系是管理众多关系(诸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以及人、财、物的关系等)中最主要的关系。最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总的趋势,也是管理者追求的根本目的。就任何管理活动来说,它的直接目标或许是追求较高的效率和效益,但其最终目的,则是人的不断解放和发展。

3.人力资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所构成的资本。他认为,在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知识经济为背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在美、英等国的出现,人力资本被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之中。1988年,卢卡斯建立了“两资本模型”与“两商品模型”,将人力资本作为独立的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具有“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人力资本的地位日益显现,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已成为经济体系的内生变量。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了农业社会的土地和工业社会的传统资本,人类智慧成为一种新的资本形态,经济增长不再是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积累和集中的过程,而是以知识为中心整合各类资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智能化地位获得空前提高,人力资本已超越了物质资本及货币资本而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4.以人为本、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党的十七大报告都强调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是“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这要求发展必须是立足以人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发展。

5.以人为本、实现共同富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以人为本、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6.以人为本、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内在属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个新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五个新要求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发展思路。

2.1.2 西部大开发的目标

1.主要目标

《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西部大开发的四个主要目标参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www。chinawest。gov。cn)。:一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问题。二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三是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四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

2.核心目标

在上述四个主要目标中,从以人为本、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目的和西部发展的现实出发,核心目标应是两个,一个就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另一个就是城乡居民人均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逐步缩小。因为这两个目标更加突出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导向,既符合西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同时,也是最能体现现代市场经济下国家和各级政府职能之所在。另外,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基础等原因,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在相当长时期不可能追求一致,片面追求控制和缩小西部地区与全国和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差距是不现实的,短期内是难以做到的,现实的选择是把“两个差距”的遏制和缩小作为核心目标。

围绕“十一五”期间西部大开发的主要目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对“十一五”期间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作了部署,一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四是引导重点区域加快发展;五是坚持抓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六是着力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七是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八是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参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www。chinawest。gov。 cn)—专题资料—西部开发规划。

在上述重点任务中,围绕“十一五”期间西部大开发的主要目标特别是核心目标,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部大开发最主要的着力点应是:第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第二,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第三,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四,加快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第五,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