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西部大开发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32310100000016

第16章 成都市探索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政府管理创新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了适应内外环境变化所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而对自身的职能定位、管理方式、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工作方法、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所做出的创造性调整和变革。国内政府管理创新的成果集中体现在:行政理念创新——由官本位到民本位,树立为民服务意识;转变政府职能——从万能政府转向有限政府,全面履行四项基本职能;行政管理体制创新——重在改革审批制度,精简机构,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绩效评估制度;行政运行机制创新——突出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规范行政执行,加强监督,推行问责制;服务方式创新——选择全程代理制,集中服务(服务大厅),网上办公,流程再造,政务公开。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方政府在政府管理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果。这些创新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增强了公民对党和政府的认同与信任,因而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有力地推进了西部大开发进程。

——通过“四个推进”来规范政府服务工作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人为地制造了种种差异,把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完全对立起来,成为阻碍和谐社会推进的一大障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为此,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

政府在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要求政府不能再按照城市发展优先的理念去制定政策、设计制度,而应该把农村社会发展统一平等地考虑在内。因此,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关系到政府如何来看待城乡发展、如何促进城乡发展和如何协调城乡关系的关键性问题。毛昕、刘鹏:《城乡统筹重在制度统筹》,载于《宁波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对此,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进行了有益探索。

2003年10月,成都市做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重大战略部署。2007年6月7日,重庆、成都被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作为一个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城市,因地制宜,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通过“四个推进”,即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规划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来规范政府服务工作。其主要做法及经验如下:

4.1.1 全面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近年来,成都市着力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规范化。通过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和简化行政审批,2000年以来共减少了行政审批事项758项,占原行政审批事项的66%;2007年4月起,以企业登记为切入点,组织实施审批流程再造,建立了“一窗式”并联审批模式,使审批时间比原承诺时间缩短了77%;2007年8月起,在52个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市级部门推行审批事项内部集中办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政府管理方式由侧重审批、缺少规范转变到简化和规范审批,加强事前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上来。刘家汉:《城乡统筹:成都的科学发展之路》,载于《四川省情》2008年第2期。并建立了市和区(市)县政务服务中心,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和服务代办点,创新政府服务方法,把技术创新贯穿到公共服务中,如“一站式”、“一网式”和“一表式”服务,实现了资源共享,从而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大大增强了公众参与性,提高了政府的透明度,改善了决策品质。严肃查处“吃、拿、卡、要”现象,营造了良好的行政氛围。

4.1.2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按照城乡一体的要求,成都市建立了从市到乡的规划行政管理机构和规划工作监督机制。推进了市和区(市)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先后实施了涉及30多个部门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撤并30%左右的乡镇、47%左右的村,精简乡镇机构各类人员5000多名。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第41期(B班)四川考察组:《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统筹破解“二元”难题》,载于《中共中央党校报告选》2007年第7期。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

4.1.3 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城乡统一的就业、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使社会管理制度、各种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与户籍制度脱钩,使隐藏在户口背后的劳动、人事、工资、教育、卫生、物价、住房等问题独立,对农民在政治权利、就业求职、权益维护、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方面与城市居民一视同仁,使户籍制度有利于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城乡基本实现比较充分就业,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2.8%。基本实现城乡教育硬件均衡配置、教育质量均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丛峰:《城乡统筹改革的亮点、难点、突破点——访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载于《半月谈》2007年第16期。

4.1.4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基层党组织书记通过党员群众公开推荐、党员大会直选方式产生。2006年全市1/3的乡镇(74个)、90%以上的村(社区)开展了公推直选,充分让群众运用政治权利表达自己的利益。全市开放“三会”即各级党委常委会(全委会)、人大常委会、政府(部门)常务会1200余次,10万余人次列席会议,扩大决策范围。实施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并引入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等评价机制,形成“下评上、民评官、基层评机关”的良好氛围。参见丛峰:《城乡统筹改革的亮点、难点、突破点——访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载于《半月谈》2007年第16期。

4.1.5 优化投资环境

通过设立政府性投资机构、搭建银政企合作桥梁等方式,实现政府主导、市场运转、社会协同的多元投融资渠道,为民营企业构建投融资平台;通过电子政务工程等途径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市委、市政府加强引导,提倡“重商”、“富商”、“安商”的意识,每年表彰“民营经济工作先进区(市)县”、“成都市民营企业五十强”等,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几年来,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很大的实绩,在这个过程中,成都市政府始终把服务型政府和基层民主政治的理念深刻贯穿其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权力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形成,这决定了政府必须按照市场的需求和公众的需求来行使权力。公共权力的这种性质,决定了政府的管理行为只能是一种服务行为。建立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在全新观念指导下的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系统工程。张孝德:《建立内生服务型政府的系统工程》,载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在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政府要更新思想观念,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转变,实现从无限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充分考虑市场、企业、社会发展的需求,放松对社会经济事务的管制,强化社会服务职能,将非公共权力还给企业和个人。要使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政府公共服务就要由运动型的为人民群众服务向制度型的公共服务转型,实现公共服务的制度化。李军鹏:《论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载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政府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要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这有助于提高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程序化和系统化水平,通过强化对过程与环节的管理和监控,推进行政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更为经济的方式实现民众所需要的政府公共服务。钟明:《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度平台的构成要素》,载于《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