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做好新时代的家长
32304900000017

第17章 孩子搞破坏,家长很生气

孩子喜欢搞“破坏”并非一件坏事,孩子的实践能力往往是从“破坏”中得来的,孩子在搞“破坏”的同时,也在进行思考。所以,对孩子的“破坏”行为,家长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从中提高孩子的实践能力。

刘刚是个刻板严谨的人,生活极有规律,无论发生什么事,作息时间从不改变,但这么一个讲究纪律的人,却有一个最调皮捣蛋的儿子刘特。

刘特是个精力旺盛的孩子,成天都在不停地动,不知疲倦地摔碎器皿,弄坏东西,惹是生非。他与他的父亲是两个极端,因此两父子之间的战争一天之中不知要发生多少次。

有一次,刘特把祖母刚送给他的万花筒拆开了,想看看里面究竟藏了些什么,这自然会引起他父亲的愤怒。不过拆东西可算是刘特最大的爱好了,凡是让他感到好奇的东西,都逃不过被拆的命运,当然他也逃不过挨揍的命运。可是无论父亲怎么打骂,他的这个毛病始终也改不了。

还有一次,刘特竟然把一块金表给拆开了,要知道这块表是刘特故去的爷爷留下来的遗物,他父亲一直十分珍惜,总是带在怀里,从不离身,不久前表出了点故障,必须拿去修理,哪知还没来得及修,就被他这个调皮的儿子给翻了出来。现在这表被大卸八块,零件散落了一地。刘刚立即暴跳如雷,一记耳光将儿子扇得坐在地上,接着就是一阵拳打脚踢。

小孩子好奇心强、好动,往往喜欢折腾,有时不免犯错或给家长添乱。这个时候,做家长的不能斥责孩子,更不能拳打脚踢,而应该让孩子多尝试,最好能及时指点和启发,让孩子顺利完成他的杰作,比如把玩具装配回去,把自己的任务完成等等,从而增强他自己动手、创造发明的乐趣和信心。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往往是在这种“折腾”中慢慢培养起来的。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他小时候,有一次把母亲刚买回家的金表给摆弄坏了。母亲看到孩子搞破坏,就狠狠地揍了陶行知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老师。陶行知的老师听了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陶行知的母亲很不理解。老师对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后来,老师给母亲找到了一个补救的方法,让母亲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修表匠的身边,亲眼看一看金表的内部结构,以及修表匠是怎么把金表修理好的。

孩子喜欢搞破坏,其实是在积极探索和思考。当然,这里说的破坏不包括那些为了泄愤而故意破坏器物的孩子。孩子们通常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不满足于成人们告诉他们的已知的事物,而想要通过自己的探索和观察,弄清楚自己所看到的到底是什么。比如,我们指着遥控车对他说:“这是遥控车,只要一按遥控器,它就会前进、后退、转弯或者爬墙。”我们告诉了孩子该怎么玩,孩子会兴奋地试一试。但是不久,他可能就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一按遥控器,车就会跑呢?车里面装了什么?遥控器里装了什么?于是他就会将遥控器和车拆开来看一看,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们经常将自己的玩具拆得四分五裂的原因。

有时候,孩子的行为超出了成人的逻辑思考和正常行为,但按照孩子的思维,按照他们的经验,他们觉得应该这样做。

童童的爸爸养了几条名贵的金鱼,爸爸对它们照顾得无微不至,还给它们都取了名字。童童受了爸爸影响,每天都要在鱼缸前看几条鱼游来游去,跟鱼说话。有一天,爸爸回家发现,几条鱼全翻了肚皮。爸爸心疼不已,问童童是怎么回事,童童说自己喂鱼吃钙片了。爸爸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要喂鱼吃钙片。童童说妈妈告诉他吃钙片才能长得高,他希望鱼快点长大,就喂它们吃钙片了。儿子稀奇古怪的想法,让爸爸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他告诉儿子,鱼只能吃鱼食,而且每次的分量不能太多,不然会撑死的,人吃了钙片才能吸收,补充了钙才能长高,但鱼吃了钙片会撑死的。

尽管鱼死了,童童的爸爸心疼,但儿子的初衷是好的,而且他能从中学到一些常识,丰富了生活经验,这个代价也是值得的。

事实上,那些爱搞破坏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杰出的人才。爱迪生、牛顿、詹天佑,在他们幼年的时候也常被人们称作“破坏家”,他们搞的“破坏”也常让家长头痛、老师生气。可是,正是这些淘气的家伙,凭借着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努力地探知着日常生活。长大以后,他们依靠自己从小养成的探索、思考的良好习惯最终成为了知名的大发明家,在人类的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吧。小孩爱“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算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小孩一生受之不尽的无穷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会折腾的孩子才是更有潜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