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神秘的地域
32287400000101

第101章 寻找通向地球深处的“大门”——神秘的地心

在没有发明飞机、航天器等现代化工具的时候,人类要么在大海上航行,要么脚踩着地球的外壳,在地表上活动。因此,人类所发现的神秘地域大多在地球表面,至多是岩洞而已,再深的地方就不可能产生了。其实,从空间上讲,神秘的地域既有地球上的,也有外星球的,当然也不能少了地球“内部”的。关于地球的形成,尽管从时间上讲,大多数学者认为地球诞生于45亿年前,地球生命起源于38亿年,至于是怎么样形成的,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人们探索它“内部”的秘密——幽暗的地球“冥府”,无疑是最神秘的地域之一:地球的“内心”在哪里?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人类是怎样探索其神秘之处的?

在茫茫宇宙中,地球是一颗并不起眼的小小的蓝色星球,但它是人类目前所知道的有生命存在的惟一星球。自诞生以来,它经历了无数次天灾、人祸,仍然按照自己的生活规律不紧不慢地运动着,忙碌着,好像一个永不知疲倦的人。在漫长的岁月中,伴随着地球生物的不断进化和地质时代的更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曾遭受了诸多毁灭性的灾难。其中有史记载的特大洪灾就有三次。最早一次洪灾发生在公元前120世纪中期。根据科学家综合各个方面的资料分析,这次洪灾可能是“伽利略”彗星残骸撞击地球海洋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导致的。第二次洪灾发生在公元前9600年左右。也是“伽利略”彗星残骸撞击地球海洋所形成的大水灾。其间还有一次重大的地质变化,一是“大西洲”的沉没,另一个是加拿大拉布拉多增岛海域的逆增,引发墨西哥暖流北上,导致地球北部冰层融化,使世界大洋海平面平均上长50米左右,地球上沿海许多地区被淹没。第三次洪灾发生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伽利略”彗星残骸坠入印度洋,溅起了巨浪,引发特大洪水,吞噬了东南亚和南美洲沿岸的所有居民。另外,地球上最后一次洪灾是公元前3世纪,由于地球的旋转轴线不知什么原因发生了偏移,引发北海、波罗的海的海水涌向黑海,使海平面急剧上升100米高,洪水席卷了整个东欧地区。除此而外,还有风暴、地震、火山、海啸等等,都曾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季节对地球进行过无情伤害。当然,这一切带给地球的还是“皮毛”之痛,并没有真正伤及它的“内心”。

那么,它的“内心”是什么模样?有什么神秘之处?公元前6世纪,最早提出球形的是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直到16世纪,我们的科学家才用科学观察的事实作出证据,而且在公元前240年古希腊数学家埃拉托色尼第一次用测量的方法,算出了地球的大小。至于地球的深处“藏”着什么,“内心”有什么奥秘,一直是人类最想破解的神秘谜团。

早年,我国民间迷信的人相信代代相传的谚语,“天有十八层,地有十八层”,“做好事的人死后能够升上天堂,而干坏事的人死后会被阎王打入十八层地狱”。我国古代名著《封神演义》中的土行孙就会“钻地术”,能钻到地下行走如飞,想到哪就钻到哪。可是,它也只能钻到“十八层地狱”中,再也无力看到地球更多神秘。在西方,即使19世纪的1818年,美国人西姆斯还认为,地球里面是空的,适合人类居住,从南极和北极附近敞开的两扇大门中可以轻松地走到地球的深处。这位幻想家死后,居然还真有人组织探险队乘船去南极洲寻找通向地球深处的大门……虽然这是幻想,却有人相信,足见其影响有多大。

18世纪,科学家才开始真正人以科学的方法来寻找通向地球深处的“大门”。当时,人们在算出地球内部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5.52克,表面岩石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2.67克后,发现两者相差竟然有1倍多。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们分析,地球内部一定存在着一种特殊的重物质。

19世纪中期,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探索地球内部的奥秘,吹响了向地球深处进军的号角。地球物理学家利用地震仪测量发现,每当发生巨大地震时,地球内部会产生有弹性的波动,即地震波,分成纵波和横波向四周传播。

20世纪,探索地球深处“大门”的步伐开始加快。1909年10月8日,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研究中发现,地震波传到地下33千米处发生了折射现象。1914年,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又发现地震波的纵波在传到2900千米处时,速度急剧变慢,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两种发现是史无前例的。因此,人们把以上两个不同的界面分别称为“莫霍面”、“古登堡面”,并把地球的内部分成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人们研究中还推测,在1000~2900千米的地幔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比较大,物质状态可能不是固体,而是有一定可塑性的固体。1936年,丹麦地质学家莱曼在研究中发现,地球“内心”的5000千米以下,温度、压力和密度都更高了,物质成分近似于铁镍陨石。有的科学家还用实验模型确定了铁在地核内的熔点,从而换算出地核的温度是6880℃,并认为推动地球板块移动和引起地震、火山爆发的力,也来源于地球的核心。

现在,人类开凿的最深的钻井(俄罗斯科拉半岛上)也仅仅12千米左右,对地球来说,还是极为浅薄的一层,更不要说扣开地球深处的“大门”了。科学家们曾选择中欧的一个小城温迪施埃中巴赤进行钻探。这是古老的欧洲板块和非洲板块相互碰撞、彼此啮合的地方,钻探这里的地心,有着特殊的意义。科学家们钻探出了一个直径22厘米、深14千米的深洞,然后计划用中空的管状的钻孔器旋出地球的岩心,再把这些岩心提取上来进行研究,以解开地球内部的奥秘。可是,这次努力没有成功。可见,人类“登天有方”却“钻地无术”,至今无法找到通向地球深处——地核的“大门”,无法亲眼目睹地球内部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只能进行猜测。看来,解开地球深处的神秘之谜还需要我们更加努力。

关于地球的形成,主要有“星云说”、“彗星碰撞说”、“陨星说”、“双星说”、“行星平面说”等等,其中“星云说”影响最大,也是目前的主流观点。18世纪50年代,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星云说”,来解释太阳系的起源。康德的“星云说”比较圆满地解释了太阳、地球和其他行星、卫星的形成和运行的规律,而且驳斥了宗教迷信说法。星云说产生的比较早,而且比较普遍被人接受。另外,在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布丰创造了“彗星碰撞说”。他认为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浩瀚的银河系中彗星与太阳相撞,把太阳打下一块碎片,碎片慢慢飘到一起,冷却以后,便形成了地球最初的样子,即地球是由彗星碰撞太阳所形成的。这一学说也推翻了地球是上帝创造论,认为地球是由于天体运行规律而自然形成的。他还进一步解释说,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和巨大的太阳间存在着“亲缘”关系,就像小鸡与母鸡的关系一样。他这一学说,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后,其他科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布丰的学说,将地球形成原因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真正以科学的眼光来审视地球的来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