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32041100000018

第18章 一个规划——首个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规划

2007年年底,贵阳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总抓手和切入点,贵阳从此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头市,踏上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科学发展的新征程。经过5年的沉淀和蓄力,2012年12月,《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规划。批复强调,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贵阳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批复明确,把贵阳市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以及全国创新城市发展试验区、城乡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国际生态文明交流合作平台。

《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把贵阳市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要求,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实施意见》要求,对贵阳市8034平方千米国土面积,人口439万人的行政区域进行了规划。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20年,其中2012年至2015年为第一阶段,2016年至2020年为第二阶段。规划提出,到2015年,贵阳市合理的空间开发格局将基本形成,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达到45%;到2020年,贵阳市将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空间开发格局更加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达到50%。

指导思想和原则

贵阳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为总抓手,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保障,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设城乡协调的宜居环境;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着力构建生态和谐社会,把贵阳市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贵阳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尊重规律,科学发展。从贵阳市实际出发,遵从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科学规划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生态优先,和谐发展。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强化节能减排,实现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有机统一。

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区域资源特点,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生产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

先行先试,创新发展。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开展试点示范,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探索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有效路径。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构建完善的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

贵阳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

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发挥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率先探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为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创新城市发展试验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建设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创新城市社会管理方式,打造西部地区具有特色魅力的重要中心城市。

城乡协调发展先行区。发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三县一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优质、高效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以先行区带动其他地区城乡统筹发展。

国际生态文明交流合作平台。提升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层次,扩大国际国内影响力,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实践,探索建立国际生态文明建设交流合作新机制。

规划意义和作用

通过对城市进行生态文明规划,实施城市生态文明战略,促使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目标。《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获国家发改委的批复,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行动指南。

《规划》对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定位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贵阳市在国土空间开发、生态产业体系构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重点领域工作内容,设计了重点任务和相应的配套工程,是贵阳市今后较长时间内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主要体现在“三个有利于”上即:(1)有利于促进贵阳形成有序的空间开发格局;(2)有利于促进贵阳形成绿色生态产业体系;(3)有利于促进贵阳形成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规划实践和成果

建设生态文明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发展难度,但通过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也让贵阳尝到了甜头,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同时,作为全省绿色发展“火车头”和“发动机”,为贵州省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做出示范和引领,“中央对贵州的工作是满意的”。

2014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构建科学的空间开发格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培育生态文化、创新体制机制六大主要任务,其中与贵阳市有关的举措有24项。比如,构建科学的空间开发格局任务方面,《方案》提出以贵阳中心城市为省域发展主核,加快贵安新区建设,培育黔中城市群,打造“贵阳——安顺”及遵义两个都市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任务方面,《方案》提出重点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以贵阳市、贵安新区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区;以贵阳国家级新材料基地等为核心,形成以贵阳市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