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企业家:创造卓越世界
32007300000098

第98章 强化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或知识创新是提出新观点(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科学研究活动,并涵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等。原创性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使人类知识系统不断丰富和完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产品不断更新。过去的几百年可以说是蒸汽机与电改变了世界,没有蒸汽机就不可能造就资本主义,没有电就不会有发达的工业社会,然而这一切早已成为昨日黄花。21世纪高科技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它将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原动力”。中国经济要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赶乘科技创新这趟快车。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家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将国家发展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统筹创新布局,要力争在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作用。企业家要把握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加强科技规划导向,确保组织机构落实、科技投入增长和重要研发平台建设,要努力激发科技创新体系中各要素的创新活力,增强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企业家应该坚持立足当前和谋划长远相结合,要围绕主导产业,针对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确定科技创新方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满足企业当前发展需要,着眼提升长远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家要坚持掌握核心技术与提高系统集成能力相结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良好发展基础的重点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实现重点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要注重系统集成能力的提升,完善企业功能和业务链,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增强工程化能力,实现从单项技术创新向系统化、集成化创新的转变。

企业家需要加强科技战略规划管理,坚持突出主业的方针,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路线,制订科技发展规划,依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明确科技工作的目标、方向和任务,加强重点产业技术领域研究,确定重点科技专项和优先发展技术项目,切实做好科技规划的组织实施和跟踪评价,加强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全面对标,制定并落实建设方案。企业家要建立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研发体系,明确在创新链条中的职责定位,形成工艺及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相配套的梯次研发结构,加强企业内部研发机构建设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提升试验研发手段。有条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任务的企业,要做好国家级基础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组建“研究院”。企业家需要加强企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实现内外部资源有机结合。加大内部科技资源整合力度,着力解决企业科技资源分散、专业交叉重叠和技术重复开发等问题,完善创新链条,实现科技力量的有效协同。积极利用外部科技资源,通过合作研发、委托研发、并购等方式获取创新资源,积极吸收利用海外优质科技资源,探索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开展国际化研发。

科技创新必须保护创新的成果,放眼看世界当前发达国家在保护知识产权上可谓煞费苦心。在美国政府已把保护知识产权列入其全球贸易政策,并予以优先考虑,声称此举是为了确保美国在市场和技术创新上的现有优势。欧共体、日本则把保护知识产权作为保持强大竞争力的基本方略。亚洲新兴工业国家也纷纷出台有关法律,以维护国家利益。企业家要制定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应用、管理和保护能力,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推动专利、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的集中管理,保持专利数量快速增长,提高发明专利比重。在主导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一大批核心专利与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侵权预警和风险防范制度,探索建立“专利池”,有条件的企业要研究专利布局策略,加强知识产权成果运用,重视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提高知识产权成果的资本化运作水平。企业家要发挥企业具备的标准工作基础和优势,推动科技创新活动与标准工作的良性互动,支持具有创新成果的企业联合开展标准的研究与制定,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上升为技术标准,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中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增强国际标准话语权。

企业家应该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快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对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及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健全科技带头人和科技专家制度,逐步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激励力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给予特殊奖励。企业家需要加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创新文化建设活动,鼓励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调动群众积极性,群策群力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在企业中大力弘扬敢于创新、勇于竞争、诚信合作、宽容失败的精神,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把鼓励创新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扬开拓创新精神,培养研发人员潜心研究、甘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创新热情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