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企业家:创造卓越世界
32007300000146

第146章 案例昔日船王董建华

董建华的父亲董浩云曾被《纽约时报》称为“世界最大独立船东”,名列世界七大航业巨子之一,生前有这么一个信念:“地球表面上3/4是海洋,我们应该有雄心征服海洋。”1970年9月董氏购买了豪华邮船“伊利沙伯皇后”号,随后把它改成“海上学府”,董浩云在创办“海上学府”时说:“在这所海上大学的海上课程内,整个世界便是学生的校园;藉此可透视国际问题及国际矛盾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可以开放世界,看看先进国家与后进国家的历史背景及其现状,使学生能将自己国家的文化与别国文化互相交流沟通”。董氏航运集团在香港、东京、纽约、伦敦、新加坡、台北、洛杉矶、旧金山都有办事处,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和法国首都巴黎都有代理,是中国人首创的最大企业。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引起的石油供应危机,世界各国对航运的需求大增,董浩云此时被世界航运业短暂的繁荣假象所迷惑,积极进行扩张。1980年12月19日他亲自主持向日本订造的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巨型运油船——载重564763吨的“海上巨人”号下水典礼,曾经轰动世界航运界。孰知灾难已经纷至沓来,航运业的繁荣成了昙花一现,全球航运业开始陷入不景气。

1982董浩云病逝,董建华继承董氏航运集团“东方海外”业务,世界航运业开始衰退,董氏航运集团载货吨位大量过剩,船价大跌,董建华欠下高达200多亿港元的巨债。身为世界船王的长子,董建华没有退缩,甘愿一切从零开始,重新拼搏,偿清债务,再图霸业。董家面临的这一场灾难首先自然是世界航运业的衰败所引起的,但同时与董浩云的投资策略不无关系。此时董建华开始满头白发,一脸沧桑,而就在董建华焦头烂额的时候,董建华的母亲此时查出患上了肺癌。董建华的妹妹董建平说,1985年的一天董建华将她叫到了办公室,告诉了她眼下公司遇到的这一场惊人的大灾难,兄妹两人说着忍不住眼泪就流了下来。在面临父亲的海上王国将要在自己手中毁于一旦的董建华,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千方百计去拯救这一切。为了应付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董建华将其家族位于新加坡、纽约和澳州悉尼的物业和保险业务统统卖掉,将卖得的收入全部注入东方海外以减少债务。虽然董建华采取了多项措施试图改变困境,但是显然收效不大。虽然东方海外名下的船不少,但船的折旧率相当高,尤其是在世界航运业衰退的情况下,想找买家解套谈何容易。

董建华的父亲董浩云生前与台湾有着良好的关系,无论是在政界还是在商界。在这危难时刻董建华首先到向台湾银行求救,但是台湾银行拒绝了。日本财团一直与董氏集团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董氏集团旗下的许多船只都是向日本订造的,董建华自然想到日本方面的帮助。董建华有时一个人,有时与他的太太赵洪婢两人,奔走在香港与日本的航班上,他们多次到日本,日本方面冷酷地拒绝了董建华的要求。当时的董建华真可谓四面楚歌,苦告无门,门前有的只是讨债的人,昔日的笑脸全都化作了冷脸,但是董建华却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当时他曾经对友人说过:他一定要从破产的边缘找出起死回生的办法。1986年霍英东出面注资1.2亿美元,同年5月董建华宣布重组公司,在新的董氏集团他丧失控制权,由老板转为职员。1990年董建华继续为公司减磅,而霍英东再收购东方海外两成股权,但公司仍有630万元的亏损。1991年在董建华的努力下东方海外终于转亏为盈,截至1991年12月31日,年度盈利达980万美元。1994年上半年中期业绩,东方海外经营盈利上升了8倍,达4000万美元,董建华终于挽救了“祖业”。

董建华辛苦打拼令家族生意起死回生的经历在香港家喻户晓,这个原本以船为生、很少涉足政治、行事低调的商业巨子会走上政治舞台,却是很多人未曾料到的。1985年董建华受邀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1992年3月他又被委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香港事务顾问人员之一。1992年彭定康对香港政局大改组,董建华等一批新人进入“行政局”,这标志着董建华正式介入政治。1996年1月2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董建华是5名港方副主任委员之一,此时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的竞选也进入了白热化的程度。1996年12月11日,400位推选委员会委员投票选举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12点25分钱其琛郑重宣布,根据推委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选举结果,董建华当选为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第十五章 永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