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旅游,总要解决个交通工具。有的经济条件好、时间上又较紧迫的,多坐飞机去旅游;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一般还是坐火车、坐汽车、乘船旅游的多;当然,对于一些身强力壮的青年人或旅游迷来说,骑自行车旅游,甚至徒步旅游的,也大有人在。但不管利用哪种交通工具旅游,都存在一个保健问题,绝不可等闲视之。
一、坐飞机的保健
由于飞机速度快、用时少、颠簸小,今日的空中旅行,可称得上是一种舒适、愉快的享受。
但乘坐飞机,并非完美无缺,不少人在坐飞机和下飞机后,会出现内耳发胀的毛病,嗡嗡作响,甚至疼痛。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因是在人的耳膜深处有一个空腔,叫做中耳腔。中耳腔有一条与鼻咽部相通的管道,叫做咽鼓管,它是中耳腔与外界相通的惟一管道,其作用是调节中耳与外界气压的平衡,维持耳的正常生理功能。咽鼓管平时呈闭合状态,当进行吞咽、打哈欠或鼓气时开放,空气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使中耳内气压与外界气压保持平衡。若飞机上升到12000米的高度时,大气压仅为地面的1/4.随着飞机的升高,中耳腔的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这时,中耳腔内的空气经咽鼓管不断逸出,使内外气压获得平衡。当飞机下降时,情况正好相反。
如果咽鼓管因某种原因不通畅,就无法使中耳腔内气压与外界保持平衡,从而引起耳的气压性损伤,出现内耳发胀、嗡嗡作响、耳内疼痛,有的还可导致鼓膜破裂出血。解决的办法是:常吃些东西,不断进行吞咽动作,使咽鼓管不断开放,从而达到调节耳腔内外气压平衡的目的。
坐飞机除可引起耳胀病外,有时因时差的变化,身体也会产生不适感。如到美国,时差8~11小时,白天黑夜颠倒,生活节律被打乱,下飞机后往往有两三天不能适应,白天昏昏沉沉,晚上似睡午觉,不到两小时就苏醒了,食欲也会随之而大减,这是适应时差中的反应,用不了几天就会恢复正常。
还须指出的是,飞行途中,原有的疾病可能会发作,如氧气不足所致哮喘、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等。若有上述疾病,以乘坐火车为宜,必须乘飞机时,应服有关药物预防。除此以外,各种传染病患者、超过35周的孕妇、行为失控的精神病患者,也不宜乘坐飞机。医学专家还认为,易受气压下降而导致体腔内气体膨胀的疾患,像10天内做过胃肠道手术或胸腔手术后不到20天者,空洞型肺结核、肺气肿、胃溃疡出血或咯血未超过3周者,肠梗阻严重和中耳炎、副鼻窦炎影响咽鼓管通气功能者。
二、坐轮船的保健
坐轮船旅游,现在正成为一种时尚。原因是,经常离家旅游的人,常坐火车坐汽车,有点坐腻了,想换点新鲜的,于是乎就想到了坐轮船。再加上,若无大风,一般航行平稳,且都有睡的地方。在甲板上,看着万里无云的蓝天,一望无际的大海,心情该是多么舒畅啊!但若是遇上大风,尤其是在海里行驶时,就会产生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有的人还伴有头痛、精神不振和软弱无力等,这是因平衡器官暂时性不适应造成的。
产生上述现象时,应仰卧在船舱中,束紧腹带,以减少内脏颠动,减轻恶心。可服一片乘晕宁,闭目睡觉;在饮食上宜少,且以米饭为主,因面食易引起恶心、呕吐。眼睛要尽量看望远处不动的物体,不看水波与移动物体。最好戴上涂以少量清凉油的口罩,亦可用5分硬币大小的新鲜生姜片、敷贴手腕内关穴(男左女右),再用胶布、绷带或手帕包扎。此外,饮一些较浓的茶能抑制恶心或口含姜片、青津果等,也能减轻症状。
对于有晕船史的人,上船前夜睡眠要充分,临上船前避免过量饮酒,且选择摆动最小的靠近重心的座位,但离船的机舱要远,避免汽油味。上船前,在饮食上既不可吃得太饱,也不可太饿。因为过饱,容易造成胃部不适而引起恶心、呕吐;但太饿又容易造成低血糖,易出现头晕、出汗等症状。较好的饮食办法是:吃一些易消化、含脂肪少的碳水化合物,如面包、蛋糕、水果等。
三、坐火车的保健
坐火车去旅游,这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旅游者所选择的交通工具。因为价钱便宜,速度快捷,且较为安全,旅游者必须懂得在火车上如何保健好。
首先要会睡。因为睡不好,就根本谈不上还会有精神旅游。若能买上卧铺票,条件就好多了,因为躺着睡要比坐着睡舒服得多。但即使是躺着睡,亦还有个方法问题,即头要朝外,而不要朝向窗口。这样做的益处是:头朝外睡,靠近走道,通风良好,空气新鲜,噪音干扰相对来说也较轻;远离窗口,可减少烟尘对呼吸道的侵袭;若是头朝里睡,枕在车轮的正上方,震波强,噪音大,有碍入睡和大脑的保健;万一遇到紧急刹车等剧烈颠簸,因头部距车壁很近,容易被碰击而造成颅骨损伤。
若是坐不上卧铺,就必须学会坐着睡。要坐着能睡好,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又怎样坐着睡呢?第一,要等困极了才睡,因为这样容易入睡,进入梦乡;第二,靠近茶几的,可趴在茶几上睡,因为这样也比单纯坐着易入睡,若不靠近茶几,可把双脚脱掉鞋后放在对面座位上,头趴在隆起的膝盖上睡;第三,旅客之间互相帮忙,轮流躺在座位上睡,或头歪在同伴之间的肩膀上睡。以上办法均比单纯坐着睡强。
其次,要会吃。若睡不好,一定会影响到胃口。胃口不佳,就要影响到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因此,火车上的饮食原则以清淡可口为原则,一定要少吃油腻的,多吃易消化吸收的。因为火车上蔬菜较少,一定要带点水果吃,既解渴,又能补充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茶一定要喝,因为茶既提神,又能助消化、利尿。
还有,要注意车内卫生。这在寒冷的冬天最重要,当坐火车时间长了,下车到站上去跳一下,再回来时,一进车门,便会感到一阵扑鼻的臭气。若长时间在充满臭气的车箱里坐着,对身体健康极有影响。火车箱里的臭气,主要是人本身代谢的产物所造成。经测定,人体的代谢产物包括4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由呼吸气体排出的有149种,尿中有229种,屎中196种,汗中151种,通过皮肤表面排出的还有271种。此外,还有肠道气体的排出物和人体的细菌污染。这些污染物质中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烃、丙酮、苯、甲烷、醛等。冬天,由于车门和窗门紧闭,这些物质排泄不出去,于是就严重影响了旅游者的身体健康。解决的办法是,在停车时,最好下去透透气,或暂时开一下窗子,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另外,在车箱里不要抽烟、随地吐痰和乱丢废弃物。
四、坐汽车的保健
随着豪华旅游车的出现,目前坐汽车旅游的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到交通不大方便的地方或刚开辟的旅游点,就更离不了坐汽车。坐汽车旅游,从保健角度来说,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不要在车上看书。因为这样容易损伤视力,极易造成近视眼;同时,车身摇摆,马达噪音,还会干扰大脑的记忆功能。
其次,最好不要睡觉。坐汽车极易遇上险情,司机急刹车的机会很多,睡着了会被惊醒,中枢神经受到刺激;同时,脑袋也很容易被碰着,造成脑外伤。
最后,要随时注意安全。相比之下,坐汽车的安全系数要比火车、飞机、轮船小一些,尤其是到名山大川处去旅游,山路崎岖,路面又坑坑洼洼,所以,一不注意就会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坐汽车旅游时要特别注意安全,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在这类事故中,减少伤亡的关键,是避免击撞。击撞的后果主要有:脑挫伤、出血、骨折。一旦事故发生,要立即采取抢救措施:对于出血者,用紧压止血法,压紧伤口,减少出血;骨伤者,先用树枝等物将骨折部位固定,使其平躺;晕厥者,让患者宽衣平躺,不受烈日暴晒,或放置在风口,等待医生前来救治。
五、骑自行车的保健
现在不少旅游者,尤其是年青人,越来越喜欢骑自行车旅游,优点尽管很多,但不能忽略“自行车病”。
由于长途骑车,体位、体重长时间压在车把的两手上,使手掌根部受压力量过大,致使桡神经在腕钩骨管出口处受到挤压而造成桡神经麻痹,主要表现有两手麻木、乏力,有的肌肉出现轻度萎缩,握笔和用筷子进食时的动作不精确等。
长途骑车,还会引起尿道炎等泌尿系统的病变,原因是骑车时,身体大部分重量集中在坐垫上,若坐垫较硬,前部又较高,人的重心又较靠后,体重就会通过狭窄而又坚硬的坐垫反作用于会阴部,使会阴处长期受压;同时加上蹬车时,坐垫对会阴部的摩擦外力长期刺激尿道上段等,就会使阴部皮下组织增生,肥厚发硬,并形成弥漫性红肿,发炎,充血等,从而压迫尿道而产生排尿不畅、排尿疼痛。如何预防呢?
要将自行车坐垫垫软些,最好放上一个海绵做成的套子,以缓和对会阴部的压力;根据身高,把车座的高度调整到适当的位置,使骑车时上身不致过于前倾,体重落在车座上,以减少两臂的压力;在骑车的过程中,身体正直与俯身两种体位姿势,应不断进行适当的交替变换,并且经常变换两手握把的姿势和位置,以防单一姿势使手掌根部的某一点长期受压而造成神经麻痹。
此外,长时间骑车,大腿内侧与坐垫的摩擦易损伤表皮,应带上保护皮肤的药棉、橡皮、胶布与红汞。在烈日当空时,应戴上大舌凉帽,预防中暑。途中的三餐需定时定量,以维持一天的热量。
六、徒步旅游的保健
徒步旅游,在很多年前称为“远足”,意思是“以体育运动为目标的远地旅行”,这种旅游方式,目前虽然采用的人不多,但在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今天,却有着特殊的意义。事实上,徒步旅游对神经衰弱、糖尿病、动脉硬化、体质不良,以及许多适于开展体育锻炼的慢性疾病,都可收到意想不到的防治效果,是祛病延年,增强体质的一个极好方式。
首先,要有一双穿着舒适而便于远行的鞋子,切忌穿新鞋,因为走不了多少路便会脚痛。此外,皮鞋、高跟鞋以及过旧的鞋子半路易损坏,也不要穿。宜穿球鞋、旅游鞋、软底平鞋,这样行走起来轻巧而有弹性。为了防止脚疼和损伤,可带一点护创膏和松节油。
其次,负担宜轻,尽量轻装上阵,除了必需的生活用品外,一般都不要带。若是夏季旅行,一定要做好防暑准备,一顶草帽和一壶盐开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防止强烈的太阳光,墨镜最好戴上。若是冬季旅行,要注意防寒,可穿轻而暖的鸭绒外衣,一般亦以少穿为宜。
还有,徒步旅游一定要注意保护脚,每到一个休息地点,都应该用热水泡脚,使足底血管舒张,角质层(脚茧)软化,这样既可减轻步行的疲劳,又能防止脚底起泡。在日本民间,对于要“远足”的人,行前和途中常用艾叶灸足三里穴,据说这样可以增进脚力,保持耐力,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中医认为,足三里穴是全身强壮性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