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心养性养生
31904500000037

第37章 调气

(一)气陷

气陷即气虚下陷,主要表现为腹部坠胀、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内脏下垂的病症。气陷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脾居中焦,其气主升,脾气受损则升举无力以致气虚下陷。中气下陷,脾胃运化失常,则表现为食少、腹胀、肛坠、泄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清阳之气应在上,今反在下,即因其衰弱不能升举,以致下陷而飧泄无度也。

(二)气脱

气脱为大汗、大泻、大失血、****大泄以及中风、厥证等病情相当严重的一种病理变化。由于气的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血及津液的正常,当血液或津液大量损耗时,就会发生“气随血脱”或“气随液泄”的病变。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虚几至脱绝,便见气息低微,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弱,甚至汗出如珠。

(三)气郁

气郁是由于忧思郁怒,情志不舒所致。其病机与肝、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能疏达气机,发泄壅滞,若忧思郁怒等情志过极,使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以致肝气郁结而成为气郁。表现为两胁胀满或窜痛,胸闷不舒,脉沉涩等症。气郁日久,影响及血,以致血液循环不畅,脉络阻滞,则成血郁。表现为胸胁刺痛,痛有定处,舌有淤点或淤斑等。特别是气郁日久可化火,而成火郁,表现为性情急躁,口苦咽干,目赤耳鸣,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等。

(四)气滞

气滞指气的运行不畅,因而在某一脏腑或某些部位产生气机阻滞的病变。在病变的脏腑或部位就会出现胀闷、疼痛等症状。如经络气滞,营卫之气运行失常,表现受阻部位的经络、肌肉、关节胀痛。

(五)气逆

气逆是由气的升降失常,当降不降,或升发太过所致的病变。临床上以肺、胃、肝的气逆较为多见。若肺气逆,则表现为咳嗽、喘促;胃气逆,可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反胃等症;肝气逆,可见眩晕,甚至昏厥。

正因为气为生化之根,所以精、神亦赖气而生,而养生必须以调气为本。《脾胃论·省言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养生肤语》:“人生天地间,虽可见者形,所以能长久者气。”充分体现了气在生命活动及养生中的重大意义。

气充满全身,无处不到,具有抗邪防病的本能。《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寿亲养老新书·保养》:“善养生者,保守真气,外邪客气不得而干之。”其中,卫气的作用更加显著。《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完固,则肌肤充实,腠理致密,邪不能人。喻昌承《黄帝内经》之义,倡“调和营卫”之法,指出:“《黄帝内经》谓: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是卫气者保护营气之金汤也,谓审察卫气为百病母,是卫气者出纳病邪之喉舌也。”(《医门法律·营卫论》)说明卫气护卫于外,内能固守营阴,外能抗御邪气,故调和营卫,则能防患于未然,使身体常盛不衰。

《灵枢·脉度》:“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子华子·北宫意问》:“营卫之行,无失厥常,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故能长久而不敝。”指出了气在人体运行不息,由此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促进健康长寿。若气行郁滞,则多病而夭亡。如《医学入门·保养说》:“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天。”

升降出入是气在人体运动的主要形式,其常变直接关系着人体的盛衰寿夭。《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刘完素极力赞同《黄帝内经》之说,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中指出:“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人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李杲则提出,升降出入必须平衡调和而无偏盛偏衰,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说:“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常欲四时匀平而无偏胜则安;不然损伤脾,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不降亦病焉。”因此,他主张调节气机升降,维持其正常功能,来达到养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