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会社交好办事
31880600000035

第35章 与朋友分享快乐

在各种交际场合达到理想的效果

10.1.1 明确地表达你的快乐

除了家人以外,要好的朋友大概是我们一生中最常接触的人了。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因为拥有共同的生活经历,而这些经历又是家庭成员无法和你一起走过的,所以注定了这一辈子你们要互相扶持。还记得吗?青涩岁月中是谁陪你由那些令人窒闷的氛围里蜕变的?是谁和你在星光下共筑人生大梦的?又是谁在你了无生趣的日子里伸出援手的。而如今,各自拥有一片天空,自然不能再像以前那般密切往来,但是那一段共同的经历仍不进会在午夜梦回时浮现。偶尔见面时,虽然殷切如昔,但你会觉得彼此生疏了许多,那是因为自分别后,已不再有共同的经历了。友谊仍在,只是褪色而已。为彼此留点时间好好聚聚吧!如果你再不这么做的话,太多太多的事情会占据你所有的空间,那份情谊也只能当做你回忆的一部分,时日一久,友谊也可能就此走远。一个月里至少抽两次空闲时间,和某些个真正特别的朋友 一起做些开心的事。在一起时,记得要微笑、大笑,不管是回忆前尘往事也好,垂询近况也罢,只需享受彼此相处的乐趣。生活里的挑战、变化总让我们觉得人生无常,老想抓住些不变的东西,你毋须到处寻觅,这些珍贵的情谊就是。

假如你试着用这种方式来找点儿乐趣的话,你会发现生活容易的多。留点儿时间约个知己找乐子去吧!不管是年轻时已完成或未圆的梦,都会让你们觉得不虚此行。看看球赛、听听音乐会、欣赏电影、共进晚餐,或是星期日一早上逛逛古董店,怎么做最让你们觉得舒服就去做,不要犹豫!相交满天下,知己有几人?当你准备建立人际关系时,虽然容易想到赠送对方礼物,交换情报、助对方一臂之力等加深彼此关系的方法,不过人与人获东西时,你的反应也会成为圆滑推动人际关系的重点。年轻的时候,由于想扩展和上司或自己尊敬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偶尔获得这类对象邀请吃饭,抑或在工作接获忠告时,任谁也都会感到惶恐。由于“务必郑重致谢”的念头因此强烈起来,反而以奇怪的拘束形式作出反应。“让您招待这么昂贵的东西实在惶恐!”抑或“我从中获益匪浅”说得尽是拘泥于形式的措词。然而,对方并不是为了想听社交辞令才照管你的。他们只不过是希望藉着请你用餐或提供建议的方式,让对方感到愉快罢了。与其被郑重致谢,他们毋宁想看到晚辈坦率表示喜悦的 模样。

虽然你不可以忘记郑重致谢,但是答谢的措辞必须动用理性才能发挥出来。如此一来,对方反而不知道你是否真地满怀喜悦接获招待。在听到致谢的措辞之前,你以感性方式直接表现出来的喜悦,反而更令对方愉快。所以,当你从别人那儿获得任何东西时,“我好高兴啊!”、“真好吃!”、“真有趣呀!”最好能以诸如此类的措辞作出反应。当这种反应出现时,对方因为心情愉快,必然会心想,“招待他是值得的”。如此一来,下回即使有事央请帮忙,对方也必定会痛快应允。你只要假想自己为别人做某件事情时,会对什么样的反应感到高兴,自然可以明白其中道理。

无论对方是长辈或晚辈,你的作为绝对不是全部只为了助对方一臂之力而已。尽管如此,当对方惶惶恐恐地对你答谢说:“您的大恩大德,我一定会找机会回报的”,你可能会大失所望。既然让对方产生这种想法,倒不如先前不要应允帮忙对方了。至少为了不再增加多余的负担,你自己一定不会再积极地邀请对方一块用餐、或主动提供忠告。为了建立彼此之间可以轻松相互请托的关系,坦率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果我们以经济学的眼光来看的话,朋友绝对不是奢侈品:他们是必需品。也许这样的比喻并不是很恰当,但这是事实!就经济学来说,当你愈贫穷时愈不愿去消费,愈富有时消费愈多的物品就是奢侈品。这就好像是钻石一样。没钱时,连买米的钱都不够了,哪有多余的钱去消费钻石?钱多了,为了炫耀身份地位,你却会拼命抢购。而如果有样商品,不论你的经济情况如何,你都会有固定的消耗量,那就是必需品。拿卫生纸来看好了,经济再不好你还是得用,钱多了点,你也不见得会用得比别人多,你说是吧?朋友就具有必需品的特性。不管你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如何,都需要它来充当我们的精神支柱。试想,如果你的生活里只有家人没有朋友,你还会像现在这样快乐吗?不论是私人的或公事上的朋友,你们的友谊都需要刻意去培养、维持,这样才能长久。可是,有时候我们实在太忙了,以至于一天天、一月月过去了,都没有时间联系;或者是自己太过疏懒,根本不想去接触。离久是会情疏的,别老是指望对方主动来找;今天,就是今天,约个人出来吃顿饭吧!即使你只有十五分钟的时间能够上麦当劳吃个汉堡也行。不一定非得排两个小时的时间吃顿商业午餐,几分钟也可以的。午餐的约会都排满了?来个早餐如何?我是这么做的,有时间实在腾不出时间来,我会约朋友早上七点来个迅速简单的早餐。这么一来,我们不仅可以时常保持联系,也不会妨碍到各自忙碌的行程。这是个满不错的点子,不妨试试。朋友是最珍贵的礼赞,千万不要忽略他们。

所谓人际,可以借由不断介绍自己熟识友人的方式,获得飞跃性的扩展。比方说,如果你拥有A和B两位朋友,就应该利用机会介绍这两人,让A和B两人不需要通过你,便可以直接地相互联络。让“大家都是朋友”的观念,成为建立人际的基础。然而,不能接受这种观念的也大有人在。尽客介绍A和B认识,但却无法忍受其后两人结成好友。对于A和B无需通过自己便可直接谈话的关系,这种人会觉得自己受到冷落。这种类型的人通常无法广结朋友。倘若这是恋爱关系,则遭受冷落的感觉可谓合乎情理。如果将朋友介绍给自己的爱人,这位朋友却背着自己和爱人私下联络时,恐怕谁也会感到嫉妒。然而,担心朋友之间过度亲密后自己将遭冷落的嫉妒或恐惧感,最好能尽早抛却。因为如果凡事都得自己介入才能取得联络,网路中的情报交流必定容易陷入滞塞状态。你不妨假想自己获介绍认识朋友的朋友时的立场。假设你经A介绍认识B。如果每次都得透过A才能与B取得联络,你 和B必定无法缔结亲密关系。由于无法亲近对方,想进一步再介绍认识其友人也必定困难。因为如此一来,除非A和B二人皆介入,否则无法成立介绍的立场。然而,如果你和B彼此变成可以自由会面交谈的关系时,你的人际可以不断地获得扩展。你也可以将通过B介绍认识的C,在别的机会下介绍给A。如果你们四人变成彼此均可自由联系的关系,情报必定畅通无阻。虽然每回四人抽出时间全体会面不容易,但可以二人或三人方式聚会。当时未能到场的人,可以稍后由其中一人告知聚会情况即可。如果事前获知其中数人即将碰面,也可以委托其中某人代为传话。

总之,人际绝对不可以一人独占。由于A和B原本即为自己的人际,或许有人曾认为即使介绍这两人相互认识对方,自己本身的人际也不可能获得增长。然而有时候相隔一段时间不碰面后,A和B均有可能不再是自己的人际。换言之,人际非但未增加,甚至还减少。然而此时,如果你先前已经介绍A和B认识,则即使自己和任何一方鲜少碰面时,人际仍可继续畅通。

10.1.2 人际交往的理想状态

所谓人际关系,系指遭遇紧急情况或需要某种情报时,可以灵活运用的东西。如果在这种万一的情况下不能为自己的利益发挥作用,则缺乏拥有人际关系的意义。尽管如此,只有遇上求助场合才会打电话的行为,未免太自私。鲜少打电话来的人一旦打电话来时,心里正想着不知有何贵干,不料闲聊30分钟后,对方忽然说,“你能否替我要几张演奏会的入场券?”这种情形时常可见。这绝对不是令人愉快的事情。有事相托才会打电话来的人,不免令人怀疑对方只是在利用自己。至少,这种情形无法发展成健全的人际关系。

自己与他联络时,如果突然就向平常疏于招呼的对象提出恳求时,由于明白对方心里感觉“遭到利用”,因此自己也会变成愈来愈不好意思打电话给对力。对于万一状况下自己想请求帮忙的对象,即使是平常无事相托时,也有必要认真地保持联络。倘若是平时保持着联系的对象,即使是困难的请求也容易开口提出,而对方也必定不会觉得自己遭利用,并能轻快应允协助。

反过来说,所谓人际关系,如能保持无事相求时也能轻松相互联络的关系,才是最理想状态。为了联络,必须一一捏造出理由才能打电话的关系,在万一的情况下无法发挥作用。即使是男女之间,夜里心血来潮拨电话给对方时,“有什么事?”再也没有比对方提出这种问题更令人伤心的了。由于不是工作上的电话,如果被问及这样的问题,大致可以确定是 无希望可言。如果不能成为没事也能通电话的对象,绝对无法成立恋爱关系。人际关系的情形亦相同,所谓真正可以亲密往来的对象,愈是无事相求时愈尽情通电话。反之,遇上有事相托时,即使三言两语,彼此也能明白对方想说的话,“OK,你不用多说了”,通话时间也相形缩短。遇上有事情恳求时,可以开门见山地提出请求。为了让人际关系有效地发挥作用,你应该尽量储备许多这种对象。在万一的状况下,可以当作网络加以活用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平日无事相托时彼此连系的频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