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口腔正畸治疗学
31690600000044

第44章 临床操作技术(3)

(6)即使矫正完成,制作的保持器应附加平导板,以维持压低的疗效并防止复发。

(7)打开咬合的过程,是一个相对长的治疗过程,一种方法不理想时,应定期检查,必要时更换其他方法。

(8)打开咬合效果不好时,不可急于转人下一步治疗过程,以免后期难办。

§§§第三节 口外矫治装置及临床应用

一、口外矫治装置

口外矫治装置是指一类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又借助头、枕、颈、额、#部等口外结构作为支抗源,来促进或抑制颌骨的生长发育,将颌骨向远中、近中方向移动。或利用其他连接部件与口内的矫治装置相连接.控制牙齿在近远中方向、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三维空间的移动,从而达到矫冶面部畸形和牙齿错位的目的。

19世纪末期。Angle、Case等人首次提出使用口外力移动上颌前牙向远中方向,并设计了各种类型的口外装置,但因患者不合作,加上缺乏经验、病例选择不当等原因,疗效不肯定、也未被重视。到本世纪30年代口外装置再度广泛应用,并出现许多改良的设计。60年代之后,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使口外装置从形式上、作用机制上、矫治疗效上和应用范围上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临床效果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因此.口外矫治装置,成为正畸矫治的重要内容而日益受到重视和完善。

任何作用力都伴随着有一个等值的反作用力。在牙齿矫治过程中,提供对抗矫治力的支抗源,可以在口内,但反作用力有时是不利于矫治的,当口内的支抗源不足时,就需要将反作用力释放和转移至口外,可用口外的头、颈、面部等部位作为强大、稳固的支抗。另外,头面部的解剖结构也为行使口外力提供了基础。上颌骨是一个不活动的骨,与周围的颧骨、额骨、颞骨、蝶骨以骨缝相连而成为一个整体。上颌骨的生长主要靠表面增生、缝间生长、窦腔扩大以及牙齿的萌出而使上颌骨的体积增大。由于存在颧额缝、颧颞缝、额上颌缝等缝隙,使口外矫形力向远中方向或近中方向移动颌骨成为可能。在生长发育阶段,可根据生长发育的状态和趋势,选择性的抑制某些部位的生长,如EI类错賴中早期的反颌患者,就可利用领觉进行控制,防止下颌骨的过度发育。上颌前突的早期,同样可利用口外弓与口内的活动矫治器或固定矫治器连接,移动上颌骨向远小,起码可以防止其继续向前发育。如反颌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矫治,可限制上颌骨的发育而形成上颌的发育不良,这时也可借助上颌的前方牵引促进上颌的生长发育,这对生长发育期的患者有相当好的效果,但必须实施矫形力(orthopedic force)。

除了移动颌骨之外,口外矫治装置如口外弓能有效的控制牙齿在近远中方向、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横向)的移动。实现上述牙齿移动取决于口外弓的方向和它的状态,也与力值大小有关。移动牙齿使用的是正畸力(orthodontic force)。当正畸力通过阻抗中心时,牙齿发生向远中方向的整体移动;当口外力的方向位于阻抗中心的上方(如高位牵引),牙齿除了近远中方向移动之外,还有向根尖的分力,牙齿可以压低;口外力的方向位于阻抗中心的下方,牙齿除远中移动之外,还有分力使牙齿伸长。同样的道理,需要牙齿横向移动(颊、舌方向)时,可调整内弓的宽度来实现,如加宽口内弓可使牙齿向颊侧移动,缩小内弓,能使牙齿向舌侧方向移动。

二、 口外矫治装置的种类

口外矫治装置种类很多,形式多样。

(一)口外牵引器

(二)口外弓类

(三)口外弓与口内矫治器装置的连接分为下列数种

(1)口外弓与活动矫冶器联合。与第一磨牙箭头卡环上焊接的圆管连接或与第一前磨牙箭头卡环上焊接的圆管(扩弓用寸)连接。

(2)口外弓与第一磨牙带环的颊面管联合(磨牙的三维方向改变)。

(3)口外弓与口内固定矫治器连接,移动整个上颌骨(通过第一磨牙的颊面管.并将整个牙弓连为一整体)。

三、口外矫冶装置的组成

(一)口外牵引器

1、颈带 颈带是一种单一的颈支抗部件,仅为一条宽2.5~3.0cm的软质带子绕过颈后部,两端分别终止于两侧耳垂的前下方。末端的外面附有挂钩或钮扣等。制做颈带的材料可选用多层布带、皮带或软质塑料等,国外常有成品颈带出售。颈带虽然结构简单、制做方便、戴用舒适,但仅能用作低位口外牵引,并且有不够稳定、难于使口外装置产生稳定作用等缺点。

2、头帽 头帽有简单头帽与复合头帽之分。简单头帽由两条带子分别绕过头顶部和枕部,于两侧耳廓前上方连接而成。虽然制作方便、戴用舒适,但只能用做高位口外牵引,且稳定性欠佳。

复合头帽是一种顶、枕、颈三位联合支抗部件,是在颈带和简单头帽的基础上。将顶带顺耳前向下延长与颈带联合而成。为了增加头帽的稳定性,顺着头后方的中线,用同样的带子将顶、枕、颈三条带子的中点连在一起。位于耳前方及下方的带子上附有挂钩或钮扣。

复合头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使用较大的口外牵引力或者使用不对称牵引力时,多选用这种尖帽。目前已有预成可调式复合头帽出售,使用时根据头颅大小不同稍做调整,用钉书针固定即可方便使用。耳前下方的两块塑料板设置有不同高度的槽沟,根据口外牵引所需要的方向,可以将橡皮圈挂在所要求的槽沟内。

3、颏兜 颏兜是一种较为常用的口外支抗部件。用于后方牵引寸,颏兜作为抗力部件产生矫形力,例如在头帽颏觉牵引装置中即是如此,而用于前方牵引时,颏兜则为支抗部件。如面具式前方牵引装置。

根据不同需要,可以选用软质材料或硬质材料制做颏兜。临床上常用两层蜡片烤软后贴于患者颏部,制做颏部个别托盘,然后用弹性印模材料取颏部印模,灌注石膏模型,在石膏模型上用铅笔标出颏兜的边缘范围,涂分离剂后即可用自凝塑料涂塑形成颏兜,要求塑料的厚度为2-2.5mm。待树脂凝固后,将颏兜取下,在其上钻一些散在的透气孔,并打磨光滑。

长期以来,利用颏兜做向后方牵引被认为是纠正反颌、改善下颌生长方向及生长量的一种良好方法。但一些回顾性研究揭示,如果颏兜使用不当,牵引力太大,牵引时间过长、牵引方向错误,不但可以引起下颌前牙唇侧牙龈损伤,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可导致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下颌偏斜等。

4、额垫(额兜) 额垫是用于口外前方牵引的——种额部支抗部件,可山硬质材料制成,其制做过程同硬质颏兜,然后用粗钢丝(不细于1.5mm)按照面部侧面轮廓弯制牵引支架,与颏兜连接为一体作为前方牵引装置,如面罩式前方牵引装置。额垫也可使用厚的软质材料(如硬布带)制做。下图所示的预成可调式面具中的额垫就是用软质材料做成的。使用时,对面具中的两条连接钢丝的方形曲稍做调整,即可使其适合不同个体,极为方便。

(二)口外弓

在大多数口外力牵引装置中,作用力需通过特定结构传入口内或口外特定部位,这种结构也起着与口内部件连接的作用。故称为连接部件。常用的连接部件如下:

1、对称面弓 面弓的基本结构包括内弓与外弓两个部分。

(1)内弓内弓是和牙弓形态相一致的粗唇弓,常用0.9~1.2mm的硬不镑钢丝弯制。根据不同的需要,内弓可以有多种形式。常用者为推磨牙向远中或作用于全牙列的内弓。这类内弓插入磨牙颊面管内,并在颊面管近中处形成阻挡曲等。面弓如只用于加强支抗或推磨牙向远中,则在作用状态时内弓不应与前牙有接触,若用于控制牙弓向前生长,则内弓可与前牙有接触。目前已有预成对称面弓出售,根据内弓大小不同可分为7个型号。

(2)外弓

外弓是由口内伸向口外的一种连接臂;由直径1.5mm以上的硬不镑钢丝弯制(常用自行车车条代替)。弯制时,先于钢丝的中心段弯成与内弓的前牙段弧形一致的形态,在两侧侧切牙远中部将钢丝垂直弯向前方,在距前一个弯曲1cm处再将钢丝弯向两侧,形成与口角及面颊部形态相一致的弧形臂。两臂的末端各弯制成与面颊平行或垂直的圈环。将外弓中部的弧形段与内弓相应的部位焊接在一起即可形成完整的面弓,焊接时应将内外弓的重合部位完全焊合,以增加面弓的刚性。临床上根据不同的作用目的,可以选择不同长短的外弓,即长外弓、中外弓和短外弓,其末端分别终止于第一恒磨牙的远中、第一恒磨牙区及第一恒磨牙的近中。也可以在外弓的出口角的位置,将外弓弯向上或弯向下,使之与内弓形成向上或向下的夹角,但面弓两侧需保持对称。不同长度或不同侮1斜位置的外弓、或不同的牵引方向可以使磨牙产生不同方式的移动。

2、不对称面弓 对称面弓只适用于传递双侧对称的作用力,若要传递两侧不对称的作用力。可使用不对称面弓。不对称面弓的基本组成与对称面弓相似,主要是外弓形状发生了变化。常见的有长短臂不对称面弓、不对称焊接面弓等。当两侧施加相等的牵引力量,前者可在长臂侧的内弓上产生大于对侧的远中向的作用力,后者则可在焊接侧获得较大的作用力。此外,外弓发生一定的变化也可以使内弓产生扩弓或缩弓的作用力。

3、复合体面弓 普通面弓合并其它正畸附件时称为复合体面弓,常用者为合并前牙颌板或上颌前方牵引器等、复合体面弓的优点是除起到普通面弓的作用之外,尚可产生其它正畸或矫形作用。

4、J形钩 J形钩是常用的一种口外装置的连接部件,可用直径1.2mm以上的不镑钢丝弯制成英文大写字母J状,在口内端形成钩状,口外端弯成与面颊平行的环圈,其长度根据具体情况而定。J形钩成材使用,用途广泛,与固定矫治器连接可产生多种牙齿移动。如前牙压低、舌向移动、尖牙远中移动、后牙远中移动等,也是用口外力增加支抗的重要部件。目前国外已有成品出售,标准长度为85mm,较长者为115mm,使用时稍做调整即可。

四、常用各种口外支抗矫治器及其作用原理

(一)后方牵引装置

是指用向后的力使牙远中移动或抑制牙槽、颌骨向前生长的口外支抗矫治装置。主要包括口外弓、j形钩等矫治器,用来矫治骨性或牙性安氏II类错颌。

1、口外弓牵引矫治器 是指以颈带或头帽作为支抗部件、口外弓作为连接部件,后牙带环及颊管作为主要口内部件的后方牵引装置。根据牵引方向,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低位牵引(cervical headgear):由颈带、橡皮圈、口外弓、口内固定或活动矫治器等组成,牵引力方向向下向后。

1)作用原理:向下向后牵引力作用于上颌颌骨及磨牙时,其水平分力可抑制上颌向前生长、促使磨牙向后移动;其垂直分力则促进上颌向下生长、促使磨牙伸长(molarelonga-tion)。低位牵引力作用于下颌时,可使下颌磨牙向后移动及压低移动。低位牵引对下颌骨生长型改变非常有限,但它通过对上下颌磨牙的伸长或压低,使下颌发生旋转,因而间接改变下颌生长方向。

2)适应证:由于低位牵引能伸长上颌磨牙及压低下颌磨牙,所以应用范围应严格控制在下颌平面角较小的安氏II类错颌或下颌平面角较大的安氏III类错颌。在低角型安氏II类错颌,低位牵引一方面可抑制生长发育期患者的上颌向前生长,从而协调上下颌骨间关系,另一方面作用于后牙使磨牙向后移动调整磨牙关系或增加拔牙病例的磨牙支抗,使上后牙伸长改善下颌平面角。在高角型安氏III错颌,则可以推下磨牙向远中调整磨牙关系或加强磨牙支抗。

3)应用要点:在抑制上颌向前生长时,牵引状态下内弓前部必须同上前牙接触,此时内弓可自由通过磨牙带环颊管,以抑制上颌前部向前生长;或在内弓近磨牙颊管近中处设置阻止装置,牵引力在抑制上颌前部的同时,也可带动上颌后部移动,从而实现上颌整体的向后移动;在推磨牙向后或增强磨牙支抗时,牵引状态下内弓与上前牙不接触,此时内弓在磨牙带环颊管近中处弯制U曲或焊制阻止点。另外,通过调控外弓臂长或外弓向上向下的角度,可以控制磨牙向后移动是以牙冠为主还是以牙根为主。

(2)高位牵引(high-pull headgear):是由简单头帽、橡皮圈、口外弓及口内矫治器组成,牵引方向向上向后。

1)作用原理:向上向后牵引力的水平向分力可抑制上颌骨向前生长,或推上颌磨牙向远中移动。垂直向分力可抑制上颌骨后部向上生长,或使上磨牙压低(molar in-trusion)。通过调节作用力方向与后牙阻抗中心之间的关系,可以取得磨牙牙冠后移或牙根后移不同的效果。

2)适应证:由于向后向上牵引力能压低上后牙,故这类牵引较适合于下颌平面角正常或较大的安氏II类错颌。在生长发育期患者,可以用来抑制上颌骨向前生长,调整上颌平面的悔r斜度以协调上下颌骨间关系。作用于后牙时,可以推磨牙向后调整磨牙关系,或加强拔牙病例的磨牙支抗;其上后牙压入机制还可以促进下颌逆时针向旋转(mandibular coun-terclockwise rotation),改善高角形患者的下颌平面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