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口腔正畸治疗学
31690600000032

第32章 错颌畸形的早期矫治(2)

2、处理 年龄较小的患者可手术切除异常的唇系带,间隙可自行关闭;年龄较大的患者可先用固定矫治器关闭间隙,切除附着的异常唇系带及全部纤维组织,以保持矫治的效果。

(四)舌系带过短

1、概述

(1)原因:多系遗传因素与先天发育异常造成。

(2)影响:由于舌系带过短而影响舌的正常功能活动,舌常位于下牙弓舌侧或上下切牙之间,可形成前牙开略,并且影响发音。

(3)诊断:临床检查可见舌系带附着于舌的较前端,系带短,舌前伸和上颌活动时均受限制。

2、处理 对未出现明显错颌的舌系带过短者,可做舌系带修整术,恢复舌的正常功能活动。对舌系带过短伴有下牙弓过宽、前牙开賴时,可在矫治错fB的同时,行舌系带修整术。

(五)肌功能训练

正常的面部肌动力平衡在牙於颅面系统发育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可维持牙弓前后、内外所有肌力量的平衡。颌面部的肌功能不平衡,可导致牙和颌骨的异常发育,形成错颌;相反,通过肌功能训练改变肌功能的不平衡状态,可以协助患者破除口腔不良习惯,恢复牙弓正常动力平衡,阻断错颌向严重程度发展,诱导颌、颅面正常发育。另外,可保持稳定的矫治效果。肌功能训练主要适用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根据错颌情况,可单独进行,也可配合使用机械矫治器。

1、翼外肌训练 翼外肌功能不足,可导致下颌后退。在快速生长期增加翼外肌活动,可剌激下颌向前旋转生长。当发现儿童有远中错颌倾向时,可辅助做翼外肌功能训练。训练时,先教会患者确定好中性颌位,然后使下颌尽量前伸,再将下颌退回到中性颌位咬紧,重复上述的动作直到肌疲劳为止。每日3次,每次5~10min。

2、口轮匝肌训练 口轮匝肌训练可改善不良习惯形成的唇肌松弛、上下唇外翻、闭唇困难,阻断错糴的进一步发展。常配合正在治疗的II类第一分类错患者,训练方法如下:①尽量伸长上唇,使上唇卷曲于上切牙之下及其后,每日至少训练30mm,坚持4~5个月即可见效,适用于遗传性上唇短缩的患儿。②使上唇伸长到下切牙下缘,将下唇伸长于上唇之外,并用力挤压上唇,每日3次,每次5~10min,协助张口呼吸的患儿改善面部美观。③用带柄前庭盾做唇肌训练,手指拉前庭盾向前,口唇闭紧,阻止其拉出。④鼓励儿童吹口哨、乐器,用唇吸水、喷水等类似动作,也可达到锻炼唇肌,增加肌张力的目的。

3、颞肌、嚼肌、翼内肌训练 教会患者确定中性颌位,做闭口、咬紧、放松、再咬紧、再放松训练,至肌肉疲劳为止。每日3次,每次5~10mi1U,此训练方法有促进上下颌骨发育及增长牙弓的作用。开患者在使用机械性矫治器的基础上配合此训练有一定的疗效。偏咀嚼习惯的患者容易造成一侧咀嚼肌群发达,面形相对丰满;另一侧肌肉缺乏训练,面形相对塌陷,影响面部美观。对这种患者,在去除病因的基础上,引导其单侧咀嚼肌训练,可取得满意疗效。

4、舌肌训练 舌训练的目的在于纠正不良习惯,破除患儿滞留的婴儿型吞咽习惯,帮助患儿养成正常吞咽习惯。在训练嚼肌、颞肌时,将舌尖紧贴于下颌牙弓舌侧龈缘处。每次嚼肌、颞肌收缩时,同时使舌尖用力压迫下颌前部的牙槽,舌的侧缘则会压迫下颌两侧的牙槽。该方法不适用于下颌前突、前牙反颌的患者。

5、面部诸肌的综合训练 嘱患者口内含水,在紧咬牙情况下,将水鼓人口腔前庭,再收缩面肌,使水返回;还可以用2个小指牵引口角,同时收缩口轮匝肌。这种方法可改善面部观。

§§§第二节 错颌畸形的阻断性矫治

阻断矫治是指对乳牙列期或及混合牙列期正在发生或已初步发生的错辑用筒单的矫治方法阻断其发展,使之自行调整至正常_或用矫治器引导其生长成正常颌。

一、牙数目异常

(一)额外牙

1、概述 额外牙又称多生牙,在混合牙列的儿童中可发生,恒牙列中也有出现,但乳牙列中罕见。多生牙可发生在牙弓的任何部位,但大多数位于上中切牙之间或腭侧,数目可为1个或多个。

(1)原因:多为遗传因素或牙胚发生时期的发育异常。

(2)影响:额外牙存在于牙弓中,常使正常的恒牙迟萌或错位萌出造成牙拥挤。

(3)诊断:口腔检查可见形状异常的额外牙,恒牙错位,牙弓内数目较正常多。额外牙的形状多为圆锥形、钉形。偶尔可见额外牙的形态与恒牙外形相似,应注意辨别,一般通过X射线牙片或全颌曲面断层片便可确诊。

2、处理 尽早拔除额外牙。若无恒牙明显错位,可进行观察让其自行调整。若已形成个别牙反龄,应尽早使用矫治器矫治,采用颌垫矫治器或联冠斜面导板。若额外牙位于腭侧,中切牙已萌出,中切牙常表现为唇向错位,先拔除额外牙,观察自行调整情况,必要时做可摘矫治器,采用双曲唇弓内收中切牙,若其间隙不够,可配合减径或减数治疗。

(二)先天缺牙

1、概述 先天缺牙是牙胚在发育过程中发生异常而使牙数减少。多见于恒牙列中,可表现为缺一个牙、多个牙和全口牙缺失。国内报道缺牙最多的位置为下颌切牙,其次为上颌侧切牙、下颌第二前磨牙和上颌第二前磨牙。外胚叶发育不全的患者有多数牙缺失。

(1)原因:遗传因素,先天发育异常等,一般认为有家族倾向。

(2)影响:可引起邻牙向缺隙侧移动,出现牙间隙或错颌。下切牙先天缺失者,常导致下牙弓前段缩小,常为深覆辑及深覆盖。

(3)诊断:牙缺失,通过X线检查未见牙胚。无拔牙史。

2、处理 应做全面检查,根据患者侧貌、缺牙位置及错颌情况决定治疗计划。原则上对个别牙缺失的患者,尽量选用后牙前移的替代疗法,而多数牙缺失的患者则应先集中间隙,再采用义齿修复的方法恢复牙列和咬合,以恢复其咀嚼功能。

二、口腔不良习惯

患儿口腔不良习惯可由疲劳、饥饿、不安全感、呼吸道不畅等因素引起。不良习惯可造成口颌系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异常的压力,破坏了正常的肌力、颌力的平衡和协调,使可塑性较强的牙、牙槽骨及颌骨发育异常。口腔不良习惯持续时间越长,错颌就会越严重。对这类患儿首先应采取心理治疗通过说服教育,让其懂得不良习惯将来所造成的后果并自觉改正;同时改善周围环境,使患儿分散注意力。对自制能力较差的患儿,可采用矫正器矫治。

(一)吮咬习惯

此习惯常发生在婴儿时期,由于吮吸活动不足、过早断奶或缺乏与家人交流情感而造成。吮咬习惯有吮指、咬唇、咬颊、咬物等。

1、表现

(1)吮指:几乎所有的儿童在婴儿时期都有吮指的行为,若这种行为持续到3岁以后仍存在,甚至加重,此时可认为属于口腔不良习惯的行为。以吮拇指多见,其次为吮示指。吮拇指时,由于拇指放在上下前牙之间可造成上切牙前突,下切牙内倾,前牙开精,吮吸时由于颊肌的压力增大,可使上牙弓缩窄,腭盖高拱。吮咬示指的患者,可导致下颌过度前伸。

(2)咬唇:咬上唇者,可导致前牙反颌;若咬下唇,可使下切牙内倾。

(3)咬颊:咬颊时,牙弓颊侧的压力过大,牙弓宽度发育不足,可使上下牙弓狭窄,或形成后牙开颌。

(4)咬物:如咬铅笔、啃指甲等,在咬物的位置上,常形成局部小开颌。

2、防治方法 ①注意改进喂养方法。②涂苦药于拇指或示指上,或戴手套、金属指套。③进行心理治疗说服教育,让其自行纠正。④采用可摘或固定矫治器破除不良习惯。

(二)异常呑咽及舌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牙的萌出,吞咽方式也发生改变,由乳牙萌出之前的婴儿型吞咽转变为牙萌出后的正常吞咽:即提下颌肌收缩使上下颌牙接触,唇闭合,舌背与腭穹隆接触,舌202?尖接触硬腭前部靠近切牙乳头并向上、后推动使食物进人咽部,再到食管。由于某些原因,有些患儿保留了婴儿型吞咽,可出现上前牙前突,前牙开餘,吞咽时舌伸人上下前牙之间,表情肌和唇肌活动明显。

1、舌习惯 可表现为伸舌、吐舌、舔牙等习惯。

(1)伸舌习惯:可造成前牙开颌及下颌前突畸形。

(2)吐舌习惯:在替牙期易形成此习惯。舌尖位于上下前牙之间,使恒前牙不能萌出至颌平面,造成前牙区的梭形裂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