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口腔正畸治疗学
31690600000027

第27章 方丝弓矫治技术(2)

上颌矫治弓丝的第一序列弯曲包括在两侧中切牙与侦侧牙间弯制内收弯及在两侧侧切牙与尖牙间、两侧第二前磨牙与第一恒磨牙间弯制的外展弯,并在弓丝末端插入末端管后部位向舌向弯曲。

下颌弓丝的第一序列弯曲包括在两侧侧切牙与尖牙间,第一前磨牙近中面后移0.5mm处,及第二前磨牙与第一恒磨牙邻接部位后1mm处做外展弯,而无内收弯。弓丝末端亦需做向舌侧的弯曲。

下颌弓丝开始弯制时,其前部的基本弧度应与预成弓形图上之前部弧段离开1mm,以使适应上下前牙间存在的正常覆盖关系。这样完成第一序列弯曲后的上下弓丝能完全协调一致。

所有第一序列的弯曲均为水平方向的弯曲,因而弯制后的弓丝应完全保持水平,而不应出现任何其他方向的扭曲。

经第一序列弯曲完成后的上下颌弓丝代表正常牙弓形态的自然弧度,矫治弓丝可以利用其弹力对轻度舌、唇、颊向错位及扭转的牙进行矫治。对于较严重错位牙的矫治则需在此弓丝的基础上另外添加各种矫治弹簧曲后才能完成。而弓丝的末端舌向弯,可以防止矫治过程中支抗磨牙的近中舌向扭转。

第一序列弯曲中上颌侧切牙区的内收弯及尖牙第一恒磨牙近中的外展弯均使矫正完成后牙的排列具有正常牙弓的生理形态。下颌的尖牙、前磨牙及磨牙的外展弯的作用亦同。

(二)第二序列弯曲(second order bend)

是矫治弓丝在垂直向的弯曲,这类弯曲可使牙升高或压低,亦可使牙前倾或后倾。第二序列弯曲有后倾弯(tip back bend)、末端后倾弯(terminal tip back bend)、前倾弯(tip forward bend)及前牙轴倾弯(axial positional bend)。

后倾弯的弯制方法是,将小尖头技工钳夹住所需作后倾弯的部位,在钳子远中将弓丝向龈向弯曲约30°,而于钳子近中部则将弓丝向颌向弯30°。而前倾弯的弯制方法,只是钳子近远中所弯的方向与后倾弯相反,钳子远中向颌向弯而近中向龈向弯。末端后倾弯则在弓丝插入末端管的部位做向龈向的弯曲。在上下颌弓丝弯制以上各弯方法相同。

第二序列弯曲中选用后倾弯还是前倾弯,一般依不同类别的错颌而定,因为后倾弯可以使后牙升高、前牙压低,同时有防止支抗牙前倾的作用力,因而在前牙深覆颌,或要移动前部牙向后的一些病例中选用。此弯放置的部位,常在第一、二前磨牙及第一恒磨牙的部位。末端后倾曲也有防止支抗牙前倾的作用,也有前牙深覆颌及矫治前牙移动向后的病例中常规应用。前倾弯的应用与后倾弯相反,可有压低后牙、升高前牙作用,故常用在前牙开颌的病例。

第二序列弯曲中的末端后倾弯,几乎是除前牙开利|外所有错颌矫正的常规弯曲。其作用是当此弯完全插人末端管后,其前部弓丝位置将上翘于上前牙龈方,当将弓丝于前牙托槽槽沟就位时,则弓丝对前牙有龈向力,有压低前牙的作用。而末端后#f弯同时对磨牙有向后上的力,也即增强了磨牙的支抗,可防止磨牙矫正过程中的前移或前#1。在弯有末端后弯的弓丝插人末端管的,在前磨牙区的弓丝位置亦在托槽龈方,因为此时将弓丝就位于前磨牙托槽槽沟,则可使前磨牙压低,其作用可加深前牙覆颌。因此为打开咬合,在第二序列弯曲的前磨牙区要弯制后倾弯曲,使弓丝在弯有末端后倾弯时,前磨牙区的弓丝位置在托槽向,这样当弓丝就位于前磨牙托槽槽沟中时,则使前磨牙有睹向颌高作用,与前牙压低结合就能加速咬合的打开和覆对的减小。末端前倾弯及前倾弯一般在前牙开检病例中使用,其作用与上述内容相反。

第二序列弯曲中,上颌弓丝还包括有切牙区轴倾弯,轴倾弯只在上中切牙和侧切牙部位弯制,使矫治过程中切牙保持正常賴时的轴倾度,以维持切牙的良好外观。

轴倾弯的弯制方法是以小尖头技工钳夹于上颌矫治弓丝之中点(上中切牙中缝),在钳子的近远中均做颌向弯曲,然后钳子移至弓丝的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的部位,在钳子近中部弯向龈向,钳子远中部弯向相I向,而这一颌向的弯度应大于龈向的弯度,因正常猞侧切牙的轴倾度大于中切牙的轴倾度。下切牙一般不作轴倾弯,因为正常下切牙的轴倾角不大。

第一、二序列弯曲在方丝弓矫治器的应用中,可在圆形弓丝或方形弓丝上弯制。

(三)第三序列弯曲(thirdorderbend)

只能在方形弓丝上完成。这类弯曲是在方形弓丝上做转矩(torque),而使产生转矩力。转矩力的应用主要为对矫治牙作控根移动,使牙根作唇颊、舌向的移动,同时,可在拔牙矫治病例中使牙移动时保持牙根平行。

转矩可分为根舌向转矩(lingual root orque)及根唇(颊)向转矩(labial mottorque)。由于转矩力本身存在一对力偶,故根舌向转矩亦即为冠唇向转矩(labialcrown torque),而根唇(颊)向转矩亦即为冠舌向转矩(lingual crown torque)。对牙施以根舌向转矩力时可使牙根舌向移动及牙冠唇向移动;而对牙施以根唇(颊)向转矩力时,可使牙根唇(颊)向移动及牙冠舌向移动。

在矫治弓丝上作转矩弯曲时,需要有2把专用的转矩钳。在做根舌向转矩时,将2把转矩钳以钳头相对的方向夹住弓丝需进行转矩弯曲的部位,左手持钳夹于所需加扭矩力弓丝之远中侧,钳头方向应向唇侧,右手持钳夹于所需加扭矩力弓丝之近中侧,钳头方向应向舌侧,两钳子的头部相互靠上,以左手钳子夹紧固定不动,右手钳子在夹紧弓丝的情况下做向龈向的旋转,而使产生转矩,转矩的大小与所作旋转的程度有关。这样弯制的转矩为根舌向转矩。而若在左手钳子夹紧固定不动,右手钳子紧夹弓丝的情况下作龄向的旋转,则产生的转矩为根唇向转矩。

转矩弯曲可在弓丝的前牙段、后牙段或局部牙位上进行,转矩的性质要根据牙需要移动的方向而定。

第三序列弯曲即转矩弯是方丝弓矫治器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牙进行控根移动的关键步骤。以控制上切牙的根向舌侧移动为例,在矫治弓丝上作了根舌向转矩弯曲后,方形弓丝与托槽之方形槽沟间已从原来方向一致,而被弯为形成了一定的转矩角,要将弓丝稍作旋转后才能插入槽沟。当弓丝插入托槽后由于弓丝的根舌向转矩力使牙根向舌侧移动,而牙冠唇向移动,这种牙移动的转动中心比牙丨面斜移动时转动中心的位置更靠近牙冠。假设转动中心的位置与切缘间距和根端间的距离之比为5:4,则当牙冠向唇向移动5mm时,牙根将向舌侧移4mm。若同时在牙冠上施以使牙冠向舌向、牙根向唇向的倾斜移动矫治力时,由于转动中心一般在牙根根尖1/3处,而切缘至转动中心距与根尖至转动中心距之间的比为5:1,当使牙冠舌向移动5mm时,则根尖唇向移动1mm。而这一使牙倾斜移动的矫治力与上述转矩力共同作用在牙上时,则牙冠部可因使唇移5mm的力与使舌移5mm的力相互抵消而不作移动。而牙根部则因舌移4mm之力与使唇移1mm之力相减而使牙根舌向移动3mm,达到控根移动的目的。因而转矩弯曲为了控根移动,往往要在牙上与另一个矫治力共同作用才能达到牙根移动而牙冠不动的目的。

近年来,方丝弓转矩力的应用,也可通过预制成不同倾斜角度的槽沟的托槽来获得,而不在弓丝上弯制转矩,其结果亦能获得转矩力。

第三节 方丝弓矫治技术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一、基本步骤

方丝弓矫治器的矫治方法极为灵活多变,并没固定的模式,临床医生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习惯进行矫治方案的设计,并选用不同规格的矫治材料和弯制不同的功能曲。但是,在矫冶的步骤上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基本内容。例如,所有的矫治病例均可分为拔牙与不拔牙两类.而在拔牙矫治的病例中,就必然要包括有关关闭拔牙间隙的步骤。以临床多用的拔牙矫治为例,方丝弓矫治技术有以下四个基本步骤。

(一)排齐牙列、整平牙弓

这是第一阶段矫治,主要使上下牙弓错位的牙齿排列整齐和使牙弓曲线平整,在这一阶段中,不解决牙弓间的错位关系。这一矫治阶段都以圆形钢丝作为矫治弓丝。在牙齿轻度错位时,可以使用具备一定弹性和牙弓基本形态的弓丝,结扎在所有托槽中,利用其形变弹力而矫治牙齿的错位。而当牙齿错位程度较严重时,则需利用各类功能曲来矫治。因为在错位严重的牙弓中,不带矫治曲的矫治弓丝很难完全压人所有牙的托槽中。实验表明,若强压一直径0.018in的直弓丝进人错位牙的托槽中,弓丝弯曲1mm就会产生426克的力。如果以垂直曲的形态将曲压人1mm,则仅产生85g的力,所以当垂直曲嵌人托槽后,即可对矫治牙施力,使牙齿随垂直曲恢复到原来形状的位置。因而在排齐牙列的矫治阶段,为排齐各错位牙,较多采用能有较好弹性的圆形弓丝弯制的各类功能曲来进行矫治。功能曲的应用,实际上是增加了托槽间的弓丝长度,增加了弓丝的弹性,降低了牙齿的受力,这样就有可能使矫治弓丝完全结扎到托槽中去,而使错位牙得以排齐。第一根矫治弓丝通常由0.014in(0.36mm)或0.016in(0.41mm)直径的圆形弓丝来弯制,以后随着矫治的进展,更换为018in(0.46mm)及0.020in(0.51mm)直径的圆形弓丝,当牙齿排列整齐后。托槽的位置可在较为一致的水平,而为使用方丝弓创造了条件。在第一阶段矫治中,覆颌较深的病例,则需同时加大第二序列弯曲及末端后倾曲的曲度,在矫治牙齿排列不齐的同时使前牙压低,后牙升高,解除上下前牙的深覆颌,也为矫治深覆盖创造条件。

(二)关闭拔牙间隙及矫治磨牙关系

这一阶段可开始使用方形弓丝,弯制成具有第一或第一、第二序列弯曲的方形弓丝插人颊面管,弓丝嵌人所有托槽并结扎固定。所有方形弓丝均以扁平的面嵌人槽沟。该阶段矫治包括拉尖牙向远中,关闭拔牙间隙,内收切牙,矫治前牙深覆盖及上下牙弓间关系等内容。这是整个矫治过程中较为关键和疑难的步骤。这一阶段矫治中要使用较大的牵引力拉尖牙及关闭拔牙间隙,同时开始使用转矩力对前牙作控根移动,若在矫治力与支抗力之间设计不当,则会出现支抗牙前移过度、倾斜、扭转、矫治间隙不足、颌关系紊乱等失误,影响矫治效果,甚至失败。

1、拉尖牙向远中 拉尖牙向远中时,一般多以矫治弓丝为引导,通过附加牵引力拉尖牙远移。可在支抗磨牙与尖牙之间置链状橡皮弹力圈或螺旋弹簧来完成。在这一矫治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支抗牙的前移及尖牙的倾斜移动。为防止支抗牙的前移可将上第二前磨牙、第一恒磨牙的托槽及第二恒磨牙的颊面管连续结扎,同时使用口外唇弓,以口外力推支抗磨牙,或设计腭杠、腭托等口内装置增强支抗,防止拉尖牙向远中过程中支抗牙的过度前移。为在尖牙移动过程中不发生倾斜,希望尖牙与第二前磨牙靠拢后,两牙的根呈平行关系,则可在橡皮弹力圈或螺旋弹簧对尖牙牵引的同时,在弓丝尖牙远中部位弯制“人”宇曲,对尖牙施以一定的前倾正轴力,这样可防止其远中倾斜,保证尖牙的整体移动。

2、切牙舌向移动关闭间隙、矫治深覆盖 在尖牙远中移动与第二前磨牙靠拢后,应更换矫治弓丝,在侧切牙与尖牙的托槽间弯制垂直张力曲或带圈闭合垂直曲来内收切牙,关闭前牙间隙。为达到切牙控根移动及保持正确的牙齿长轴关系,在方形弓丝的切牙段需施以一定的根舌向转矩力,而与垂直张力曲对切牙施加的舌向移动力之间组成一个力的复合,而使切牙整体舌向移动。在使前牙舌向移动的同时,根据磨牙错颌的类型及覆颌覆盖的程度,适时开始以弹力橡皮圈作颌间牵引,以使在关闭间隙的同时矫治磨牙关系。

(三)牙位及咬合关系的进一步调整

当牙齿排列整齐,拔牙间隙关闭,磨牙关系得到基本矫治后,下一步骤是对个别牙存在的牙轴、牙位及颌接触轻度障碍的调整,以使上下牙弓的形态及功能达到较为完善的程度。这一阶段使用的方丝弓具有良好的牙弓形态及各个牙近远中轴倾角度的理想形态,故称这一弓丝为理想型弓丝(idealwire).使牙齿的位置能调整到良好的功能位。

(四)完成与保持

矫治基本完成后,可先去除上下层弓,以结扎丝分别将上下牙弓由一侧颊面管至另一侧颊面管通过所有托槽进行横8字交叉的连续结扎固定3~4周。若牙齿及胎关系稳定无变化则改用保持器保持。多用Hawley氏活动保持器,有时下颌可选用3+3或5+5的舌侧固定保持。

以上的四个步骤在临床应用时可灵活掌握。如有些患者前牙严重拥挤,可在排齐牙列的同时采用尖牙向后结扎的方法,逐步拉尖牙向远中进人拔牙间隙,以便为前牙的排齐开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