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口腔正畸治疗学
31690600000018

第18章 牙颌畸形的检奋、诊断与矫治计划(1)

正畸诊断是利用颅面生物学知识和临床实践中所获得的资料或信息(包括病史和各种检查),对患者的牙M畸形作出正确的判断。其主要目的是找出患者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问题发生在何处,是什么性质的问题。诊断正确与否取决于医生所掌握的有关知识,所获得的资料及经验。要获得充分的资料,必须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检查,包括临床检查和特殊检查。

§§§第一节 一般检查

(一)主诉

主诉就是患者就诊的目的和要求,也是患者最为关注的问题。患者就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面部美观要求,二是口腔功能要求,明确患者主诉对于正畸治疗非常重要,也是制订矫治计划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患者希望达到的治疗效果不同,医生治疗方案也会不同,所以医生与患者应该建立融颌的医患关系,患者能够把自己所有的要求充分表达,医生也可以与患者充分沟通,明确患者的主诉,为制订合理的矫治设计方案做好准备。

(二)健康史

包括全身健康史和口腔健康史。

全身健康史有时会对牙颌畸形产生重要影响,在临床检查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是否患过癫痫、风湿病、肝炎、肾炎、结核病、糖尿病、心脏病、血友病、徇偻病等,如果就诊时这些疾病处于活动期,则应暂缓正畸治疗,在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正畸治疗。

(2)患者是否存在全身发育和营养性疾病,需要判断患者目前的发育情况及营养状况,可以通过测量身高、体重、头围以及观察患者精神状态来初步判断。

(3)询问母亲在妊娠及分娩期间有无异常情况,儿童在婴儿期间的喂养方式。

(4)鼻咽部的疾病,尤其是腺样体和扁桃体的肥大和炎症都可能导致或加重牙特畸形。

(5)药物服用史,某些慢性疾病和免疫疾病可能需要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可能会减低患者正畸治疗过程中的耐受力。

(6)过敏史,如果患者是过敏体质,有必要检查是否对金属过敏,尤其是正畸治疗中可能接触到的铁、镍、铬、铜等金属。

口腔健康史对牙畴畸形而言更加重要,需要关注以下方面。

(1)口腔疾病治疗史,包括牙体牙髓疾病、牙周疾病、外伤、口腔黏膜病等。

(2)替牙过程中有无异常情况。

(3)是否有过不良口腔习惯,如吮指、吐舌、口呼吸等。

(4)患者有无先天性疾病或缺陷,比如唇腭裂、先天缺牙或多生牙、牙齿形态异常、舌系带和唇系带异常等。

(三)家族病史

有研究表明牙颌畸形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所以需要了解患者家族中有无相似牙颌畸形史,询问患者的父母、兄弟姐妹等直系亲属及旁系亲属的情况,必要时画出遗传家系谱。对于生长发育期已经有骨性n类或者m类畸形倾向的患者而言,如果家族中尤其是直系亲属中已经发现有严重骨性畸形的病例,则大大增加了患者发展为严重骨性畸形的可能。

另外,有一些全身性遗传病可以在口颌系统表现出临床症状,比如颅骨锁骨发育不全可以表现为上颌发育不足,R,in综合征可以表现为下颌过小以及腭裂等。

(四)牙颌检查

(1)牙颌发育阶段:乳牙斷、替牙眙、恒牙颌。

(2)确认上下磨牙、上下尖牙的关系,患者的上下牙弓是安氏I类、II类还是III类颌关系。

(3)牙列拥挤或间隙:临床上多为初步估计,对于严重的牙列拥挤或间隙应在模型上进行间隙分析。

(4)前牙覆颌是指上前牙牙冠覆盖下前牙牙冠唇面的垂直向长度,正常范围为下前牙牙冠切端的1/3以内,超过此范围为深覆颌,以下为深覆颌分度。

I°深覆颌:上前牙牙冠切端盖过下前牙牙冠唇面的1/3~1/2,或者下前牙切缘咬合于上前牙舌侧切端的1/3~1/2处。

II°深覆颌:上前牙牙冠切端盖过下前牙牙冠唇面的1/2~2/3,或者下前牙切缘咬合于上前牙舌侧切端的1/2-2/3之间或舌隆突处。

III°深覆颌:上前牙牙冠切端盖过下前牙牙冠唇面的2/3,甚至咬在下前牙唇侧龈组织处,或者下前牙切缘咬合于上前牙舌侧龈组织或硬腭黏膜上。

如果上下切牙切端垂直向没有接触为开?,以下为开颌分度。

I°开颌:上下切牙切端垂直向距离小于3mm。

II°开颌:上下切牙切端垂直向距离为3mm~5mm。

III°开颌:上下切牙切端垂直向距离大于5mm。

(5)前牙覆盖是指上前牙切端到下前牙唇面的最大水平距离,正常情况下此距离为0~3mm,大于此距离为深覆盖,以下为覆盖分度:

I°深覆盖:上下切牙切端前后距离大于5mm。

II。深覆盖:上下切牙切端前后距离为5~8mm。

III°深覆盖:上下切牙切端前后距离大于8mm。

如果上前牙切端位于下前牙舌侧则为反颌(反覆盖)。对于前牙反颌的患者应检查下颌能否后退至前牙对刃位,这是鉴别功能性反颌与骨性反續的重要依据之一。

(6)牙齿严重错位包括牙齿严重颊舌向错位、上下对颌牙锁颌、严重的内外翻以及骨内阻生等。

(7)牙齿的大小、数目、形态及发育情况。乳牙、磨牙的萌出和替换情况!有无牙齿萌出顺序异常,有无龋齿,特别是邻面龋。

(8)牙弓形态、宽度和对称性:牙弓正常形态分为尖圆形、方圆形、卵圆形。异常形态可能表现为左右不对称,牙弓过宽或者过窄,上下颌牙弓不匹配。

(五)牙周情况

牙周情况对于正畸治疗有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如果治疗前牙周状况良好且治疗中口腔卫生维护比较好,不会产生明显的牙龈萎缩和牙槽骨吸收,但是对于治疗前就有牙周炎的患者,如果未做系统牙周治疗就进行正畸治疗可能会加速牙槽骨吸收,加重牙周炎。

牙周检查需要注意牙龈的色泽,有无充血、水肿和增生现象。用探针检查龈出血情况,测量龈沟深度。注意有无牙垢或牙结石,口腔卫生情况如何。如果检查患者牙周有异常,则需要患者先在牙周专科系统治疗后再进行正畸治疗。

(六)骨骼情况

检查上下颌骨基骨与牙槽骨情况,对于基骨需要检查以下内容。

(1)上下颌之间的前后关系:上颌或下颌有无前突或后缩;骨骼面型是凹面型还是凸面型;下颌角和下颌体长度如何。

(2)横向关系:有无颜面不对称现象,是牙源性还是骨源性的。检查颌平面是否偏斜。

(3)垂直关系:整个面高;下面高相对于上面高的比例如何。

对于牙槽骨需要检查丰满度,在临床上可分为丰满、欠丰满、凹陷三种,其中,凹陷的牙槽骨不适合进行扩弓治疗。

(七)面型检查

包括正面检查和测面检查。

1、正面检查

(1)面部对称性和比例协调性检查:面部上、中、下各部分比例是否协调,面部左右两侧是否对称,面部宽度和高度比例是否协调,额部是否有偏斜,眼、眉、耳、鼻、口面部各部分的高度是否正常,左右是否对称等。

(2)口唇检查:上下唇是否能够自然闭合,是否存在开唇露齿,是否存在露龈笑。

(3)额唇沟:正常者不明显,高角病例多表现为没有頦唇沟或者頦唇沟浅,而低角病例表显。

(4)额盾窝:正常者不明显,安氏H类病例表现明显,安氏m类病例多表现不明显。

2、侧面检查

(1)上下颌软组织在矢状向位置或比例是否协调,矢状向面型可以分为直面型、凸面型、凹面型,对于接近直面型的面型又可以根据面下部相对于前额部向前或向后的倾斜度分为竖直型、向前开张型和向后开张型。

(2)唇部突度、鼻部的高度、额部形态以及三者之间关系。

(3)垂直向面型和下颌平面角。高角病例通常表现为长面型,而低角病例多表现为短面型。

(八)功能检查

包括患者颌位、口唇功能、舌功能、吞咽功能、阻嚼功能、发音功能以及呼吸功能等,具体可检查以下项目。

(1)在正中胎位和正中关系之间有无颌干扰。

(2)正中於位和正中关系之间前后向位置不调的程度如何,即长正中是多少。

(3)了解正中.和正中关系时的上下磨牙关系,以确定患者有无双重31和习惯性颌位。

(4)在正中关系和正中问位时上下牙弓的中线关系如何。

(5)口唇功能:有无唇短缩、开唇露齿和领唇沟。唇张力情况如何。

(6)舌功能:有无舌系带异常,有无异常伸舌习惯等。

(7)吞咽功能:有无异常吞咽,尤其是在患者有前牙开辑时需要注意。

(8)咀嚼功能:是否存在偏侧咀嚼等。

(9)发音功能:如果患者合并有口腔缺陷类疾病,如唇腭裂,则需要检查患者的发音功能是否异常以及受影响程度。

(10)呼吸功能:是否存在口呼吸以及由此导致的牙颌畸形,有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九)口腔不良习惯

1、吮指习惯 幼儿时期吮指产生的异常肌肉作用容易导致错颌畸形,错颌类型与吮指部位、持续时间等均有关系,需要认真检查和询问。

2、舌习惯 异常的舌习惯如吐舌习惯也会导致错相畸形,如开颌。

3、唇习惯 是否存在咬上、下唇习惯,可能会导致前牙深覆盖或者前牙反颌畸形。

4、睡眠习惯 婴幼儿长期的偏侧睡眠可能会导致颜面不对称。

5、咬物习惯 可能会导致局部牙齿的错颌,错颌类型与咬物的类型、部位以及咬物姿势都有关系。

(十)生长发育情况

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患者,尤其是有骨性畸形的患者而言,估计患者所处的生长发育阶段非常重要,因为生长发育可能会给正畸治疗难度带来正面或者负面影响。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估计生长发育阶段。

1、年龄 一般男童青春(快速生长)期范围为11~15岁,女童为9~14岁。由于年龄与生长发育关系个体差异很大,只能作为粗略参考。

2、身高 身高的增长与青春(快速生长)期基本同步,可以通过询问家长或者定期记录身高的方式来预测快速生长期。

3、第二性征 女孩表现为月经初潮、乳房发育等,男孩则表现为喉结出现、嗓音改变、体毛出现等。如果出现第二性征,则表明生长高峰期已过。

4、骨龄 骨龄分析是判断患者所处的生长发育阶段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临床常采用手腕骨片和头颅侧位片上的颈椎影像来判断骨龄,在下文将进行详细讲解。

(十一)关节及下颌运动检查

(1)询问患者是否存在颞下颌关节症状,触诊检查有无关节弹响、压痛等,听诊检查有音。

(2)开口度和开口型:一般而言,正常人在最大张口位时,上下切牙切缘的间距大于4cm,正常开口型为“↓”,表示张口时颏部正中直线向下运动,如果偏向一侧,则记录为“↘”,或“↙”。

(3)前伸运动:正常人下颌最大前伸距离大于7mm,且前伸颌运动时,后牙无颌于扰。

(4)侧方运动:检查在侧方向运动时,平衡侧有无颌干扰。

§§§第二节 模型分析

正畸模型是患者牙、牙弓、牙槽、基骨、腭盖等形态及上下牙颌关系的精确复制。口腔正畸临床上常准备两种模型:记存模型(study model)是矫治前、矫治过程中某些阶段及矫治完成后患者牙颌状况的记录,应制作精准,长久保存。工作模型(jobmodel)是矫治装置制作及模型测量分析的载体。

(一)模型的用途

1、记存模型

(1)在治疗过程中作为对照观察。

(2)用于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估。

(3)病例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

(4)司法鉴定时的重要法律依据。

2、工作模型

(1)用来进行模型测量分析、牙排列试颌。

(2)各种活动矫治器、保持器及腭杆、舌弓、扩弓器等固定矫治装置的制作。

(二)记存模型的制作与要求

由于记存模型对错辑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有重要作用,因此,要求记存模型准确、清晰,要包括牙、牙弓、基骨、移行皱襞、腭穹隆、唇系带等部分。

1、取模(impression taking)

(1)托盘选择:选择的托盘大小应适当,要包括牙弓内的全部牙,托盘的边缘应有足够的高度才能获得基骨的正确形态。

(2)材料要求:要选择能精准记录牙颌形态的高质量印模材料。

(3)记录咬合关系:如无特殊需要,一般用咬蜡的方法记录牙尖交错颌咬合关系。

(4)患儿合作:因患者多为儿童,应注意儿童的特点,取得儿童的合作,争取一次取模成功。

2、灌模(cast pouring)

(1)材料要求:记存模型灌模石膏在色泽、精细度、形变率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

(2)气泡避免:尽量借助抽气式调拌器进行石膏调拌,并在震动器上灌模。

(3)基座要求:要用修正器制作的模型,需灌注较大较厚的石膏基座,以备选磨。

3、核对颌关系(occlusion checking)把蜡龄放置在下颌模型牙列的颌面,再按蜡颌记录将上颌模型放好,并在患者口中核对好颌关系。如果漏做咬合记录,一个补救的方法是核对好颌关系后用红色铅笔做记录,一般在双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垂直向下画线至下颌磨牙。

4记存模型的修整(model trimming)记存模型要求整齐、美观并能准确反映出患者牙颌情况,因此模型必须进行修整。由于记存模型制作及修整要求较高,一般都交付专业技工室加工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