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口腔正畸治疗学
31690600000010

第10章 口腔正畸学基础(4)

以上讨论了几种与稳定性相关的情况,还有许许多多其他情况不可能一一讨论。总之,稳定性是一个多因素的问题,企图把它简化成1~2条目标、规则或某种矫治技术,声称它们可以确保稳定是错误的。正畸医师常常在给患者戴保持器时才考虑稳定性问题,但稳定性的问题其实源于开始的诊断和治疗计划,只有在治疗开始前就充分考虑到功能、美观和稳定性的问题,才能满足患者的最大利益。

七、牙周使康的目标

口腔正畸学发展到今天,正畸医师已不能把自己的知识仅仅局限在“矫正牙齿技术”这个范围,错颌患者对于正畸医师来说,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牙齿排列不齐。因此,正畸医师在设计矫正方法时,应综合考虑功能、美观、稳定、牙体牙周健康、生长发育、患者对矫正器的心理和生理受能力等。错颌患者不是模拟颌架,牙齿并不都能按课本上所述的“前方骨吸收,后方骨沉积”方式,移动到正畸医师设计的理想位置。随着矫正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人们牙齿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对于正畸治疗对口颌系统健康影响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继正畸治疗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研究高潮之后,正畸对牙周根尖组织的研究进人了一个新的高潮。

1、牙列拥挤与牙周破坏的关系 根据Ainamo的研究,口腔卫生极好或极差的人群,牙齿拥挤与牙周损坏程度之间无相关关系,但口腔卫生中等者,牙齿拥挤不齐与牙周损坏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因此对于平均口腔卫生者来说,正畸治疗有助于保护牙周健康。

2、正畸矫正器对牙龈的影响 根据Boyd和Baumrind的研究,直接粘接颊面管比使用磨牙带环更加有利于牙周健康,Zachrisson对直接黏接托槽的牙龈情况调查表明,如果正畸医师能仔细去除粘托糟时的多余黏合剂,患者又能保持好的口腔卫生,那么,大多数使用直接粘接技术的患者,牙龈仅会表现轻度的炎症。因此,在临床使用固定矫正器时,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使用直接粘接,减少使用带坏。

3、正畸力对牙周健康的影响 关于牙周病的病因,普遍的观点认为菌斑是先决因素,错始和肌肉功能异常可为剌激因素,而颌创伤力仅为协同因素。Erimstm等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当正畸力使牙齿倾斜移动和压人移动时,会将龈上菌斑移至龈下,使结合上皮转化为牙周袋上皮,导致附着丧失;而整体移动时,龈上菌斑的存在并不加重牙龈的感染过程,因而认为:生理范围内的正畸力本身并不会导致牙周附着丧失,但某些类型的牙齿移动却会将龈上菌斑移至龈下,而造成牙周损坏。

Sadowsky、Poison、Artun等对青少年正畸治疗患者的长期跟踪资料也表明,正畸治疗本身并不会对牙周结缔组织的附着水平产生具有普遍意义的长期影响,不幸的是,上述研究本身也没能证明正畸治疗能促进行牙周的健康。

Boyd等对成人及青少年正畸患者的牙周对比研究表明:①成人菌斑控制能力比青少年强。②牙周附着水平减小但无炎症的成人患者,在牙齿移动后,并不表现进一步的附着丧失。

Nyman,Ericsson,Kaufmann,Svanberg,Pihlstrom等的研究均表明:正崎力、颌创伤本身对牙周健康的患者并不导致牙龈炎症或附着丧失,但对进行性牙周病患者会加剧牙周破坏。Boyd指出,在正畸移动牙齿阶段,没有必要去刻意解除耀创伤,最关键的问题是控制感染。

4、正畸治疗中的龈退缩理论 牙龈退缩影响美观,且其所致的牙根易产生过敏症、根龋,但现代概念认为龈退缩并不会增加牙动度,也不造成牙松动。关于龈退缩与正畸牙移动的关系,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唇侧牙龈张力增加会加重菌斑造成的炎症损害。②在菌斑存在的情况下,牙龈的厚度对于正畸治疗中的龈退缩起着很重要的作用。③薄的边缘龈比厚的边缘龈更容易产生牙周破坏。④如果唇侧牙周组织较薄,唇向倾斜切牙可能造成中度龈退缩,而唇向整体移动切牙,特别是在有炎症的情况下,会造成严重的龈退缩。⑤在设计牙齿唇舌向移动及是否采用拔牙方法治疗边缘病例时,应仔细检查牙齿移动方向的牙周组织的厚度,如果唇侧牙周组织较薄,则不宜采用唇向开展的方法,拔牙治疗也许是更好的选择。⑥只要牙齿在牙槽突内移动,就不会对龈组织产生有害的副作用。⑦如果牙齿移动可能造成唇舌侧牙槽骨裂隙,则正畸治疗中及治疗后是否会出现龈退缩,取决于覆盖在牙槽骨上的软组织厚度。⑧薄的牙龈更容易被牙刷擦伤,因此既要更加严密防止菌斑形成,又要注意刷牙方法。⑨如果正畸治疗后希望用外科手术防止龈退缩,则应采取结缔组织移植的方法增加龈厚度,而不是增加角化龈的宽度。

5、唇颊向开展与牙周健康 Steiner等将猴的前牙整体唇向移动穿过唇侧骨皮质,发现产生了明显的龈退缩和边缘骨丧失,Engelking等将上述猴子的前牙再整体内收,发现唇侧骨板产生了再沉积。Kairing对狗的前牙采用唇向倾斜移动,然后再舌向倾斜复位,发现牙齿前倾可造成牙槽骨裂隙,但当牙齿被后倾复位后,丧失的牙槽骨也随之恢复,由此可见,正畸造成的骨丧失是可以挽救的。关后牙的颊向扩弓,Greenbaum的临床研究表明,采用四角腭弓和快速腭开展对第一磨牙颊侧的附着丧失影响均不大。

6、正畸压入牙齿与牙周组织新附着 新附着指牙周结缔组织和新的牙骨质在原先牙周袋上皮处的根表面形成,它与再附着的概念不同,后者指牙结缔组织和新的牙骨质在由于创伤或牙周手术而裸露的牙根表面形成。新附着可由诱导组织再生膜产生,而正畸压人牙齿的移动能否减小牙周袋的深度呢?Melsen的动物实验表明,在好的口腔卫生条件下,正畸压  低牙齿可以产生0.7~2.3mm的新附着,而在差的口腔卫生条件下,压人既可能产生中度的新附着,也可能产生明显的牙槽骨丧失。她的临床研究也表明,压低牙齿的治疗有利于牙周情况的改善,有些患者在正畸力的剌激下,牙周韧带内的细胞有丝分裂活动增强,从而产生了新附着。

7、正畸治疗牙周病问题 临床牙周病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正畸的范围从青少年错颌畸形扩展到治疗许多成人牙颌问题。成人正畸治疗已形成一个交叉学科领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牙周病的正畸治疗,这一方面的理论国内已有介绍,但缺乏实际应用,下面介绍几种实际的正畸治疗应用。

(1)正畸治疗咬合塌陷造成的颌创伤和前牙唇向散隙:成人患者常出现部分后牙缺失、缺隙邻牙倾斜、牙周病造成的后牙前倾等导致后牙咬合高度不足,致上前牙承受过多的来自下前牙的唇向咬合力而表现为唇向倾斜并出现散在间隙、牙齿松动等,对于这类患者,正畸医师可以采用直立后牙,使颌力方向与牙长轴一致,在后牙咬合塌陷问题解决后,内收前牙关闭间隙。值得强调的是,牙周病患者在上固定矫正器之前应做一次牙周菌斑控制,并给牙周组织6个月的愈合时间,再开始固定矫正器的治疗。

(2)正畸改善软组织附着:附着龈为从边缘龈龈沟水平至与牙槽膜相接的一段上皮组织,虽然其对牙周健康的影响一至存在争议,但正畸医师确实可以通过移动牙齿来改变其大小,如对于前倾的下切牙,采用内收伸长下切牙的方法,可以增加附着龈的宽度,实际上,任何使牙齿II向萌长的正畸牙移动均可使附着龈的宽度增加。

(3)正畸整平牙槽嵴:牙周治疗的目标之一是矫正骨缺损,使牙与牙之间的牙槽嵴变平,这一治疗既可用外科方法完成,也可用正畸方法完成,比如使用固定矫正器,粘托槽时,使每个牙齿上的托槽距牙槽骨之间的距离相等,而不是以托槽至牙尖或切缘的距离为准,配合适当的调颌来整平牙槽嵴。整平牙槽嵴也可借助于平面导板矫正器,使后牙自然萌长来减小骨的缺损,也有报道使用正畸颌向牵引力来减小骨缺损,保存牙冠颈部冠折的牙。

(4)重新分布桥基牙:在有牙缺乏的牙列,设计不当的局部义齿会对桥基牙产生创伤性损害,如对磨牙缺失的游离端牙列,可以远中移动双尖牙,从而获得更好的固定桥设计。

(5)颌问题的矫正:牙周治疗的目标是去除或控制病源因素,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颌因素会加重牙周病在菌斑作用下的破坏作用,因此,采用正畸方法建立良好的上下颌关系显然有助于对牙周病的控制。

八、面部侧貌美的特征

人体颜面美学研究是一个悠久的引人关注的课题,它涉及许多学科,如人体美学,医学美学、口腔正畸学、正颌外科等。由于覆盖在硬组织外面的软组织为人们提供了最直观的形象,即容貌是软组织来决定的,因此,评价颜面是否美观,注意考虑软组织状况常常甚于牙齿、骨骼组织状况。错颌畸形的矫治主要从形态和功能两方面对患者进行治疗。在排齐牙齿,获得良好功能的同时,改善容貌是大部分患者特别是成人求治的主要原因。而一些正畸医师只重视牙耀及咬合关系,但牙齿正常时,软组织不一定美观。因此,不能生搬硬套牙齿颌骨正常值,诊治中必须将软组织考虑进去。

在临床中,常用x线软组织头影测量法测量,目前比较常用敏感的指标为:頦沟倾角(PgB-FH)、面凸角(G-Sn-Pg)、上唇倾角(Als-FH)、面角(FH-Ns-Pg)、Z角。

九、颅面结构的对称性

面部的美观是指面部的平衡和对称,与面部结构的大小、形状和相对于正中矢状面的排列有关。许多学者都认为面部的结构可以非常协调,却少有绝对的对称。这一点通过X线头影测量研究也可证明。通过对正常颌美貌人群,优秀怜人的颅面部后前位片的研究,可知这种不对称是大量存在的。

1、不对称的分布、范围和程度 在鼻翼水平不对称性最小,随着部位自上而下,不对称性增大。眶区无明显的不对称,自鼻下区到肌肉附着区,不对称性逐渐明显。在单个的骨头水平或许存在不对称,但将颅面复合体作为一个整体,局部的不对称会被组成颅面复合体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减弱。

2、不对称产生的原因 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有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环境因素占主导地位。

(1)生长速率的差异面部在长宽高三个方向的生长速率率及完成时间有差异,这将会影响三个方向对称性的发育。颅面复合体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协调程度将决定整体的对称性。

(2)肌肉对骨骼施加力的影响不对称的肌肉习惯,如偏侧咀嚼可致面部不对称。肌肉可以对骨的改形施加影响,但它不能独立地引起骨或骨复合体的改变。在发育的关键阶段,出现异常的压力、肌肉平衡的紊乱、生长位点的损伤,则会影响颅面复合体最佳的形态结构和。

(3)功能因素面部不对称与咀嚼系统器官的功能需要及粘骨膜系统有关,骨骼的不对称反映于面部软组织。下颌骨的不对称可能是对下颌移位的适应性变化,是下颌骨生长型改变的结果。此外,由于神经的损伤改变了个别肌肉或成组肌肉的功能,可间接引起不对称。

(4)补偿性原因机体通过调节颌关系、习惯型及改变肌肉的位置来试图补偿任何生长的异常。其有效补偿程度主要依赖生长过程中异常情况影响的时间。任何影响髁状突生长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均可致下颌骨不对称及面部变形,而面部的补偿机制总是企图减小面部变形的程度。随着颌骨和颅骨生长潜能降低,机体的补偿功能减弱,面部的不对称性越来越显。

另外,不同原因所致的骨骼表面覆盖软组织厚度不一致、不均匀,可能是面部不对称的因。

十、不同种族颅面形态标准的对比

1、错颌畸形的种族差异 错颌畸形是一种常见病,对颅面结构产生一定影响。错颌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差异较大,一般认为,具有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的特点。原始隔离的部落中咬合类型比较单一,而人种杂居地区则变化较大。各类错颌畸形的患病率也有种族特点,安氏I类错始最为多见,白种人为50%~55%,黑人为40%~50%,我国汉族为60%~70%;安氏II类错白种人的发病率为20%~30%,明显高于黑人(11%~15%)与蒙古人种(8%~12%);而安氏III类错和在蒙古人的患病率为10%,明显高于白种人(3%~5%),前牙开於的患病率黑人为白人的4倍,10%左右。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可能与种族有关,但也不能除研究方法的差异。

2、正常颌种族差异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 正畸学对颅面结构的研究,早期借鉴了人类学方法,如颅骨测量、活体测量及摄影等。目前X线头影测量技术成为主要手段。许多学者得出多种X线头影测量分析方法,并建立相应的软硬组织正常值。大量研究表明正常颌人颅面牙霸形态存在种族差异,研究方法多为选择不同种族的正常颌样本、拍摄X线片并对测量均值作比较检验。因地域限制,也有作者引用别人发表的资料作比较。在众多测量项目中,一般认为鼻、面、下颌及切牙一牙槽突度具有种族特征,而面部高度不能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