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师之道——优秀教师成长的方法与艺术
31629000000048

第48章 警惕教学误区(5)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让学生“真”,教师自己要先得“真”,要力戒华而不实、浮而不沉的教风,一切从实际出发,深谙创新的要旨。学生不懂的,简明扼要告诉他们;学生要思考的,给予点拨和引导;明明不需要学生合作的,则不搞那些花架子、走过场的形式……

课堂时间对学生来说很宝贵,每一分每一秒都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要实实在在,要注重效果。

(2)为创新而创新

我们现在大力提倡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对于“班门弄斧”的古训,学生可以提出“何妨弄斧到班门”;对于“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学生可以提出“常在河边走,可以不湿鞋”等等。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提出的观点必须是科学的,是经得起辩驳和论证的,至少也必须做到能自圆其说。像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南辕可以北辙”这样的观点,有老师竟然对其大加赞赏,认为其有创新精神,这种创新是创新吗?不是。我们应该清楚,“真理向前多走一小步,就有可能会变成谬误”,万事都得有个度。

现在不少教育行政部门评课时都有一条硬性规定: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美其名曰“创新”。这种不考虑学生、不考虑教材、不考虑课型、不考虑教师个体自身实际的做法,使得各地课堂上多媒体泛滥成灾,其中有相当部分的电化设备只是外在的摆设。其普遍做法是在屏幕上做一番板书要点、介绍背景、翻录资料的工作。

案例精选

[描述]

在某地区的一些学校,曾有段时期课前播放一首歌曲、剪辑几幅画面成为时髦,而且各地争相仿效。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先来一段《好汉歌》;教《明湖居听书》一课时,先听一曲《山路十八弯》。这些倒也契合课题,无可厚非。但有些人根本不考虑“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而是随心所欲地“乱点鸳鸯谱”,教《孔雀东南飞》一课前放《流浪歌》,教《黄鹂》一课前放《走进新时代》。剪辑画面更是闭着眼睛“拉郎配”,《荷花淀》里让你游览桂林山水,《归云来兮辞》中让你欣赏黄果树瀑布,使得整个课堂不伦不类。

创新教育只为创新而创新,根本没有落到实处。这是现在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教师需要认真理解创新的精神境界,不可照猫画虎,将老的教学套路盖张新皮就说是“创新”。这样,只会让课堂变成四不像。

[点评]

“满堂灌”教学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其不合理性已成教育界共识。为了改变这种教法,许多教师都在创新,但不久又流为“满堂问”,其骨子里仍然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现在不少地方流行“讨论法”。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理念与合作意识,实现了教学相长,确实是医治教学顽症的一帖良药。但冷眼旁观,有一些课堂上又滋生了另一种毛病:表面看来,学生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可牛鼻子仍操在教师手里。原来,这些老师设置的问题或者是只有一个答案,或者是答案相当简单,无需讨论。如一位教师教《陈奂生上城》一课时,讨论的竟是下面这些问题:陈奂生为什么会感冒呢?怎样碰上书记的?为何会这样巧呢?他为什么要住旅馆呢?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讨论过后学生的头脑中还会留下些什么。

7.教师既是学生的朋友,更是学生的管理者、引导者

在现代,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教师要和学生做知心的朋友”,把它作为对教师的要求本无可厚非,但是有人公然提出“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关系的结论并大肆地宣扬。这就走入了误区。

案例精选

[描述]

曾在一本杂志中看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个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特别好,好得就像哥们似的。有一天,老师和三个学生一起出去喝酒,老师多喝了几杯,醉了。几个学生送老师回家,因不想麻烦,三个学生就把老师扶回学生宿舍。老师醉卧在床,几个学生一时恶作剧心起,用室内电脑视屏把老师的裸体睡态录入电脑,而且进行了一系列很搞笑的技术处理。第二天老师醒来,略记得昨天的事,说:“你们几个坏小子,不要胡搞。”就是说,老师知道学生把他“裸录”了一番。事后,他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希望学生是一时兴起,胡闹过后就算了。而且,平时老师也一直教育学生在网上制作东西时一定要坚持“健康、高雅”的原则。哪晓得学生并不买老师的账,把他们的得意之作制成网页在校园网上发了出来。不用说,这位老师一下成了讲台上的怪物,后来被弄得不能进教室,再后来连门都不太敢出。最后老师想到了“以法治教”,要把几个学生朋友送上法庭,昔日的朋友才慌了手脚。有一个还跪着流下悔恨的泪水。虽然师生最后和解,没有对簿公堂,但对双方都造成了极不好的影响。老师最后说了一句令人心情沉重的话:“我今后还会和学生交朋友,但再也不会付出真心了。”

某年轻老师刚刚上任,就想和学生们成为朋友。当学生犯错的时候,她通常只会和风细雨地教训,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总是从国家、班级、时代、荣誉出发,并没有脱离传统教育的窠臼。

而他们班上课总是乱哄哄的,全然没有规矩。后来这位班主任感慨道:“学生就是欠治,你把他当朋友对待,他反而不知自己姓什么了。”最后她只好批评指责。但是她的批评指责,对学生来说只是和风细雨,学生依旧不停地说话。这位教师想和学生成为的行动失败了。

[点评]

是学生欠治吗?是教师“不该付出真心”吗?不是,师生之间到底维持一个怎样的关系才是合适的呢?

我想,责任大部分在老师。这个老师没有掌握好和学生成为朋友的原则和方法。教师是施教者也是管理者,如果将学生作为朋友,学生就可能认为什么都无所谓了。

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学生更是如此。教师和学生的正确定位应该是“良师益友”。所谓“良师”是指教育者、管理者;“益友”即是说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所谓“教育者、管理者”,是从教师职责的角度来定位。而“朋友”,则是从人权平等和关系亲密的角度来定位的。这两个方面不可分割。良师益友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而有些教师只注重自己是教育管理者的角色,批评学生时离不开训斥、讽刺乃至谩骂,处理学生时离不开体罚与变相体罚。认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听话,才会不违反成绩。

案例精选

[描述]

某电视台曾报道这样一个事情:学生小亮因纪律问题不得不面对数学教师韩某的惩罚“选择题”:A.全班同学挨个打他一百下;B.老师亲自动手打一百下;C.吃下十只活苍蝇;D.吃树上的绿虫子。小亮吓得再三求饶,未果。选择了被同学挨个打一百下。这位老师让几名学生按住他的手脚,嘴里塞上破布,其他同学轮流开打。有些学生是一边打一边哭,到了五十下左右,小亮受不了了。该了选择答案,重新选择吃苍蝇。于是乎有几位男生,竟然兴高采烈的去逮来十几只苍蝇。小亮先抓起七只苍蝇放到嘴里,结果吃到后两只时,呕吐,把7只苍蝇呕出。老师大怒,小亮和一些看不下去的同学苦苦哀求,方才作罢。

[点评]

为什么社会舆论与媒体对教师越来越苛刻,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矫枉过正导致了目前教师群体的尴尬。我们为什么不进一步深思,教师,你将那些调皮的孩子当做了天使还是恶魔?

教师的管理指责是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学生的权利,是尊重和保障在班集体中学习的每一个学生的权利,不是对学生进行侮辱。

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离不开为“尊重和保障在班集体中学习的每一个学生的权利”而制定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学会在一定的规范下学习和生活,在实现自己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尊重其他同学同样的权利。

学生每天都会有违反规章制度的事情发生,需要教师处理。处理要有一个度,这个度就是严格。过“度”就是严厉,不及就等于放纵。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处理违纪学生,就是“尊重和保障在班集体中学习的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否则,就是对学生权利的漠视。

严厉与宽恕就像一把戒尺,教师要掌握好度。总之,教师就是教师,你可以是良师益友,但不可以单纯和学生保持“朋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