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如何生物防治蔬果作物病虫害
31624500000055

第55章 如何防治吹绵蚧?

吹绵蚧,又名柑橘吹绵蚧。属同翅目,绵蚧科。雌成虫体长5~7毫米,椭圆形,橘红色,腹面平坦,背面隆起,周身着生黑色短毛,披有白色蜡质分泌物。无翅,足和触角黑褐色。腹部后面附有白色蜡丝构成的卵囊,囊上有脊状隆起线14~16条。雄成虫体长3毫米左右,体瘦小,翅展8毫米,体橘红色。触角黑色,除第一、二节外,其余各节两端膨大、中间细,呈哑铃状,膨大处有一圈刚毛。前翅发达,紫黑色,翅脉2条。后翅退化成平衡棍。口器退化。腹部末端有2个突起,其上生有长毛3根。复眼间有单眼1对。

吹绵蚧除严重危害柑橘外,还危害苹果、梨、葡萄、樱桃、柿、栗、枇杷、玫瑰、无花果、石榴等250余种植物。以成、若虫群集柑橘枝干、叶片、芽上刺吸汁液,使叶片变黄、枝梢枯萎。分泌蜜露,导致烟煤病,使叶片、枝干覆盖一层黑霉层,影响光合作用,引起落叶、落果,削弱树势,引起枯枝死树,是柑橘重要害虫。常用的生物防治措施有:

(1)利用澳洲瓢虫。6~9月份吹绵蚧大量繁殖时,每50株树选3~5株,每株放瓢虫100头左右。当瓢虫与吹绵蚧比例接近1∶15时,就应把部分瓢虫迁移至吹绵蚧严重发生处,避免因食料不足自相残杀。

(2)利用大红瓢虫。在瓢虫的活动期间内(即非越冬期),放出去的时期越早越好。释放早的,每500株被吹绵蚧危害的柑橘树,一般以释放300~500头大红瓢虫为宜;放得较迟的,则必须增加瓢虫数量。夏季释放成虫,历时30多天即可把吹绵蚧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树叶稀少和树势弱的柑橘园,防治效果差,应早释放,并在柑橘树披挂杂草、其他树叶,造成荫蔽环境,有利于瓢虫的取食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