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娱乐鉴赏有道(实用生活文库)
31515300000024

第24章 流浪北京

精彩推荐

国家:中国

字幕:国语

类型:大陆影视、记录纪实

导演:吴文光

主演:张慈/高波/张大力/张夏平/牟森

专家讲评

制作者的话:

一九八八年四月的一天,在北京靠写作谋生的张慈在她租住的小四合院里告诉我,她准备结婚出国。张慈的对象是个美国人,叫乔治,一头银发。在张慈处见过乔治的高波说他像海明威。张慈叫他做"我爷爷"。

我当时想,我们这群自八十年代初满怀艺术梦想,抛弃职业和户口约束盲流在北京的人或许不久都会以各自的方式结束自己"流浪北京"的历史,我应该动手拍点东西记录下来。这就是当时拍这部片子的原始动机。拍摄方式是朋友帮忙,在各个剧组"蹭"不花钱的机器。张慈之后,张大力、高波、牟森、张夏平又以朋友的身份陆续进入到我的镜头里。拍摄时间断断续续从一九八八年夏天持续到一九八九年底。

一九九零年初我在昆明老家的一个朋友管的机房里剪出这部片子,当时才想到"流浪北京"这个名字。

我和片子里的人物有过类似的生活,希望过也失望过,痛苦过快乐过,幼稚过也疯狂过。把现在中国这么一群特殊艺术族记录下来是我当时的简单想法,同时也想第一次不受任何约束和干扰地把自认为"真正的记录样式"玩一把。

当然,这都是我此刻才这么想的,而在当时的拍摄过程中,我只是想着如何老老实实,如一个真正的旁观者般把他们记录下来。

关于纪录片:

这是中国第一部个人非国家主义的纪录片,它开创了中国个人纪录片(也称民间纪录片)的先河。

1.该片的叙述语言极度个人化,没有任何解说词,仅有少数字幕。其行进主要靠人物的互相评述进行。

2.该片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是个人化的,它表达了五个京漂一族在北京的生活以及他们矛盾的思想和内心。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并不是主流的,而是带有极度的个人主义色彩。

3.该片的构图是倾斜的,不标准的。被采访的人没有一个位于画面的中心,全是偏向一旁的,采访的景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而通过一个侧面表示人物处于社会的边缘,他们心中充满矛盾。

从以上几点看来,《流浪北京》表达的是民间的声音,边缘的声音,盲流的声音。

粉丝地带

该片记录了五位自由艺术家20世纪80年代末在北京的一段生活。五位人物是:写作的张慈,拍照片的高波,画画的张大力和张夏平,以及戏剧导演牟森。他们的户口所在地分别是云南、四川、黑龙江等,他们放弃老家的工作来到北京,或者在北京大学毕业后自动留在北京,途径不一,但目的大致相似,即在北京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