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王符《潜夫论》释读
31368800000025

第25章 《潜夫论》卷五(4)

凡民之所以奉事上者,怀义恩也。痛则无耻,祸则不仁。忿戾怨怼[1],生于无耻。今羌叛久矣!伤害多矣!百姓急矣!忧祸深矣!上下相从,未见休时[2]。不一命大将以扫丑虏[3],而州稍稍兴役,连连不已[4]。若排帘障风,探沙拥河,无所能御,徒自尽尔[5]。今数州屯兵十余万人,皆廪食县官,岁数百万斛,又有月直。但此人耗,不可胜供,而反惮暂出之费,甚非计也[6]。

[注释]

[1]忿戾怨怼:愤怒抱怨。怼:怨恨。《说文》:“怼:怨也。”

[2]上下相从,未见休时:全国上下都被羌祸所连累,但却看不到休战平息的任何希望。

[3]不一命大将以扫丑虏:不能派遣大军一举扫除敌虏。丑:众也。

[4]而州稍稍兴役,连连不已:而只是州郡里逐步派出的少量兵力在抵抗,即使连连不断也无法取胜。《汉书·西南夷传》:“州郡击之不能服。”

[5]若排帘障风,探沙拥河,无所能御,徒自尽尔:这就好比挂上布帘挡大风,掏起沙子来堵水,什么作用都没有,只能是空自消耗。

[6]今数州屯兵十余万人,皆廪食县官,岁数百万斛,又有月直,但此人耗,不可胜供,而反惮暂出之费,甚非计也:现在各州郡驻扎的兵力有十几万人,均由朝廷给养,每年消耗数百万斛粮食,再加上他们每月的饷银,仅就这些人的耗费已经是无力可供了,还顾虑什么派出大军歼灭羌敌所需之费用,实在不是什么好的计策。《后汉书·西羌传》:“三州屯兵二十余万人,弃农桑,疲苦徭役,而未有功效,劳费日滋。”

[原文]

且夫危者易倾,疑者易化[1]。今虏新擅边地,未敢自安,易震荡也[2]。百姓新离旧壤,思慕未衰[3],易奖厉也[4]。诚宜因此遣大将诛讨,迫胁离逖破坏之[5]。如宽假日月[6],蓄积富贵,各怀安固之后,则难动矣。《周书》曰:“凡彼圣人必趋时[7]。”是故战守之策,不可不早定也。

[注释]

[1]危者易倾,疑者易化:凡高的东西容易倾倒,疑虑不定的人容易变化。

[2]今虏新擅边地,未敢自安,易震荡也:现在羌敌刚刚侵占边地,还不敢逍遥自安,是比较容易撼动的。

[3]思慕未衰:思恋故土之情未减。《汉书·元帝纪》: “人怀思慕之心,家有不安之意。”

[4]易奖厉也:是很容易激励的。“厉”即“励”

[5]迫胁离逖破坏之:犹逼迫、赶走、打败他们。

[6]如宽假日月:犹言如果拖延时机。

[7]凡彼圣人必趋时:凡是圣人都知道与时俱进,把握时机。

边议

〔题解〕

羌汉战争久久不能平息,人民深受战乱之苦。然而,面对羌汉战争,朝廷公卿大夫却提出种种奇谈怪论。王符愤慨至极,指出羌汉战争久拖不决,人民深受其苦的根本原因,是那些苟且偷安不想抵御的公卿官吏造成的。从而敦促朝廷采取措施救边抚民,安定国家。

[原文]

明于祸福之实者,不可以虚论惑也;察于治乱之情者,不可以华饰移也。是故不疑之事,圣人不谋[1];浮游之说,圣人不听[2]。何者?计不背见实而更争言也[3]。是以明君先尽人情,不独委夫良将,修己之备,无恃于人,故能攻必胜敌,而守必自全也。

[注释]

[1]不疑之事,圣人不谋:不是疑难的事情,圣人就不与他人商议。

[2]浮游之说,圣人不听:没有价值的言论,圣人就不会听从采纳。《礼记·缁衣》:“大人不倡游言。”郑注:“‘游’犹‘浮’也,不可用之言也。”

[3]计不背见实而更争言也:计谋之事是不能背离现实而枉费口舌争论不休的。

[原文]

羌始反时,计谋未善[1],党与未成[2],人众未合[3],兵器未备,或持竹木枝,或空手相附[4],草食散乱[5],未有都督[6],甚易破也。然太守令长,皆奴怯畏懦不敢击[7]。故令虏遂乘胜上强[8],破州灭郡,日长炎炎[9],残破三辅,覃及鬼方[10]。若此已积十岁矣。百姓被害,迄今不止。而痴儿騃子[11],尚云不当救助,且待天时。用意若此,岂人也哉!

[注释]

[1]计谋未善:指羌人入侵的整体计划还不完善。

[2]党与未成:指羌敌还没有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领导集团。

[3]人众未合:指羌敌各部落之间还没有完全会合,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

[4]兵器未备,或持竹木枝,或空手相附:指羌人的武器装备还比较差,有的手持竹杆树枝,有的还是空手相搏。彭铎注云:“附”疑“拊”。 高按:从彭说。拊:搏击也。

[5]草食散乱:指羌人的队伍涣散零乱。彭铎注云:“草食”疑“草创”。 高按:从彭说。《实边》有“前羌始叛,草创新起”句。

[6]未有都督:指羌人没有统一的指挥和部署。“都督”谓都护总督也。

[7]奴怯畏懦不敢击:懦弱畏怯,不敢出兵讨击。彭铎注云:“奴”读“驽”。《汉书·苏建后武传》:“李陵曰:‘陵虽驽怯。’”“击”上疑脱“讨”。高按:从彭说。

[8]故令虏遂乘胜上强:遂使羌虏趁虚直入,势力渐增。“故令”犹“遂使”。

[9]日长炎炎:气焰嚣张,发展蔓延。韦昭注《国语·吴语》之“日长炎炎”’云:“炎炎,进貌。”

[10]覃及鬼方:延及四面远方。覃:延及。语出《诗经·大雅·荡》。

[11]痴儿騃子:白痴傻瓜。《说文》:“痴,不慧也。”“痴貌,读若騃。”騃:愚,呆。《汉书·息夫躬传》:“外有直项之名,内实騃不晓政事。”颜师古注:“騃,愚也。”此为讽语。指朝廷官员。

[原文]

夫仁者恕己以及人[1],智者讲功而处事[2]。今公卿内不伤士民灭没之痛,外不虑久兵之祸,各怀一切[3],所脱避前[4],苟云不当动兵[5],而不复知引帝王之纲维[6],原祸变之所终也。

[注释]

[1]仁者恕己以及人:有仁德的人以仁爱之心待人。《说文》:“恕,仁也。”

[2]智者讲功而处事:有智慧的人为人处事讲求功德。

[3]各怀一切:犹心怀权宜鬼胎。《汉书·平帝纪》颜师古注:“一切者,权时之事,非经常也。”《 后汉书·左雄传》:“各怀一切,莫虑长久。”

[4]所脱避前:犹言只求眼下解脱。意当与“苟脱目前”同。

[5]苟云不当动兵:轻率地讲不宜出兵击讨。

[6]而不复知引帝王之纲维:却不晓得维护国家法令的尊严。

[原文]

《易》制御寇[1],《诗》美薄伐[2],自古有战,非乃今也。《传》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所以兴,乱人所以废[3]。”齐桓、晋文、宋襄,衰世诸侯,犹耻天下有相灭而己不能救[4],况皇天所命四海主[5]乎?晋、楚大夫,小国之臣,犹耻己之身而有相侵[6],况天子三公典世任者乎[7]?公刘仁德,广被行苇,况含血之人,己同类乎[8]?一人吁嗟,王道为亏,况灭没之民百万乎?《书》曰:“天子作民父母[9]。”父母之于子也,岂可坐观其为寇贼之所屠剥[10],立视其为狗豕之所啖食乎[11]?

[注释]

[1]《易》制御寇:《周易》将御寇看做是吉利的事。彭铎注云:“制”疑“利”。高按:“利”字合宜。《周易·蒙》上九:“利御寇。”

[2]《诗》美薄伐:《诗经》赞美宣王对猃狁的讨伐。《汉书·韦贤传》刘歆议曰:“臣闻周室既衰,四夷并侵,猃狁最强,于今匈奴是也。至宣王而伐之,诗人美而颂之曰:‘薄伐猃狁,至于太原。’”

[3]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所以兴,乱人所以废:天生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百姓并用,废弃其中任何一个都不可以,武器是用来威慑不法和宣扬礼义教化的,有谁能将武器去掉呢?圣人凭借武器而兴,残贼之人因武器而灭。五材:即五行,金木水火土也。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4]犹耻天下有相灭而己不能救:尚能耻辱于天下出现相互攻伐而自己不能救助。

[5]皇天所命四海主:上天所任命的国家主宰。此指国君、帝王。

[6]犹耻己之身而有相侵:也尚能有耻于自己执政而国家被外敌侵犯。

[7]况天子三公典世任者乎:何况天子的三公是担当治世重任的人臣呢?

[8]公刘仁德,广被行苇,况含血之人,己同类乎:先祖公刘开创基业,宽仁厚德,恩泽广施,连路边的草木都感受其恩德,何况对待血肉之躯和自己的同胞兄弟呢?公刘,周先祖。相传公刘为后稷之曾孙,宽仁厚德,惠及草木,广施恩泽,教民稼穑。不仅开创了周之基业,而且开创了华夏民族之农耕文明。此言公刘创业,宽仁重德,恩及草木,何况对待血肉之躯及自己的同胞呢!《后汉书·寇荣传》:“公刘敦行苇,世称其仁。”《潜夫论·德化》亦云:“公刘厚德,恩及草木。羊牛六畜,且犹感德。”

[9]天子作民父母:天子是百姓的父母。语出《尚书·洪范》。

[10]屠剥:屠杀。屠杀活剥。

[11]立视其为狗豕之所啖食乎:站在旁边看着让猪狗撕咬吞食吗?《汉书·贡禹传》:“今民大饥而死,死又不葬,为犬猪所食。”

[原文]

除其仁恩[1],且以计利[2]言之。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愿察开辟以来[3],民危而国安者谁也?下贫而上富者谁也?故曰:“夫君国将民之以,民实瘠,而君安得肥[4]?”夫以小民受天永命[5],窃愿圣主深惟国基之伤病,远虑祸福之所生。

[注释]

[1]除其仁恩:暂且撇开仁义恩德。仁恩即仁义恩德。

[2]计利:指民生。《商子·算地》:“民生则计利。”

[3]愿察开辟以来:考察开天辟地以来。

[4]夫君国将民之以,民实瘠,而君安得肥:国君必须与民祸福相连,休戚与共,百姓瘦,国君怎能肥呢?《国语·楚语》:“夫君国者,将民之与处。民实瘠矣,君安得肥?”

[5]夫以小民受天永命:国君是依靠爱护百姓才长受天命。语出《尚书·召诰》。

[原文]

且夫物有盛衰,时有推移,事有激会,人有变化[1]。智者揆象[2],不其宜乎!孟明补阙于河西[3],范蠡收责于姑胥[4],是以大功建于当世,而令名传于无穷也。

[注释]

[1]物有盛衰,时有推移,事有激会,人有变化:万物有盛衰,时世有变迁,事有时机,人的进退顺逆有变化。《史记·蔡泽传》:“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常道也。”激:急疾,猛烈。

[2]揆象:观察事物之现象,把握其发展之趋势。揆:测度,度量。

[3]孟明补阙于河西:孟明在河西弥补了他两次伐晋失利的罪过。孟明,即孟明视,春秋秦大将。鲁僖公三十三年四月,秦、晋殽之战,晋虏孟明。后放归,后又攻晋,再遭惨败。及文公三年五月,秦又伐晋,孟明任主帅,渡茅津,大获全胜,封殽尸而还,秦穆公遂霸西戎。故曰“孟明补阙于河西”。见《左传·文公三年》《僖公三十三年》。

[4]范蠡收责于姑胥:范蠡在姑苏赎回了他攻打吴国而失败亡国的罪责。姑胥,春秋时吴国都城姑苏。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吴越会战于会稽,越惨败,越王勾践不得已而向吴王称臣。然卧薪尝胆的勾践用范蠡计,一边将美人西施献于吴王夫差,使其荒淫,以达消其意志,耗其精神之目的。一边励精图治,富民强兵,任范蠡为上将军举兵攻吴。吴灭,吴王夫差自杀,勾践进入吴都姑苏,坐在吴王的宝座上让吴国文武百官向他朝拜祝贺。章怀注《后汉书·隗嚣传》“范蠡收责勾践”云:“收责,谓收其罪责也。”

[原文]

今边陲搔扰,日放族祸[1],百姓昼夜望朝廷救己,而公卿以为费烦不可。徒窃笑之[2],是以晏子“轻囷仓之蓄而惜一杯之钻[3]”何异?今但知爱见薄之钱谷,而不知未见之待民先也[4];知傜役之难动[5],而不知中国之待边宁也[6]。

[注释]

[1]族祸:覆宗灭族之祸。

[2]徒窃笑之:与上文“余窃笑之”同,乃王符讥笑持诸论者也。徒:我也。

[3]轻囷仓之蓄而惜一杯之钻:犹言忽视满仓的粮食而却可惜一杯的饭食。彭铎注云:“钻”疑“饡”。高按:“饡”字合宜。《说文》:“饡,以羹浇饭也。”

[4]今但知爱见薄之钱谷,而不知未见之待民先也:如今只知爱惜国库收入上账的钱粮,却不懂得待民为先,只有有了百姓才有粮食的道理。彭铎注云:“薄”疑“簿”。簿:账簿。高按:从之。

[5]傜役:征兵守边。繇:役也。《说文》:“役,戍边也。”

[6]而不知中国之待边宁也:却不知道内地期待着边疆的安宁啊!

[原文]

《诗》痛“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1]”。今公卿苟以己不被伤,故竞割国家之地以与敌,杀主上之民以喂羌。为谋若此,未可谓知,为臣若此,未可谓忠,才智未足使议[2]。

[注释]

[1]《诗》痛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诗经·小雅》曾斥责说有人不知有悲伤,有人忧愁多辛劳。语出《诗经·小雅·北山》。

[2]为谋若此,未可谓知,为臣若此,未可谓忠,才智未足使议:如此筹谋不可言有智慧,如此为人臣不可言忠良,如此才智不足以参朝议事。

[原文]

且凡四海之内者,圣人之所以遗子孙也[1];官位职事者,群臣之所以寄其身也[2]。传子孙者,思安万世;寄其身者,各取一阕[3]。故常其言不久行,其业不可久厌[4]。夫此诚明君之所微察也,而圣主之所独断[5]。今言不欲动民以烦可也[6]。即然[7],当修守御之备。必今之计,令虏不敢来[8],来无所得;令民不患寇,既无所失。今则不然,苟惮民力之烦劳,而轻使受灭亡之大祸。非人之主,非民之将,非主之佐,非胜之主者也[9]。

[注释]

[1]且凡四海之内者,圣人之所以遗子孙也:四海之内的一切都是先圣帝王留给子孙后代的。

[2]官位职事者,群臣之所以寄其身也:官位职务是群臣借以托足安身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