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王符《潜夫论》释读
31368800000022

第22章 《潜夫论》卷五(1)

断讼

〔题解〕

东汉中后期,狱讼繁兴,欺诈成风。王侯骄淫负债,残掠官民,奸徒迫嫁妇人,利其聘币。祸根所在,绐欺而已。王符认为,要使诉讼减少,必须清除欺诈奸行。要使百姓讲信修睦,必须强化道德教化。本篇以“断讼”立论,旨在论述以重罚而塞乱原之理。

[原文]

五代[1]不同礼,三家[2]不同教,非其苟相反也,盖世推移而俗化异也[3]。俗化异则乱原殊[4],故三家符世[5],皆革定法[6]。高祖制三章之约[7],孝文除克肤之刑[8],是故自非杀伤盗臧,文罪之法,轻重无常,各随时宜[9],要取足用劝善消恶而已。

[注释]

[1]五代:谓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之时代。

[2]三家:谓夏、商、周三代。

[3]非其苟相反也,盖世推移而俗化异也:并不是他们的崇尚不同,而是因为随着世俗的推移而发生了变化。苟:崇尚。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五:“苟,尚。”《史记·秦始皇本纪》:“李斯曰: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4]殊:特殊。此谓不同,差异。

[5]三家符世:指夏商周三代抚世。彭铎注云:“符”疑“抚”,“抚世” 也。高按:从之。

[6]皆革定法:都是根据世事的变化确定礼法律令。

[7]高祖制三章之约:指刘邦与秦民约法三章。刘邦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严明军纪,不扰百姓。他奉楚怀王之命率军西征,攻克咸阳,“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故秦民安然。见《史记·高祖本纪》。

[8]孝文除克肤之刑:指西汉孝文帝废除肉刑。西汉孝文帝刘恒在位时改革刑制,减轻刑罚,废除肉刑(即脸上刻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世谓一代开明之君。见《史记·孝文本纪》。

[9]是故自非杀伤盗臧,文罪之法,轻重无常,各随时宜:所以,除了杀伤盗窃要依照法律论罪以外,轻重无具体规定,各随时代变化的需要而定。

[原文]

夫制法之意,若为藩篱沟堑以有防矣[1],择禽兽之尤可数犯者,而加深厚焉[2]。今奸宄虽众,然其原少;君事虽繁,然其守约。知其原少奸易塞,见其守约政易持。塞其原则奸宄绝,施其术则远近治[3]。

[注释]

[1]夫制法之意,若为藩篱沟堑以有防矣:制定法律的目的,就像栽藩篱、挖沟壕一样,主要是为了防范。《国语·楚语》:“为之关钥蕃篱而远备闭之。”堑:《说文》:“堑,坑也。”

[2]择禽兽之尤可数犯者,而加深厚焉:针对侵入力量特别强大的禽兽以及被禽兽经常侵入的部位而不断加固其防御的措施。

[3]远近治:犹天下治。

[原文]

今一岁断狱[1],虽以万计,然辞讼之辩[2],斗贼之发,乡部之治,狱官之治[3]者,其状一也。本皆起民不诚信,而数相欺绐也[4]。舜敕龙以谗说殄行,震惊朕师[5],乃自上古患之矣。故先慎己喉舌[6],以元示民[7]。孔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8]。”“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9]。”脉脉规规[10],常怀奸唯[11],昧冒前利[12],不顾廉耻,苟且中[13],后则榆解奴抵[14],以致祸变者,比屋是也[15]。

[注释]

[1]断狱:指审理诉讼案件。断:判断,审理。

[2]辞讼之辩:指诉讼案件的查处。辩:通辨。辨别,辨明。

[3]狱官之治:指狱官对诉讼案件的判决。彭铎注云:“治”疑“决”。 高按:从之。《淮南子·时则训》:“审决狱”,高诱注:“决,断也。”

[4]本皆起民不诚信,而数相欺绐也:原本都是产生于百姓不诚实,因而相互间经常欺诈。“绐”与“诒”同。欺骗也。《汉书·韩延寿传》:“吏民不忍欺绐。”

[5]舜敕龙以谗说殄行,震惊朕师:虞舜在给言官龙的诏命中说,谗言断绝了君子的善行,使我的臣民畏惧震惊。语出《尚书·尧典》。

[6]先慎己喉舌:首先必须谨慎自己的言语。朱熹《集传》:“喉舌:所以发言也。”

[7]以元示民:以示下民。彭铎注云:“元”疑“示”。“示”疑“下”。高按:从之,即“以示下民”。

[8]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祸乱的发生,往往是言语不慎造成的。语出《周易·系辞上》。

[9]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小人做不仁的事情不感到羞耻,做不义的事情不觉得可怕。 语出《周易·系辞下》。

[10]脉脉规规:犹言眼露凶光。颜师古注《汉书·东方朔传》:“脉脉,视貌。”《释文》:“规规,惊视自失貌。”

[11]常怀奸唯:犹言胸怀奸诈。彭铎注云:“唯”疑“诈”。 高按:“诈”字合宜,即“常怀奸诈”。

[12]昧冒前利:犹言贪婪眼前之利。彭铎注云:“昧”犹“贪”。 高按:从之。

[13]苟且中:彭铎注云:“中”下疑有脱文。高按:从之。

[14]后则榆解奴抵:犹言后便怠慢偷安。彭铎注云:“榆”疑“偷”。解:声“懈”。高按:从彭说。

[15]比屋是也:犹言家家都是如此矣。

[原文]

非唯细民为然,自封君王侯贵戚豪富,尤多有之。假举骄奢,以作淫侈,高负千万,不肯偿责。小民守门号哭啼呼,曾无怵惕惭怍哀矜之意[1]。苟崇聚酒徒无行之人[2],传空引满,啁啾骂詈,昼夜鄂鄂,慢游是好[3]。或殴击责主,入于死亡[4],群盗攻剽,劫人无异[5]。虽会赦赎,不当复得在选辟之科,而州司公府反争取之。且观诸敢妄骄奢而作大责者,必非救饥寒而解困急,振贫穷而行礼义者也,咸以崇骄奢而奉淫湎[6]尔。

[注释]

[1]曾无怵惕惭怍哀矜之意:竟然没有丝毫惊惧、惭愧、哀怜之意。怵惕:恐惧。《说文》:“怵,恐也。”《孟子·公孙丑上》:“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2]苟崇聚酒徒无行之人:犹言只顾聚集酒鬼及没有德行的人。

[3]传空引满,啁啾骂詈,昼夜鄂鄂,慢游是好:犹言喝空酒杯再盛满,骂骂咧咧,昼夜不止,浪荡游乐,以此为好。詈:骂。《说文》:“詈,骂也。”《尚书·无逸》:“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鄂鄂:直言争辩的样子。《史记·赵世家》:“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

[4]入于死亡:犹言以致致人于死亡。

[5]群盗攻剽,劫人无异:其骄横强暴的行径,与结伙为盗,攻掠抡劫者毫无两样。

[6]淫湎:犹奢侈挥霍,花天酒地。《释文》:“饮酒闭门不出客,曰湎。” 《左传·成公二年》:“淫湎毁常。”

[原文]

《春秋》之义,责知诛率[1]。孝文皇帝至寡动,欲任德[2],然河阳侯陈信坐负六月免国[3]。孝武仁明,周阳侯田彭祖坐当轵侯宅而不与免国[4],黎阳侯邵延坐不出持马,身斩国除[5]。二帝岂乐以钱财之故而伤大臣哉?乃欲绝诈欺之端,必国家之法,防祸乱之原,以利民也。故一人伏正罪而万家蒙乎福者,圣主行之不疑。永平[6]时,诸侯负责,辄有削绌之罚。此其后皆不敢负民,而世自节俭,辞讼自消矣。

[注释]

[1]《春秋》之义,责知诛率:《春秋》的义理,在于责罚知法犯法和惩治带头作恶之人。

[2]孝文皇帝至寡动,欲任德:孝文皇帝清心寡欲,以德治国。“至寡动,欲任德”亦可理解为“至寡欲,动任德”耳。

[3]河阳侯陈信坐负六月免国:汉文帝时,吏治严明。朝廷规定,凡封侯官吏,欠债六个月不还者,免侯爵,夺封国。有河阳侯陈信者,欠他人债务六个月未还,侯爵被免,封国被夺。见《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4]周阳侯田彭祖坐当轵侯宅而不与免国:汉武帝时,周阳侯田彭祖贪婪不足,强行霸占轵侯家宅,蛮横不予归还,被武帝削去爵位,剥夺封国。见《汉书·外戚恩泽侯表》。

[5]黎阳侯邵延坐不出持马,身斩国除:汉武帝初即位,国库紧困,战马不足。武帝下令,凡封君以下三百石之官吏,必献马匹。黎阳侯邵延违之,被处以腰斩,撤其封国。见《汉书·食货志》。

[6]永平:东汉明帝纪元。

[原文]

今诸侯贵戚,或有[1]敕民慎行[2],德义无违,制节谨度,未尝负责,身洁规避[3],志厉青云。或既[4]欺负百姓,上书封租,愿且偿责,此乃残掠官民,而还依县官也,其诬罔慢易,罪莫大焉[5]。

[注释]

[1]有:依彭铎注改之。原文为“曰”。

[2]敕民慎行:严格约束,谨慎行为。彭铎注云:“民”疑“身”。 高按:从之。敕身:谨慎约束自身。《说文》:“敕,诫也。”

[3]身洁规避:德行品格如美玉一样洁白。彭铎注云:“规避”疑“珪璧”。珪:瑞玉。璧:玉器。高按:从之。

[4]或既:也有些……

[5]其诬罔慢易,罪莫大焉:如此欺君罔上,轻侮法律,其罪过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原文]

《孝经》曰:“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1]。”今欲变巧伪以崇美化,息辞讼以闲官事者,莫若表显有行[2],痛诛无状[3],导文、武之法,明诡诈之罚[4]。

[注释]

[1]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把德义显扬于大众,百姓就会按照它来行动;把好坏昭示于大众,百姓就会明白什么应该禁止。

[2]表显有行:表彰德行良好的。《白虎通·辟雍》:“显有能,褒有行。”

[3]痛诛无状:惩罚行为恶劣的。《晏子春秋·谏下》:“痛诛其罪。”

[4]罚:依彭铎注改之。原文为“信”。

[原文]

今侯王贵戚不得浸广[1],奸宄遂多。岂谓每有争斗辞讼,妇女必致此乎?亦以传见[2]。凡诸祸根不早断绝,则或转而滋蔓,人若斯邪[3]。是故原官察之所以务念,臣主之所以忧劳者,其本皆乡亭之所治者,大半诈欺之所生也[4]。故曰:知其原少则奸易塞也,见其守约则政易持也。

[注释]

[1]今侯王贵戚不得浸广:如今王侯贵戚不道德的行为越来越广泛。彭铎注云:“得”疑“德”。高按:“德”字合宜。

[2]岂谓每有争斗辞讼,妇女必致此乎?亦以传见:此句疑有脱文。无以作注。

[3]人若斯邪:犹言以致出现上述情况。彭铎注云:“人”疑“令 ”。 “邪” 犹“耳”。高按:从之。

[4]是故原官察之所以务念,臣主之所以忧劳者,其本皆乡亭之所治者,大半诈欺之所生也:所以,推究官府事务之所以繁忙急迫,就在于君臣终日忧虑操劳那些本应由乡亭办理的小事上,而且这些事大多都是由欺诈而造成的。彭铎注云:“念”疑“急”。 高按:从之。

[原文]

或妇人之行,贵令鲜洁[1],今以适矣,无颜复入甲门[2],县官原之,故令使留所既入家[3]。必未昭乱之本原[4],不惟贞洁所生者之言也[5]。贞女不二心以数变,故有匪石之诗[6];不枉行以遗忧,故美归宁之志[7]。一许不改,盖所以长贞洁而宁父兄也[8]。其不循此而二三其德者[9],此本无廉耻之家,不贞专之所也[10]。若然之人,又何丑恡[11]?轻薄父兄,淫僻妇女,不惟义理,苟疏一德[12],借本治生,逃亡抵中[13],乎以致于刳腹芟颈灭宗之祸[14]者,何所无之?

[注释]

[1]或妇人之行,贵令鲜洁:比如妇女的品行,贵在贞洁。《诗经·采苹》郑笺:“妇人之行,尚柔顺,自洁清。”

[2]今以适矣,无颜复入甲门:今已嫁于乙家,就无颜再嫁给甲家。彭铎注云:“矣”疑“乙”。 高按:“乙”字合宜。即“今以适乙,无颜复入甲门”。

[3]故令使留所既入家:所以令其留在原来的乙家。

[4]必未昭乱之本原:怎么能说两家若有争讼,必定就是妇女造成的呢?

[5]不惟贞洁所生者之言也:不思考贞洁而所说的传言。

[6]贞女不二心以数变,故有匪石之诗:贞洁的女子一辈子不生二心,所以《诗经》里才有了赞扬“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的诗句。此指《诗经·邶风·柏舟》。该诗为一妇女诉说自己不得丈夫宠爱而遭受群小欺侮的痛苦和忧伤,该诗五章三十句。其中有“我心匪石”句。

[7]不枉行以遗忧,故美归宁之志:不做行为不合规范的事给父母增添忧虑,所以《诗经》中才有了赞美回娘家请安的《葛覃》。此指《诗经·周南·葛覃》。其中有“归宁父母”句。《毛传》:“宁,安也。父母在,则有时归宁。”

[8]一许不改,盖所以长贞洁而宁父兄也:犹言女子之所以一嫁出去就不再改变,就是为了修养贞洁的节志而安慰父兄的心啊!

[9]其不循此而二三其德者:指不遵守良好品德而三心二意的女子。

[10]此本无廉耻之家,不贞专之所也:这本来就是出生在不知廉耻之家,不修贞洁之所。贞专:贞操专一。

[11]若然之人,又何丑恡:像这样的人家,又有什么羞耻遗恨可言呢?彭铎注云:“恡”与“吝”同。《方言》:“吝,恨也。”高按:从彭说。

[12]苟疏一德:指有些女子却轻易地丢弃了从一而终的美德。

[13]借本治生,逃亡抵中:就如同借本钱而经营生计,转眼间却又逃辟赖账。抵:抵赖。

[14]乎以致于刳腹芟颈灭宗之祸:最终导致剖腹断头和家族被灭之祸。彭铎注云:“乎”疑“卒”。“芟”疑“殳”。《释名》:“殳,殊也。”《说文》:“殊,一曰:断也。”“殳颈”犹“断颈”耳。高按:从彭说。

[原文]

先王因人情喜怒之所不能已者,则为之立礼制而崇德让;人所可已者,则为之设法禁而明赏罚[1]。今市卖勿相欺,婚姻无相诈,非人情之不可能者也。是故不若立义顺法,遏绝其原。初虽惭恡于一人,然其终也,长利于万世。小惩而大戒[2],此所以全小而济顽凶[3]也。

[注释]

[1]人所可已者,则为之设法禁而明赏罚:凡人性不能抑制者便设立了法律加以禁止并进而严明赏罚。

[2]小惩而大戒:惩罚少数人,目的是为了使大多数人得到警惧,受到教育。语出《周易·系辞下》。彭铎注云:“戒”当做 “诫”。 高按:“戒”字不误。戒:警戒,警惧。《说文》:“戒:警也。”

[3]此所以全小而济顽凶:这等于是成全小人而挽救顽凶。彭铎注云:“小”后疑脱“人”字。高按:从之。即小人。

[原文]

夫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劝其德而乐其政,邪人痛其祸而悔其行。诸一女许数家,虽生十子,更百赦,勿令得蒙一还私家,则此奸绝矣[1]。不则髡其夫妻[2],徙千里外剧县[3],乃可以毒其心而绝其后,奸乱绝则太平兴矣。

[注释]

[1]诸一女许数家,虽生十子,更百赦,勿令得蒙一还私家,则此奸绝矣:诸如类似一女许婚数家,即是生有十子,虽遇一百次大赦的机会,也不能让她得到赦免而回到家中,若此,这种事情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了。

[2]不则髡其夫妻:否则就剃去夫妻的头发。不则:否则。髡:剃去头发。《说文》:“髡,剔发也。”

[3]徙千里外剧县:迁徙到边远艰苦的县。剧县:艰苦的县。

[原文]

又贞洁寡妇,或男女备具[1],财货富饶,欲守一醮之礼[2],成同穴之义[3],执节坚固,齐怀必死,终无更许之虑[4]。遭值不仁世叔[5],无义兄弟,或利其娉币[6],或贪其财贿,或私其儿子,则强中欺嫁[7],遽[8]迫胁遣送,人[9]有自缢房中,饮药车上,绝命丧躯,孤捐童孩。此犹迫胁人命自杀也[10]。

[注释]

[1]或男女备具:指男孩女孩都有,即儿女俱全。

[2]守一醮之礼:指女人坚守不再改嫁的礼节。醮:指女子出嫁。宋驭光宪《北梦琐言》卷五:“大凡士族女郎,无改醮之礼。”

[3]成同穴之义:指女人愿与其夫同穴合葬的德操。《诗经·王风·大车》:“死则同穴。”

[4]终无更许之虑:终生都没有再嫁的心思。

[5]世叔:指叔伯。《尔雅·释亲》:“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世叔。”

[6]利其娉币:看重聘礼。“娉”与“聘”同。聘币即聘礼。

[7]则强中欺嫁:指叔伯兄弟采取欺骗手段强行迫其再嫁。

[8]遽:高按:依彭铎注改之。原文为“处”。遽:副词,就。

[9]人:指“妇人”。

[10]此犹迫胁人命自杀也:这等于是逼人自杀啊!彭铎注云:“命”疑“令”。高按:“命”字疑衍。此句当为“此犹迫胁人自杀也”。

[原文]

或后夫多设人客,威力胁载,守将抱执,连日乃缓,与强掠人为妻无异[1]。妇人软弱,猥为众强所扶与执迫[2],幽阨连日[3],后虽欲复修本志,婴绢吞药[4]。

[注释]

[1]或后夫多设人客,威力胁载,守将抱执,连日乃缓,与强掠人为妻无异:有的妇女是被后夫安排了许多出钱雇佣来的人做帮手,强力推上车,有的抱腰,有的按手,一连看管多日才松开,这实在与强行抡劫她人为妻没有什么两样。人客:犹出钱雇佣的人。

[2]妇人软弱,猥为众强所扶与执迫:妇人软弱,委屈地为众多壮士既拉又推,强迫成婚。彭铎注云:“与”疑“舁”。《说文》:“舁,共举也。”高按:从彭说。

[3]幽阨连日:囚禁数日。阨:困厄。

[4]后虽欲复修本志,婴绢吞药:后来虽然想恢复她从一而终的志节,然又谈何容易,无奈,只有上吊服毒,含恨而死。“婴绢”:指“自缢”。

衰制

〔题解〕

衰制者,谓衰世之制也。上古任德,中古用刑,其所以如此者,世衰则不可纯任德教也,俗儒不知通变,故王符辞而辟之。主张衰败之世,欲治国安民,必须尊君重令,厉行法治。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