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王符《潜夫论》释读
31368800000011

第11章 《潜夫论》卷二(3)

[2]岂虚言哉:难道是虚妄之言吗?语出《老子》二十二章。

[3]嗜:爱好。《尚书·五子之歌》:“甘酒嗜音。”《诗经·小雅·楚茨》:“神嗜饮食。”

[4]生饭秔梁,旨酒甘醪:犹言精细的饭菜,香甜的美酒。

[5]以为不若菽麦糠糟欲清者:认为不如粗粮、糟糠与冷水。彭铎注云:“欲”疑“饮”。“清”疑“凊”,谓“寒水”也。高按:从之。

[6]将亡之征:将要死亡的征兆。《韩非子·亡征》:“亡征者,非曰必亡, 言其可亡也。”

[7]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有病认真治疗和预防,才不会有大病。语出《老子》七十一章。

[8]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为了不使牛羊丢失,必须把它拴在桑树上。语出《周易·否》九五爻辞。言君子必须居安而思危。

[原文]

上医医国,其次下医医疾[1]。夫人治国,固治身之象[2]。疾者身之病,乱者国之病也。身之病待医而愈,国之乱待贤而治。治身有黄帝之术[3],治世有孔子之经[4]。然病不愈而乱不治者,非针石[5]之法误,而五经之言诬也,乃用[6]之者非其人。苟非其人[7],则规不圆而矩不方,绳不直而准不平,钻燧不得火[8],鼓石不下金[9],驱马不可以追速,进舟不可以涉水也[10]。凡此八者,天之张道[11],有形见物,苟非其人,犹尚无功,则又况乎怀道术以抚民氓,乘六龙以御天心者哉[12]。

[注释]

[1]上医医国,其次下医医疾:高明的大夫首先是治疗国家的病患,其次才是治疗人的疾病。《国语·晋语》:“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

[2]夫人治国,固治身之象:君主治国与人保养身体是同样的道理。《吕氏春秋·审分览》:“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

[3]治身有黄帝之术:治疗人体之病有黄老医术。黄帝之术:指《黄帝内经》。《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

[4]治世有孔子之经:治理国家有儒家孔子的经书。孔子之经:指《诗》《书》《礼》《易》《春秋》。《白虎通·五经》:“孔子定五经,以行其道。”

[5]针石:指中医之针灸。《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苦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6]用:高按:据彭铎注改之。原文为“因”。

[7]苟非其人:如果用人不当。语出《周易·系辞下》之“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苟:连词,如果,假设。《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矣。”

[8]钻燧不得火:用隧钻木也得不到火。语出《论语·阳货》之“钻燧取火。”燧:古代取火之工具。

[9]鼓石不下金:用鼓风冶炼矿石也出不了铁。“金”指“铁”。《左传·昭二十九年》疏:“冶石为铁。用橐扇火,动橐谓之鼓。”

[10]驱马不可以追速,进舟不可以涉水也:骑上快马也跑不快,驾着快船也渡不了河。“驱马”“进舟”均言疾速,不得其人而用之,则不可追速涉水也。

[11]天之张道:道理非常浅显。此犹《汉书·王莽传》之“事势张见。”

[12]乘六龙以御天心:指身居帝位主宰天下者也。语见《周易·乾》彖辞之“时乘六龙以御天”。

[原文]

夫治世不得真贤,譬犹治疾不得真药也。治疾当得真人参[1],反得支罗服[2];当得麦门冬,反得烝穬麦[3]。己而不识真,合而服之,病以侵剧,不自知为人所欺也。乃反谓方不诚而药皆无益于疗病,因弃后药而弗敢饮,而更[4]求巫觋[5]者,虽死可也。人君求贤,下应以鄙,与直不以枉。己不引真,受猥官之[6],国以侵乱,不自知为下所欺也。乃反谓经不信而贤皆无益于救乱,因废真贤不复求进,更任俗吏[7],虽灭亡可也[8]。三代以下,皆以支罗服、烝穬麦合药,病日痁[9]而遂死也。

[注释]

[1]人参:中药材之一种。

[2]支罗服:中药材之一种。“支萝菔”即“萝菔根”也。

[3]当得麦门冬,反得烝穬麦:本来当用麦门冬,得到的却是烝穬麦。“麦门冬”与“烝穬麦”均为中药材之一种。以上“治疾当得真人参,反得支罗服;当得麦门冬,反得烝穬麦”四句两对,言治疾服药而其所服者与所病皆相反也,无疑更加重了疾病之程度。正如下文所言之“己而不识真,合而服之,病以侵剧”也。

[4]更:高按:依彭铎注改之。原文作“便”。

[5]巫觋:巫师。《荀子·正论》:“出户而巫觋有事。”杨倞注:“女曰巫,男曰觋。”

[6]人君求贤,下应以鄙,与直不以枉。己不引真,受猥官之:君王需求的是贤能智士、治国良才,下边的臣子举荐的却是学识浅薄的庸俗之辈;君王想提拔重用的是坦荡直率、公正无私之人,下边的臣子却举荐的是品行不端、行为不正之徒。而君王又识别不了真假贤愚,便给他们授予了官职。

[7]俗吏:平庸之吏。

[8]虽灭亡可也:语同上文之“虽死可也”。

[9]痁:与“阽”同。谓病危。《小尔雅·广名》:“疾甚谓之阽。”

[原文]

《书》曰:“人之有能,使循其行,国乃其昌[1]。”是故先王为官择人,必得其材[2],功加于民,德称其位,人谋鬼谋,百姓与能[3],务顺以动天地[4]如此。三代开国建侯[5],所以能[6]传嗣百世,历载千数者也。自春秋之后,战国之制,将相权臣,必以亲家[7]。皇后兄弟,主婿外孙,年虽童妙[8],未脱桎梏[9],由[10]藉此官职,功不加民,泽不被下[11]而取封[12]侯,多受茅土[13],又不得治民效能以报百姓,虚食重禄,素餐尸位,而但事淫侈,坐作骄奢,此以[14]破败而不及传世者也[15]。

[注释]

[1]人之有能,使循其行,国乃其昌:谓有才能有作为的人,都要让他们贡献出他们的才能,国家就会繁荣昌盛。语出《尚书·洪范》之“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邦”作“国”,疑避刘邦之讳也。彭铎注云:“循”疑“修”。 高按:从之。

[2]材:与“才”通。指人才。

[3]人谋鬼谋,百姓与能:人的谋虑沟通了鬼神的谋虑,连老百姓也能掌握其道理。 语出《周易·系辞下》。

[4]以动天地:犹言感动天地。《周易·系辞上》:“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

[5]三代开国建侯:夏商周三代之所以能立国封侯。三代谓夏、商、周也。开国:语出《周易·师》上六爻辞“开国承家”。 建侯:语出《周易·屯》初九爻辞“利建侯”。

[6]能:高按:依彭铎注补之。

[7]亲家:亲戚。

[8]童妙:犹指儿童、小孩子。言年龄幼小。“妙”即“眇”。《尚书·顾命》:“眇眇予末小子。”

[9]用脱桎梏:此指未离襁褓者也。言其未离幼童耳。《汉书·王莽传》:“孝武皇帝裂三万户以封卫青。青子三人,或在襁褓,皆为通侯。”可谓此之注也。

[10]由:彭铎注云:“由”字疑误。高按:从之。

[11]泽不被下:恩泽不施于百姓。泽:恩泽。成语有“恩泽乡里”、“恩泽后世”。下:指百姓,民众。

[12]封:高按:依彭铎注补之。

[13]多受茅土:获得大量土地。

[14]此以:高按:依彭铎注补之。

[15]此以破败而不及传世者:所以,他们一个个等不到传位给下一代,就败落灭亡了。王符所言可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之“ 诸侯恣行,淫侈不轨”及《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之“ 诸侯或骄奢 ,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相互证也。

[原文]

子产有言:“未能操刀而使之割,其伤实多[1]。”是故世主之于贵戚也,爱其嬖媚之美,不量其材而授之官,不使立功自讬于民[2],而苟务高其爵位,崇其赏赐,令结怨于下民,县罪于恶,积过既成[3],岂有不颠陨者哉?此所谓“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哉[4]!

[注释]

[1]未能操刀而使之割,其伤实多:不会拿刀的人却让他拿刀割东西,往往也会伤害了自己。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不使立功自讬于民:不使其立功而自托于民。《战国策·赵策》有“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讬于赵”句。

[3]县罪于恶,积过既成:罪恶已经积累了,过错已经铸成了。彭铎注云:“于”下疑有脱文,当与上之“结怨于下民”相对成文。“恶”下脱“既”字。“恶既积 ”,“过既成”,亦相对成文。此句当为“县罪于□□,恶既积,过既成。”高按:彭说是也。

[4]子之爱人,伤之而已:您喜欢他,不过是伤害了他罢了。 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原文]

先主之制,官民必论其材,论定而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人君也此君不察[1],而苟以亲戚色官之人典官者[2],譬犹以爱子易御仆[3],以明珠易瓦砾[4],虽有可爱好之情,然而其覆大车而杀病人也必矣。《书》称“天工人其代之”[5],《传》曰:“夫成天地之功者,未尝不蕃昌也[6]。”由此观之,世主欲无功之人而强富之,则是与天斗也[7]。使无德况之人[8]与皇天斗,而欲久立,自古以来,未之尝有也。

[注释]

[1]人君也此君不察:而现在的君主却不明白这些。彭铎注云:此句疑文有脱误。高按:彭说是也。

[2]而苟以亲戚色官之人典官者:随便凭亲戚关系或人的美貌就授官赐爵。色官:指以面貌授官者。典官:主官事也。

[3]仆:驾车之人。《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

[4]以明珠易瓦砾:用珍珠代替瓦砾。

[5]天工人其代之:上天的事情人应当代替完成之。语出《尚书·皋陶谟》。

[6]夫成天地之功者,未尝不蕃昌也:成就天地功业的人,没有不兴旺发达的。语出《周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哀》之“史伯曰:‘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

[7]世主欲无功之人而强富之,则是与天斗也:人君偏爱没有功绩道德的人,并使其富贵,这实质上是在与天作对。

[9]无德况之人:没有功业道德的人。彭铎注云:“况”字疑衍。高按:从之。

本政

[题解]

本者,事物之根本也。《论语·学而》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从。”政者,政权,政事也。《论语·为政》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学而》又言:“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论语·季氏》再言:“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本政即政本,谓为政之本。王符以“本政”立论,阐述了为治者之为政之本。

[原文]

凡人君之治,莫大于和阴阳[1]。阴阳者,以天为本。天心顺则阴阳和,天心逆则阴阳乖[2]。天以民为心,民安乐则天心顺,民愁苦则天心逆。民以君为统,君政善则民和治,君政恶则民冤乱。君以恤民为本,臣忠良则君政善,臣奸枉则君政恶。以选为本[3],选举实则忠贤进,选虚伪则邪党贡。选以法令为本,法令正则选举实,法令诈则选虚伪。法以君为主,君信法则法顺行,君欺法则法委弃。君臣法令之功,必效于民。故君臣法令善则民安乐,民安乐则天心慰[4],天心慰则阴阳和,阴阳和则五谷丰,五谷丰而民眉寿[5],民眉寿则兴于义,兴于义而无奸行,无奸行则世平,而国家宁、社稷安,而君尊荣矣[6]。是故天心阴阳、君臣、民氓、善恶相辅至而代相征也[7]。

[注释]

[1]阴阳:本指日光之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周易·系辞》及《说卦》将阴阳上升为哲学概念。《周易·系辞上》言:“一阴一阳之谓道。”遂以阴阳为天地之道也。《汉书·董仲舒传》:“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2]乖:背离,抵触,不一致,不合顺。《左传·昭公三十年》:“楚执政众而乖。”

[3]以选为本:以选举为根本。依上文“君以恤民为本”知“以选为本”前疑有脱文。

[4]慰:安慰。《说文》:“慰,安也。”《诗经·邶风·凯风》:“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5]眉寿:心情舒畅,健康长寿。《诗经·豳风·七月》《毛传》:“眉寿,豪眉也。”

[6]君尊荣:犹言君主尊贵而光荣也。

[7]而代相征也:相辅相成互为征兆也。

[原文]

夫民[1]者国之基也,君者民之统也,臣者治之材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故将致太平者,必先调阴阳;调阴阳者,必先顺天心;顺天心者,必先安其民;安其民者[2],必先审择其人。是故国家存亡之本,治乱之机,在于明选而已矣[3]。圣人知之,故以为黜陟之首。《书》曰:“尔安百姓,何择非人[4]?”此先王致太平而发颂声也[5]。

[注释]

[1]民:高按:依彭铎注改之。原文为“天”。国之基乃民也,非天也。民为国基。王符《救边》有“国以民为基”句。

[2]顺天心者,必先安其民;安其民者:高按:二“民”字依彭铎注改之,原文为“人”。此避唐李世民之讳也。

[3]在于明选而已矣:犹言在于选贤任能耳。

[4]尔安百姓,何择非人:要安定百姓,必须选择人才。语出《尚书·吕刑》。

[5]颂声:颂扬之声。《左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矣。”

[原文]

《否》《泰》消息,阴阳不并[1],观其所聚,而兴衰之端可见也[2]。稷、呙、皋陶聚而致雍熙[3],皇父、蹶、踽聚而致灾异[4]。夫善恶之象,千里合符,百世累迹,性相近而习相远[5]。是故贤愚在心,不在贵贱;信欺在性,不在亲疏。二世所以共亡天下者,丞相、御史也。高祖所以共取天下者,缯肆、狗屠也;骊山之徒,巨野之盗,皆为名将[6]。由此观之,苟得其人,不患贫贱;苟得其材,不嫌名迹。

[注释]

[1]《否》《泰》消息,阴阳不并:天地间的事物和现象,好坏互为消长,阴阳相互交替。《否》《泰》:指《周易》之《否》卦与《泰》卦。《周易·序卦》:“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周易·杂卦》:“《否》《泰》,反其类也。”《泰》卦象征天地阴阳交和之象,《否》卦象征天地阴阳不交之象。《否》《泰》连用,犹言不可相容也。

[2]观其所聚,而兴衰之端可见也:观察它们的聚合变化,就会看清国家兴亡胜衰的迹象了。语出《周易·萃》彖辞之“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3]稷、呙、皋陶聚而致雍熙:稷、呙、皋陶这些贤臣善士聚合在一起,国家就会呈现和平与光明。雍熙:和谐。彭铎注云:“呙”即“契”。《后汉书·方术传》:“尧登稷、契,政隆太平;舜用皋陶,政致雍熙。”高按:从彭说。

[4]皇父、蹶、踽聚而致灾异:皇父、蹶、踽这些奸臣恶吏聚集在一起,国家就会发生奇灾怪难。皇父、蹶、踽,皆周幽王之臣。

[5]性相近而习相远:人性本无差别,然因其环境之影响与后天之学习,其差别就大了。语出《论语·阳货》。

[6]高祖所以共取天下者,缯肆、狗屠也;骊山之徒,巨野之盗,皆为名将:与汉高祖刘邦共取天下的人是卖布的灌婴与杀狗的樊哙。还有骊山的刑徒英布及巨野的盗寇彭越,他们都是开辟汉朝基业的名将。此言灌婴、樊哙、英布、彭越也。其事见《史记》。

[原文]

远迹汉元以来[1],骄贵之臣,每受罪诛,党与[2]在位,并伏辜者[3],常十二三。由此观之,贵宠之臣,未尝不播授私人进奸党也。是故王莽[4]与汉公卿牧守夺汉,光武[5]与汉之遗民弃士共诛。如贵人[6]必贤而忠,贱人必愚而欺,则何以若是?

[注释]

[1]远迹汉元以来:回顾汉代建国以来的历史。远迹:犹言回顾、总结以住的历史。汉元:谓汉代之元年。指汉代以来。《汉书·平帝纪》:“汉元至今。”

[2]党与:指朋党,为私利相互勾结在一起的人。《管子·八观》:“请谒得于上,则党与成于下。”

[3]伏辜者:隐藏其罪责者也。语出《诗经·小雅·雨无正》之“既伏其辜。” 伏者:藏也,隐也。辜:罪也。《诗经·小雅·正月》:“民之无辜,并其臣仆。”郑笺:“辜,罪也。”

[4]王莽:字巨君,汉元城人。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汉成帝元年封新都侯,元帝崩,王皇后摄政,王莽遂晋大司马。因元帝无子,王莽便与王皇后谋立九岁之中山王为汉平帝,后又毒死平帝,立宣帝孙刘婴为太子,亲摄朝政,后篡位登基,自立为帝。被光武帝刘秀破于长安。见《汉书·王莽传》。

[5]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

[6]贵人:指公卿大夫也。《吕氏春秋·重己》高诱注:“贵人,谓公卿大夫也。”

[原文]

自成帝以降,至于莽,公卿列侯,下讫令尉[1],大小之官,且十万人,皆自汉所谓贤明忠正贵宠之臣也。莽之篡位,惟安众侯刘崇、东郡太守翟义思事君之礼[2],义勇奋发,欲诛莽。功虽不成,志节可纪。夫以十万之计,其能奉报恩,二人而已[3]。由此观之,衰世群臣诚少贤也,其官益大者罪益重,位益高者罪益深尔[4]。故曰:治世之德,衰世之恶,常与爵位自相副也[5]。

[注释]

[1]下讫令尉:下至令尉。《尔雅·释诂》:“讫,至也。”令尉:指县一级地方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