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探索生命的奥秘
31355100000010

第10章 创新之道(1)

成为创新型人才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出现了飞快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的提高。然而,由于我国企业缺乏高端核心技术,长期使用国外的高新技术,国内企业大部分利润付给了国外企业,职工收入很低,工资水平与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比例出现严重不符。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造成了环境的大片污染。好在我们的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当前国内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所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并提出我们的经济发展不能长期受制于他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发展之路。

从2006年开始,我国就把科技创新作为“十一五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科技创新的热潮。在全国各科研院校举办科技创新研讨会和科技创新讲座,广大的青年学者和青年学生都渴望将来成为一个创新型人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重大贡献。

但是,一个缺乏创新意识的人或者没有经历过创新实践的人是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创新,也不会明白具备哪些条件的人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一般来说,要成为一个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以下方面的条件。

2.1.1 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

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和善于分析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天几乎都能遇到一些问题,因为现在是信息时代,世界各地每发生一件重大事情,或者是一个自然奇观、奇特现象,或者是你感兴趣的话题等等,都会迅速传遍世界各地,每个人在工作中也能遇到许多问题。这些许多的问题都会引起我们的观察、思考和分析。如果你平时就有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和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到了35~40岁以后,你的思维能力就会出现一个飞跃式的发展,会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时当你遇到以上问题时,你就会容易解开了,至少看问题比一般人高一筹。这种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仅用于科技创新中,而且在企业决策中、政治、经济、艺术、音乐包括投资股市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比如,许多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平时就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思考和分析问题,他们看问题的眼光总是比其他人高一筹,他们的理论总是有创新的内容。艺术家、音乐家也是如此,比如国内的许多艺术家和音乐家,他们在年轻时总是为创作发愁,平时左思右想总是想不出满意的作品,但到了35~40岁以后,突然灵感来了,这就是因为平时有压力促使他们不断地思考,当思考若干年以后,活动能力就会达到很高的境界,就有了创新能力,就是所谓的灵感,从此他们的事业就会走向成功。怎样做才有具备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呢?

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有这种能力。比如有的人天生就对某些事物特别感兴趣,特别钻研,这样大脑就可能会对特别感兴趣的事物有深刻的印象,有了深刻印象的大脑就必然产生回忆和思考,就容易有创新和发明。但多数人是靠后天培养的,首先要培养有回忆问题的能力,我的许多创新并不是有意的,是自然的回忆和思考的结果。所以根据我个人的体会总结如下:最开始你必须下工夫背诵课文;背一小段后,离开书本回忆,回忆几遍后,再背一段,然后再回忆1~2遍,就这样不断地背不断地回忆。这种方法最好在走动中进行。坚持半年至一年以后,大多数人都有了回忆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后,你就会记许多东西,从此你的学习就会变得很轻松,学习成绩会出现跳跃式的上升,你的大脑潜力将得到很大的开发,对于你将来的任何考试都会变得很有信心,对于你将来的事业肯定大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当你有了回忆能力后,就会自然的思考和分析问题了,有了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以后,你就有可能具备创新能力了。

2.1.2 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兴趣和爱好实际上还是让大脑保持一种兴奋状态、不断地思考和分析问题。人们在工作时大脑要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思考和分析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业余时也需要有各种兴趣和爱好,使大脑保持一定的兴奋状态,思考各种有趣的事情,这样才会使大脑变得更聪明,更灵活。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没有什么兴趣和爱好,每天晚上吃饭后,除了看些新闻和天气预报外,对其他电视节目都不感兴趣,过了1~2个小时之后就开始瞌睡,随后就上床睡觉了,在双休日的白天,除了吃饭喝酒之外就是睡觉,这类人多数过早患上了脑动脉硬化,大脑过早衰退,即便是在科研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价值。许多出色的政治家、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如爱因斯坦爱好音乐,小提琴拉得不错;爱迪生对半导体特别感兴趣,最后发展到影响了他学习成绩的提高;毛泽东则对古代文学、军事、哲学等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培养一定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使你变得更聪明,更有创造力。兴趣和爱好是多方面的,如音乐、体育、政治、经济、有趣的电视剧、动物世界,各种新闻、打牌、下棋等。

2.1.3 拥有好的记忆力

只有有了很好的记忆力,你才能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对于你将来的创新才能有帮助,否则是不会有任何创新能力的。这里所指的知识并不是天天学外语、读死书,而在业余时间内,通过看报刊、看书、看电视等从中获取政治、历史、经济、国内外新闻、自然科学等知识。许多留学生和高学历人员大部分时间用于学外语,看报刊、看电视节目的机会很少,从而大大阻碍了他们获得大量知识的渠道,对他们将来的创新是不利的。

一个人在中学或大学时期,一般看不出谁的潜力有多大差别,但走出校门10~20年以后,就能看出谁积累得知识多,谁积累得知识少,记忆力好的和记忆力差的所积累的知识有很大的差别,所积累知识多的人,则对他们的工作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个别天生的记忆力好的人之外,多数人需要从后天获得。人的大脑潜力是十分巨大的,大多数人的大脑潜力没有充分得到开发。因此,大多数人需要开发自己的大脑潜力。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大脑潜力得到开发呢?我前面已经论述过,就是要学会靠回忆记忆法,这种方法学会以后,将会使你的大脑得到充分开发,使你有限的大脑从此变得发达起来。

2.1.4 善于进行沟通与交流

要善于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如对国家大事、国内外新闻、自然科学、体育比赛、未解之谜、感兴趣的电视剧、平时工作遇到的难题等要经常进行交流和讨论,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和开动你的思维能力,这可能是你走向创新基础的一个方面。“在学术上要有理性的怀疑,要不断地争论、讨论和探讨。应当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权威,真正的权威应该善于交流,并且敢于面对面挑战。大家一起开放式的自由讨论,广泛地思考和批判,提出创新的观点,而不是一味地遵循权威的观点。”[1]有些疑难的问题或者需要创新的东西,在你一次或多次的交流和讨论中,有可能在某一天就解开了,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可以激发起你的思维能力,使你有创新的灵感、火花产生。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中国科学院组编:《新世纪》,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31页。

因为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往往是有限的,在认识问题时有时可能出现片面的错误,这对于做出正确的结论,有一定的距离。通过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过程中,你可获得和了解到你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添补你的空白。在经过多次的人与人交流之后,将使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你就有可能做出全面的、正确的分析,你就有可能取得成功。一个成功者在做出正确的判断和下结论之前,往往是先听取大家的各种观点,然后才做出决定,这样做就容易取得成功。

2.1.5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是一步又一步地由思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还是对人类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人们的认识是来源与实践活动,只有人们不断的从事各种实践活动,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更全面的认识,才能够进行充分思考,才能积累经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随着人们的不断实践活动,即人们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们才能得出更全面、更正确的分析,才能可能产生飞跃,才能有可能做到创新。现在有些毕业生没有多少实践活动就去搞科研,因此他们的认识是肤浅的、片面的、不可能做出全面的、正确的分析,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更谈不上有创新。

列宁说过“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独秀、博古、王明等人没有深入到中国广大的农村和工厂去工作,他们对当时的中国革命缺乏全面的认识,没有做出正确的分析,他们硬搬苏联的革命成功经验。当时苏联的国情与中国的国情是大不相同的,结果给中国的革命几乎造成了毁灭性的损失,幸亏当时毛泽东力挽狂澜,挽救了中国革命,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党的军队。而毛泽东则长期深入到农村的革命斗争中,他对中国的国情很了解,他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所以他总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由于毛泽东在长期艰难的斗争中不断地认识问题,不断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他的思维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飞跃式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的理论总是有创新的内容。

毛泽东认为,“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产生出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破(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方面,不是它们的局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理论的结论来。”毛泽东创作的理论是他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也是他自己现有的感悟,是他善于观察客观事物,善于分析事物总结的结果。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在战争时期,总是以少胜多,数次创造世界军事奇迹,最后走向胜利,与他的长期革命实践是分不开的,当然还有他的天才的指挥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