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教我们学处事
31323400000095

第95章 象牙筷子太贵重了 我拿不起

筷子是中国人在饮食上区别于欧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人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尚难考证了,大概与灿烂的文明历史相当吧。古往今来,在筷子的使用上也显示出巨大的阶级、阶层差别。国王君亲、王公大臣等贵族阶层,位高权重,使用的是精美绝伦的金银筷、象牙筷;平民百姓,尤其是穷苦民众,限于地位和财富的制约,只有使用材质普通的竹筷、木筷的份。这种差别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甚至被统治者上升到礼法高度,严禁逾越。

毛泽东位高权重,在一般人眼中理所当然是锦衣玉食。然而恰恰相反,毛泽东一生俭朴清贫,从不贪图享受,一生只用竹筷木筷吃饭挟菜,坚决反对使用任何在他看来高级精美的餐具。在毛泽东大量的生活品遗物中,只有许多普通的竹、木筷了,未曾发现用名贵材质做成的金银筷或象牙筷。从这个意义上讲,毛泽东真是“甘心做平民,不愿做天子”。

1949年9月,毛泽东住进北京城,他的饮食习惯依然未变,但应酬很多,时常要陪客吃饭。有一天,毛泽东吩咐卫士:“今天我要在家招待客人,是国民党的起义将领,中午就在这里吃饭,你们准备一下。”

毛泽东很少留客吃饭,更少亲自吩咐工作人员提前准备。这次如此重视,来客自然有些特别。不一会,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给卫士们布置任务,他交代李家骥:“你叫厨师多加几个菜,让招待科帮助搞好一点。”还说去招待科弄点像样的餐具来。李家骥一听忙摇头:“主任,主席反对摆阔呢!”杨尚昆说:“这次例外么,不然人家会笑话我们。”杨尚昆这么说是有道理的,因为毛泽东家中的几双竹筷子霉变后黑乎乎的,洗也洗不干净,实在难登大雅之堂。

李家骥感到事关重大,向卫士长李银桥汇报。

“既然是杨主任这么说,我们还是服从吧。”李银桥也很为难。于是二人一道去招待科借了餐具,其中有包括象牙筷子的一套新碗筷。

开饭前,毛泽东突然来到东房餐厅,似乎是特意来巡视检查的。他见餐厅里井然有序,不禁微微点头。突然,他见到桌上的象牙筷,脸色一沉,大声说:“谁让你们摆象牙筷?赶快拿下去!”

李家骥忐忑不安,心里直跳,硬着头皮解释:“主席,这是从招待科借来的……”

“叫你撤你就撤!”毛泽东大声打断李家骥,说完拂袖而去。

李家骥颇受委屈,将黑乎乎的竹筷子换下象牙筷子后,向李银桥汇报:“刚才主席为摆象牙筷子的事发火了。你看,我当初就说过不能摆的嘛!只怪杨主任,现在主席生气了,怎么办?”

李银桥听了感到大事不妙。他安慰李家骥:“你回去准备开饭,我去跟主席解释清楚。”

李银桥见了毛泽东,先是自我批评一番:“主席,象牙筷子是我让借的,您要批评就批评我吧!我当初考虑主席平常很少在家里招待客人,不搞好一点会让客人笑话,再说,来客也不一般呢!”

毛泽东本来余怒未消,见李银桥赔不是,心中火气顿时全消,语气和缓地说:“这件事我也有责任,怪我没有交待清楚。不过,我今天再重申一次,今后不管来客是谁,都要讲节约,不能摆阔气,不能大吃大喝。而且,今后无论是待客还是自家吃饭,都一律用竹筷子!”

一次在闲聊时,李银桥又说到这事,他认为毛竹筷子易长霉,黑乎乎脏兮兮,很难看。如果改用象牙筷就没这个问题。毛泽东听罢,说:“我从小到大都用竹筷,已经习惯了。”他还一语双关:“象牙筷子么,那是有钱人用的,太贵重了,我毛泽东拿不起!”

从此,工作人员总是为毛泽东准备竹筷用餐。五六十年代,毛泽东频频外出巡视,但每次必备竹筷或木筷。

1956年毛泽东去广州,由于行前匆促,卫士封耀松没有仔细思量。登上专列不久,毛泽东开始用餐时,封耀松才发现忘了带竹筷。他感到大事不好,大有罪责深重之感。事已至此,无可奈何,他便去专列招待部门借了一双筷子。那里只有象牙筷子,封耀松心里惴惴不安。毛泽东见象牙筷子,脸色一沉,火冒三丈,对封耀松大发脾气。其他同志见毛泽东如此生气,极力婉言劝慰,希望毛泽东将就着吃完这顿饭。可是不管怎么规劝,毛泽东就是不动筷子,他开始像孩子一样“罢饭”了。眼看着僵住了,封耀松只得硬起头皮说:“主席,我去服务员那儿借吧,看能不能弄到?”毛泽东听了,半天才吱声,说:“你去吧。”

封耀松如获大赦似的,马上跑去专列服务员值班室借筷子。然而年轻的服务员一般用勺子吃饭,很少用筷子。她们听了封耀松的诉说,颇为同情,也深感为难。于是大家全部出动,都去找筷子。费尽几番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一双早已废弃不用、而且长短不齐、粗糙不堪的竹筷。她们无可奈何地问封耀松:“这能行吗?”封耀松满脸颓丧地说:“有什么办法,先试试吧!”

封耀松没有想到,毛泽东见了这双霉变丑陋的筷子,顿时眉开眼笑,连声说:“好,好,我就习惯用竹筷子!”

毛泽东使用筷子的故事很多。据说他使用起来技术精湛。每当饭粒掉到桌面上,常人很难挟起来,而他却能娴熟地一粒粒将小饭粒挟起来送到口中。

建国初,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工作人员特别为他准备了一双木筷子。开餐时,毛泽东左手抓起一把叉子,右手拿起木筷,瞅着满桌西式佳肴和锃亮的刀叉,很认真地对大家说:“你们看看,我手中的东西哪样好?”

师哲担任翻译,就坐在毛泽东身边。他搭腔说:“我看,用习惯了,两样都好。”

毛泽东侧过脸,向坐在另一边的陈伯达说:“你说哪样好啊,陈夫子?”

毛泽东问话时,陈伯达正在艰难地用刀叉分割一块肉,而且口中已含了一大块。他抬起头,吱唔着说:“筷、筷——子——好呢!”

毛泽东用餐巾擦了一下嘴,说:“我也认为是筷子好。”然后掰着指头细数起筷子的好处来。

“一,筷子经济。不用花多少钱就可以买到,不愿意买么可以用一根树枝或竹子修一下就是一双筷子。筷子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精神。”

“二,筷子大众化。中国老百姓吃饭都用筷子,而且连日本人也用筷子。”

“三,轻便好带,不怕丢失,不怕被盗。有这么多的益处,你们说是不是筷子好?”

毛泽东的“筷子理论”自然有些精辟独到。大家听罢,都向卫士索要筷子,卫士急了,忙说:“没有了,我们只给主席带了一双,要不你们向苏联老大哥要吧!”大家一听,尽管很失望,也只好悻悻作罢。

金银筷、象牙筷即使在新中国依然没有消失。以毛泽东的权力、地位,完全有条件使用这些名贵的筷子。然而,毛泽东一生都在拒绝这种似乎能象征权力、地位的东西。

毛泽东一生从来不曾忘记自己农民的出身,也一生代表着千百万普通劳动者的利益,一直坚信自己的权位是人民赋予的。因此,他终生都致力于使自己在生活上保持变通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反对任何形式的特殊化,拒绝任何形式的感官享受。在他看来,象牙筷子不是劳动者用得起的,倘若他毛泽东使用象牙筷、金银筷,不是与劳动人民脱离了吗?不是高高在上了吗?同时,从毛泽东本人看,他生活恬淡,不务奢华。实际上也根本上适应不了那种锦衣玉食、荣华富贵的生活。

不是没有条件讲究,而是有条件也不享受;不搞锦衣玉食,而是粗茶淡饭,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始终将自己看作是普通一员,一生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这就是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