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教我们学处事
31323400000065

第65章 诚心求教 诗取众长

周恩来对毛泽东曾有过这样的高度评价:我们的主席不仅是革命家,而且是诗人。确实,毛泽东的诗词韵味超绝,脍炙人口,气势磅礴,意境高远,语言明丽,催人奋发。虽然公开发表的只有几十首诗词,与古今著名诗人作品相比不算太多,但在国内外已有较大的名气,世人称道为诗人政治家。

然而,毛泽东却对自己的诗常感不足,以为“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偶尔写过几首七律,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称自己对诗“还未入门”。可见毛泽东在诗词创作方面的态度是很谦虚的。

本着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毛泽东也经常与叶剑英、陈毅、郭沫若、臧克家、柳亚子等党内外诗词大家交流诗艺,互相拜读和修改,从不以国家领导人自居,自以为是,这里有许多动人的诗林史话。

1959年6月,毛泽东建国后第一次回到阔别32年的故园韶山,满怀深情地写了《七律·到韶山》,原稿中首句是“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他左右推敲,直到东方发白,完稿后,他虚心地请教身边的工作人员梅白,梅白建议将其中的“哭”字改为“咒”字,这一字虽然变动下半部分,但使整篇诗的诗意较前深刻,气势也更宏大,毛泽东连连称赞:“改得好!改得好!”于是定稿为“别梦依稀咒逝川”,因而毛泽东趣称梅白为“半字之师”。

毛泽东1959年吟成的《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两诗写好后,他送给郭沫若看,诚心请教,说如有什么毛病,请加以笔削斧正。郭沫若看过后写了回信。毛泽东据此对两诗又改了一点字句,然后又送郭沫若看,请他再三审改,并想尽快获取郭沫若的修改意见。这两首诗在公开发表前,至少是送给郭沫若看过两遍,修改过两次。从这可见毛泽东治学之严谨,绝不自以为好,而是诚心向名家请教。

不仅如此,毛泽东也很尊重出版社、编辑人员、知名诗人的意见。

50年代末期以来,毛泽东每有新作,必定寄给诗人臧克家一份,听取意见。他和臧克家、《人民文学》副主编陈白尘等常有通信联系,请他们对自己的诗词提出修改意见。1962年他给臧克家写信说:“你细心给我修改的几处,改得好,完全同意。还有什么可改之处没有,请费心斟酌赐教为盼!”在给臧克家的另一封信中又说:“数信都收到,深为感谢,应当修改之处,都照尊意改了。”信中的“修改之处”是指当时发表的《词六首》,他给陈白尘的信中还流露出遗憾的情绪,说:“你为何不给我认真地修改一次呢?”1964年元旦,《毛主席诗词》正式出版之前,他亲笔开列名单,召开座谈会,请一些同志对他的诗词提意见。直到开会前一天,他还对自己的诗词有删节改正。那次座谈会上,大家对其中3首诗词,建议皆不收入诗集中,他同意了。臧克家等提出了23条意见,正式出版时,他采纳了13条,包括标点、个别字、小注中的字句,还有整个句子的调换。

毛泽东的“一字之师”、“半字之师”,有的地位并不很高,但只要是好意见、正确意见,他都采纳。比如前面讲到的“半字之师”梅白。又如《沁园春·雪》中“原驰腊象”一句,臧克家当面建议他改“腊象”为“蜡象”,说“蜡”比较好讲,“蜡象”正可与上句中的“银蛇”映对。毛泽东点头称是,遂改过来。

建国初期,毛泽东发表了25首诗词。当时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元贞非常喜爱,反复吟诵。当他读到《七律·长征》时,觉得第三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中已出现了一个“浪”字,后面第五句“金沙浪拍悬崖暖”中又有一个“浪”字,显得重复,致使“悬崖”的“悬”字缺乏诗意,不如把第五句中的“浪”改为“水”,“悬”改为“云”好。带上这条意见,1952的元旦,罗元贞教授致信毛泽东。毛泽东收信后,觉得罗先生的意见很好,立即改了过来。并于1952的年1月9日复信罗元贞:“元贞先生,1月1日来信收到,感谢你的好意。此复。毛泽东。”

1957年1月12日,毛泽东在《诗刊》上发表了致臧克家的信。发表不久,北京大学一位同学给他写信,指出信中“遗误青年”的“遗”应改为“贻”。毛泽东欣然接受,认为他的意见很对,并特别向《诗刊》编辑部打招呼,请他们公开订正,丝毫不因为意见是一位青年学生提的而不予重视。

凭他的大作,毛泽东在诗坛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因而他在论“诗”方面是有发言权的。但由于毛泽东不仅是诗人,还是国家领导人,在“争鸣”中不宜多讲话,所以许多场合,他很谦虚,说没有发言权,也不宜由他说话。相反,毛泽东时刻不忘向其他同志学习。他称赞陈毅的诗“大气磅礴”、“豪放奔腾”,“董老善五律”,他的诗“醇厚谨严”;“剑英善七律”,他的诗“酣醇劲爽,形象亲切,律对精严”;“都值得我们学习。”1961年底,《诗刊》主编臧克家写信要求他谈谈创作问题,他复信说:“我对于诗的问题,需要加以研究,才有发言权。”毛泽东在对待创作、对待治学方面的谦逊、诚恳的态度可见一斑。

1965年陈毅有诗请毛泽东修改。他这样回信陈毅:“你叫我改诗,我不能改。因我对五言诗,从来没有学习过,也没有发表过一首五言律……我看你于此道,同我一样,还未入门……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律诗,可向他们请教……只给你改了一首,还很不满意,其余不能改了。”

毛泽东曾说过,“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学问只能老老实实地做,脚踏实地,才能有所建树。毛泽东是个比较全面发展、各方面都有所建树的伟大人物,以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最为功勋卓著。他是名副其实的大气诗人。但学海无涯,他也有不精通之处,能对自己的诗才有实事求是的认识,取精益求精、谦虚谨慎的态度向名家请教,这是毛泽东一贯的治学原则和办事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