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教我们学处事
31323400000027

第27章 大举出击 经略中原

在事物发展的转折关头,抓住机遇做出关键的决策,采取创造性的举措,尤其需要超人的胆识。毛泽东就有着这样胆识,他精于筹划,目光敏锐,敢下大决心,善于创造,在中国革命发展的各个关键时刻都做出了魄力雄大的举措,令人叹为观止。解放战争时期他那独特的战略反攻方式便是其中一个光辉的范例。

到1947年6月,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已经进行了一年。经过这一年的战争,国民党军队虽然遭到人民解放军的沉重打击,但是它们在数量上、装备上还等还占有优势,蒋介石还在集中兵力对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进行疯狂的重点进攻,从表面上看局势仍十分严重。

毛泽东高瞻远瞩,雄才大略,魄力宏伟,对战争形势作了深刻而准确的分析,决定不应等到敌人的进攻完全被粉碎,我军在数量上和装备上都超过敌人之后再展开战略进攻,而应抓住有利时机,立即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在外线大量歼敌,迫使敌人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他认为形势是有利的:一、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重大变化。到1947年7月,国民党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下降到370万,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下降到150万,而且二线兵力缺乏,在整个战场上的兵力只有40多个旅。而人民解放军则越战越强,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万人发展到195万人,其中正规军有100万人,而且可以全部机动,部队装备也大为改善,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战斗力大大提高。其总兵力虽少于敌人,但在战场上的机动兵力却优于敌人。国民党的后方异常空虚,在国民党后方担任守备的兵力仅有21个旅。敌人师出无名,屡战屡败,因此士气低落,军心动摇。而人民解放军则连战连胜,士气高涨,解放区军民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人民解放军的后方日趋巩固。二、国民党在经济上、政策上陷入严重危机,而中国共产党却获得人民的广泛支持。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毛泽东作出了“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按照毛泽东的伟大决策,1947年7月至9月,我人民解放军的各个战场先后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敌人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部署,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毛泽东战略进攻的矛头选在中原地区的大别山。中原地区东临津浦路,西依汉水,南濒长江,北枕陇海线,人口约4500万,物产丰富,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古以来中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中原逐鹿,鹿死谁手,谁得天下之说。中原地区的大别山更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位于国民党首府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最薄弱的地区。占据大别山,可东震南京,西挟武汉,南控长江,北瞰中原,可从战略上牵制敌人,迫蒋调回大量兵力同人民解放军争夺这块重地,从而减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压力,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挺进大别山也有着有利的条件,它曾经是红军时期的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好,一直有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坚持斗争,在此人民解放军容易落下脚来。

毛泽东对进攻方式也作出了独特的设计:千里跃进,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然后建立根据地。这思维的特创,气势的雄伟在中外战争史上十分罕见。

为使跃进大别山,夺取中原的决策顺利实施,毛泽东作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决策部署。即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实施中央突破,跃进大别山,以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左翼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掩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尔后挺进豫皖苏地区,实行战略展开;陈赓、谢富治率太岳兵团为右翼军,挺进豫西,配合西北野战军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在豫西、陕南、鄂西北实行战略展开。三支大军在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的广大地区,成“品”字形分布,互为犄角,逐鹿中原,机动歼敌。同时命陕北我军出击榆林,调动敌军胡宗南集团主力北上,山东我军在胶东发动攻势,继续把山东顾祝同部引向海滨,以利三军的行动。

根据毛泽东的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于1947年6月30日在张秋镇至临濮集之间300里的地段上,一举突破黄河,在晋西南地区大量歼敌。紧接着在8月中旬突然向南越过陇海铁路,穿过遍地泥淖的黄泛区,在国民党重兵堵截追击下,抢渡沙河、汝河、淮河,在8月下旬进入大别山,创建了鄂豫边根据地。

采取跃进方式,千里行军直指敌人纵深,猛击敌人要害,充分表现了毛泽东的指挥作战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