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教我们学处事
31323400000100

第100章 慈母风范 乐善好施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一位勤劳、善良、品德高尚的女性。她虔诚地信仰佛教,对贫穷人家极富同情心。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既有父亲那样健壮的体格,也有母亲那样慈善的好品格,为人慷慨大方,极富同情怜悯之心。相比之下,他父亲毛顺生则吝啬、小气,没有兄弟情谊。毛泽东乐于帮助穷苦的乡邻,接济困难的同学,在韶山冲有许多生动的故事。在家里,毛泽东总是站在母亲一边对抗他父亲,有时连雇工也加入进来。全国解放后,毛泽东还和堂弟毛泽连谈起,在旧社会、私有制下,兄弟间也全无情义,后来他就深刻认识到,只有彻底改造旧社会,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类事,于是就坚定了要解救贫苦农民的信念。

还是在穷人们“吃大户”的年代,毛泽东父亲则囤积谷子,不肯平粜。在少年毛泽东眼里,父亲这种不仁义的做法使他心有不满。有一年旧历年关,毛顺生打发儿子毛泽东去收回一笔欠账。由于毛顺生精明能干,善于经营,以及妻子文七妹是个贤内助,勤俭持家,这个贫困的家庭逐渐富裕起来。毛泽东收回这一笔钱,回家的路上,他看到几个衣衫褴褛的穷人,怜悯恻隐之心顿生,毛泽东将钱分给了他们。

毛泽东有位堂叔叫毛菊生,家境十分穷困。文氏夫人和毛泽东都非常同情他,除了平日里关心帮助他外,每到年关,娘儿俩就背着毛顺生给这位穷苦的本家送米、送腊肉。可毛顺生却想乘人之危,买下堂弟赖以活命的7亩水田。“管他兄弟不兄弟,我是出钱买田。”这自然遭到文氏夫人和毛泽东的激烈反对。这件事给毛泽东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在母亲的熏陶下,毛泽东也拜过佛。他从小乐善好施,待人忠诚厚道,心地善良,帮贫扶困。

正是一年水稻收割的季节,晒谷坪里都摊满了刚从水田里收割回来的稻谷。午后不久,老天变脸,收起了阳光,一阵凉风吹过,天空布满乌云,转眼间嘀嗒嘀嗒下起了大雨。毛泽东正在地里干活,他急忙往回跑。但他来到了上屋场邻居家的晒谷坪帮助邻居收拢谷子。他知道这位邻居比他家贫困,要是被雨水冲走了宝贵的谷子;或谷子发芽,日子将会更不好过。当毛泽东回到自己家时,母亲问他哪儿去了,毛泽东如实相告,文七妹眼露赞许的目光,夸儿子做得对。

毛泽东少年读私塾时,由于离家较远,常和许多同学一样,自备午饭去学校。一天,细心的毛泽东发现一位同学在大家都吃午饭时,独自一人跑到外面山坡上捡柴去了,好像有意回避同学。毛泽东打听到,这位同学家境贫寒,没有饭带,是饿着肚子来上学的。于是他把自己的午饭分了一半给这位同学吃。放学后,他回到家就放下书包,跑进厨房弄饭再填饱肚子。他母亲以为孩子长身体,午饭带少了,第二天就换个大碗给他带饭,可是孩子放学后还是跑到厨房狼吞虎咽地弄饭吃。母亲很奇怪,就问儿子:“怎么你去读书了,反倒比在家中干活吃得下那么多饭?”毛泽东把分饭给同学吃的情况告诉了母亲。母亲不但没有责怪儿子,反倒高兴地说:“孩子,你这样做是对的,只是不该瞒着我,应该早对我讲清楚,我好给你一个大点的竹篮,每天带两份午饭,省得你们两人都吃不饱。”

毛泽东一直记得母亲这个情真意切的真实故事,给许多人讲过他母亲的这种崇高美德。

母慈子孝,在慈母风范的影响下,长大了的毛泽东一生关心贫困群众,访贫问苦,一生为穷苦百姓打天下。无论是在井冈山八角楼的油灯下,还是在陕北窑洞的烛光前,毛泽东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制定土地革命的路线,耕者有其田,发展农业生产,等等,都是毛泽东造福于天下百姓,布施于天下穷人的重大举措。毛泽东在《祭母文》中这样祭颂其母:“吾母高风,首推博爱……爱力所致,原本真诚;不作讹言,不存欺心……但呼儿辈,各务为良。”他继承了母亲的遗志,将对母亲的敬爱化作对天下广大劳苦大众的“博爱”。毛泽东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后,带领广大人民,几十年如一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前人辛苦,后人幸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慈祥、善良的母亲言传身教的熏陶下,毛泽东形成了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美德,这种价值观连同后来求学寻找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宇宙观、世界观,支配了毛泽东的一生。

全国解放,为全国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提供了条件。毛泽东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仍然不忘扶持贫困,日夜为帮助人民渡过困难而操劳。如他开支稿费助过毛泽连等韶山老人,资助过章士钊等著名爱国人士、李淑一等烈士家属,以及外家文氏家族文涧泉、文运昌等老人和贫困的身边卫士、护士等工作人员都得到过他的关心和钱物资助。这些事例都感人至深的。

乐善好施、帮贫济困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毛泽东是发扬光大这种民族精神的伟大人物。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希望工程、爱心工程及各种献爱心活动也是这种民族精神的体现,我们要继续弘扬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和爱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