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晋江当代旅外文化名人辑要
30939700000031

第31章 摄影家黄荣钦

黄荣钦,1956年9月23日出生于晋江市深沪镇后山村。20世纪80年代旅居香港,并创建德荣服装有限公司。2006年加入中国纺织摄影家协会,2008年起任该会理事。2007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2008年加入中华文化促进会。2009年加入英国皇家摄影学会。

他的摄影集《山光海影》于2008年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山海辉映》、《浪游四海》分别于2010年、2012年由香港风雅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多幅作品被选入大学摄影公共课通用教材《数码摄影实用教程》、《旅游摄影》、《摄影实践》、《大学摄影教材》等,发表于《国家人文地理》、《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等报刊。作品还多次入选全国、全省性展览。其中:

2009年,《三塔晨光》获第8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优秀奖。

2010年,《兄弟们》获第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优秀奖。

《烟雨漓江》、《坝上金秋》分获2010年、2011年由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政协之友摄影展优秀奖。

2010年11月27日,中共晋江市委宣传部、晋江市文联等单位在晋江市图书馆为其举办“印象晋江”摄影长廊——黄荣钦作品展。

《山光海影》出版时,时任中共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杨益民作序,摘要如下:

荣钦迷恋摄影,简直到了痴狂的地步。为箭扣长城的冰雪,他甘冒寒风如刀;为长白天池的美景,他不惜往返几度;去年台风“圣帕”扬威海上的时候,为了捕捉浊浪排空的一瞬,他甚至叫人用绳索把自己和礁石捆在一起……曾经拍摄过诺曼底登陆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我想荣钦对此肯定颇有心得吧。

对于荣钦的痴迷,有许多人感到不可理喻。一个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为什么“不务正业”,反而对艺术如此心醉、如此执著?我想,“鱼”与“熊掌”并非绝对的“不可得兼”。相反,荣钦的痴迷也不是一种个别现象,而是体现了晋江企业家精神境界、价值追求和群体素质的升华。柒牌男装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好,“原来我们知道有手艺能养家糊口;后来我们知道办企业能奔小康;现在我们知道只有与世界同步,才能立于不败”。或许可以从这样一个角度为荣钦的痴迷提供一个绝妙的注脚。与世界同步,不只是技术的同步、研发的同步、管理的同步,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同步、观念的同步、素质的同步。中国古代诗论有“功夫在诗外”的说法,应用到企业管理领域也应该是说得通的。企业成功与否有许多因素,但归根到底一靠科技、二靠管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会要求企业高层通读《莎士比亚全集》,并写出自己的感悟,其中的奥妙就在于管理既是技术,也是艺术,而艺术的法则是共通的。面对万花筒似的现代世界,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不仅要精通管理之道,而且要有广泛的兴趣、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修养,善于博采群长、为我所用。

赏玩荣钦的影集,我最欣赏的还是凝固了深沪景致和民俗的一组影像。不管是“日出江天红似火”的东海岸,还是出砖入石的渔村小筑,抑或“年兜年尾头”的节庆习俗,都可以从中感受到荣钦童年的梦想和一个“出外人”对家乡的拳拳之爱,也可以领略到浓郁的渔村风情和深沪的文化氛围。正是这种风情和氛围,使年少的荣钦孕育了一个画家之梦,也使作为一个企业家的荣钦得以用光与影旧梦重圆,把家乡的美景和渔村的风情定格成永恒的艺术。

晋江的服装、鞋业既是民生产业,也是时尚产业。在现代社会中,时尚往往引导艺术潮流。“鱼”与“熊掌”,或可得兼。我们期待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能够在艺术的花园中采英撷芳,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不断升华……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解海龙作序如下:

晋江摄影家黄荣钦先生与我神交已久。但我们一南一北,他在商海泛舟,我耽于社团事务,难得谋上一面。庆幸的是,荣钦先生和我都能与摄影结缘,我们经常在“光”与“影”的世界里相会。他说他欣赏我的《我要上学》、《大眼睛的希望》;我也为他对摄影的痴、对自然的悟以及对名利的淡,感到钦佩。

在摄影这条路上,很多人都经历过种种艰辛和磨难,甚至危险。1991年初,为了记录边远山区贫困儿童的失学现状,我买了地图,东拼西凑了一些经费,乘硬座火车,搭拖拉机、驴车,或者徒步,专门往大山里走,天冷往北跑,天热往南跑,一年的时间跑了12个省、28个县、100多所学校。费用紧张,就住老乡家里,吃饭总是两个饼子一碗菜汤。有时还不免担受很多人的误解。

荣钦先生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不必为摄影经费忧愁,他拥有大机小机各种先进的摄影器材,他的房子就建在大海边,每天都可以拍日出日落、大浪淘沙;一听说哪里有奇观异景,就像大鹏鸟一样满世界飞来飞去。他的理想是摄遍天下,至少也要拍100个国家。但一次为了赶赴闽东山区捐资助学和拍照,一场车祸却让他卧床半载。这半年里,他的病房里摆放的不是鲜花,堆满的反倒是各种摄影集、摄影杂志和摄影经典作品。他说,难得静下心来学习学习。结果,当他重新拿起相机时,摄影技术自是突飞猛进。

作为摄影人,我们深知,每一幅作品都有它自身的故事,也有它很多后面的故事。荣钦先生说,是那场车祸,让他产生了出版摄影集之心。

他把摄影集取名为《山光海影》。他生在海边,讨过海,长在自然大海的风浪里,又从时代大潮的商海中富起来。他不但眷念着故乡的海,也深爱着外洋的海。海开阔了他的心胸,海给了他灵性,是他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因此他每一幅关于海的作品都拍得或柔情蜜意或激昂恣肆。在“海”中,我们分明看到一个黄荣钦,驾驭着劈浪的快艇在奋进。而每一座高山,每一沟深壑,每一场皑皑的雪景,每一个茫茫的草原,应是他另一种孜孜以求的跋涉……

摄影,既是写实,也是记录摄影人心中最原始的自白。眼睛所见与心灵所悟一定存有某种联系。摄影取景时,闭着的眼睛看见内在,张开的眼睛看外面的世界。透过荣钦先生的作品,我们不但可以洞悉他的内心世界,在享受他从山里海里采撷回来的光与影的同时,还得以沿着他为自己也为我们开拓的心路,去追寻希冀已久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劳作之美。

这也许正是摄影的意味和魅力之所在。

……

该书还收录了江苏国画院理论研究室主任、著名美术评论家黄鸿仪撰写的评论《用镜头谱写人生华彩乐章的汉子》,摘要如下:

(黄荣钦)这个成功的企业家却丝毫没有“款爷”的装扮与气派。故常被人们看成奇人,更奇的是他整日“不务正业”,背着大小摄影器材奔走天南地北,痴心沉溺拍摄行当。十几年时间,足迹几十个国家,拍出照片数以万计,家中墙上挂的、桌上堆的都是一叠叠照片。各种摄影器材应有尽有……他用这些现代照相器材捕捉到一个个来之不易的随现即逝的优美瞬间,记录着祖国大好河山中“飞阁临幽涧,危峰插碧天”的美景,记录着他走访世界各地异国的旖旎山川与奇特的风土民情……观赏者从他的摄影作品中可感受到大自然——美的王国那无限生机与永恒的魅力。这令许许多多摄影同道羡慕与称赞而自叹不及。真是奇人奇行出奇迹。

……

黄荣钦自幼爱好画画,在学校美术老师的教导下,能像模像样画出许多眼中所见物象,他常沉醉在自己涂鸦的图画中。常言“三岁看到大”,人们都称赞他长大一定是个画家。然而,在那精神与物质匮乏的年代,在这个偏僻小渔村,他的绘画天赋与爱好却得不到培养与发挥。后来为了生计他随大人出海打鱼,成了青年渔民。十年“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带给人们新的希望,黄荣钦转闯商海,创立服装厂。多年拼搏事业取得成功,他成为优秀企业家。他有条件拿起画笔来圆童年想当画家之梦。可是他没这样做。因为新时代现实生活本身有着太多太多激动人心的美丽事物,他直观地感觉到最快、最直接记录生活中这些美的瞬间的是摄影,只有摄影才能记录即将消逝的美的瞬间,而且那变幻无穷的摄影艺术特别诱人。于是他着迷似地爱上摄影,整日背着相机,东奔西跑四处拍照或躲在暗房里冲洗照片,废寝忘食,沉溺其间,欲罢不能,冲出底片一卷又一卷、照片一叠又一叠,堆满桌面……正像许多摄影家都曾受益美术一样,黄荣钦年少时酷爱画画,具有一定绘画基础。如今玩弄相机,对物象、景色、角度的选取剪裁自有过人之处,在画面构图、光影、色调等方面处理别出心裁。经过一段时间拍摄,不断从失败中取得经验与教训。终于,一批具有新时代浓郁生活气息与美的感染魅力的摄影新作从他相机的镜头里应运而生。这些作品陆续在各级影展中脱颖而出,深受观众好评,有的还在报刊发表。黄荣钦成了活跃在摄影园地的一名新秀。找他拍照的人络绎不绝,他都热情地满足人们的请求。因他搞摄影不是为了谋利,而是对摄影艺术的挚爱,故他不惜费心、费神、费财、费时无偿地为人拍照。这种不收分文的服务在当前“一切向钱看”时风下也被人们啧啧称“奇”。黄荣钦多年的辛苦耕耘终于结出可喜的成果,得到社会的价值认同与广泛影响。这又促使他更加投入,更痴迷于摄影,把摄影当成其人生的最大乐趣和寄托。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际他的生命状态与人生追求进入了“顿悟”、“升华”境界。世间的喧嚣、令人眩晕的名利物欲都不能使他动心,高楼华堂、百万金钱、豪华轿车都不能使他留恋。一种“无欲而轻身,无心而神清”的心境使他全身心地陶醉在他痴迷的摄影艺术世界。他为了捕捉一个千载难逢的珍贵瞬间与动人心魄的镜头,会不顾自己安危、不怕一切困难、不惜任何代价去争取与求索。如他拍《圣帕》一组表现飓风、海啸动魄惊心的照片,画面昏天地暗,大海狂怒而墨黑,狂风掀起恶浪,滚滚滔滔一浪高过一浪,这惊涛骇浪摧枯拉朽如万马奔腾地咆哮着,声如震雷势撼天地,冲堰决堤,拔树倒屋……黄荣钦冒着被滔天海浪吞没生命的危险,在海啸发生时赶到海边危险之地,用结实绳索把自己的身体与巨石捆固,才拍得此镜头。而《尼亚加拉大瀑布》画面滚滚的江水,如天河崩落千尺之势,奔腾澎湃,水浪飞沫四溅似珠屑玉尘,飘散如烟似雾,喧声雷震,水光炫乱,忽见一道美丽彩虹横空而出……为拍得如此美丽景色,他要飞越大洋,不远万里,风尘仆仆来到加拿大观看尼亚加拉大瀑布的风景区,架起相机,眺望等待。当阳光透过水雾幻出绚丽的七色彩虹时,他惊喜地按下相机快门,留下这令人叫绝的一瞬。《东海岸日出》画面上一轮金灿灿的朝阳从浩瀚的海平线跳出,射出夺目的光亮,天空、大海被照得红彤彤一片,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渔船如梭穿行,伴随着有节奏的浪涛声,给大海充满生机。这是多么和谐与动人的“日出”印象呀!为了留着这美的瞬间,黄荣钦每日凌晨3时起床,冒着刺骨的海风来到不见五指的海滩上等候那喷薄欲出的朝阳,坚持一个多月的等待凝望,才拍到这难逢一得的镜头。《长白山天池》画面出现的是北国雪封的峰峦环绕着一泓幽深的池水,水波不兴,极其柔媚。这原是火山口,积水成了天池。寒冬的长白山林寒涧肃,素湍清凄,独具一种宁静之美。听黄荣钦讲述此照得之不易。当他从温暖的闽南飞到严寒的东北,天气酷冷使他浑身被冻得哆哆嗦嗦。长白山峰高林密,登陟更是艰辛。当他气喘吁吁到达山顶,满眼云雾缥缈,天池似怕羞的姑娘不肯露面。等待多时仍不见其容,只好下山。抵达山下忽见天色放晴,又回转登山,一身汗水在寒风吹刮下更觉阵阵刺骨的冷。可来到山上那天池之景刚露面又被云雾遮掩,很久等待未果,无奈只得下山。回到山下又闻山顶一派清朗,天池历历在目。于是又鼓足干劲艰难攀登……如此上上下下几个回合才拍到《长白山天池》的景色,此际人已精疲力竭,饥饿难耐,只好买山上仅有的一种50元一客的方便面充饥,饥不择食连吃两袋……可见,他拍摄每幅照片都有一段故事,都饱含着他的艰难与辛苦,也都体现他对摄影呕心沥血的创作态度与拼搏精神。他如此对艺术的痴情与敬业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故黄荣钦成为人们称“奇”的奇人。

摄影是一门现代高科技与艺术紧密结合得非常复杂的艺术。摄影家要有掌握现代科学多种技术与知识的资质,又应具备艺术家敏锐观察生活、反映时代的创作激情与灵感,更要有丰富的拍摄实践与经验才能推出优秀摄影佳作。为了达到这些要求,黄荣钦好学求知,四处拜师求教,认真地阅读有关摄影专业的书刊,深入地分析、研究国内外经典摄影作品,从中吸收、借鉴成功的经验。他对摄影一脉情深达到“痴”的程度。清代蒲松龄曰:“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黄荣钦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专心致志的探索,摄影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如他拍的《大堡礁潜水景观》,运用鸟瞰视角与自然光拍摄,既能全景式展现大堡礁美丽景色,又能呈现清澈透明的海水下的茂盛绿色植物和潜水员灵活优美的身姿与动作。画面光色柔美和谐,寓意含蓄深刻,充分体现环境保护的重大现实意义。《夕照》表现晋江深沪港黄昏的美丽景色,夕阳挂在天边逐渐西沉,天空被夕阳余晖染成绯红,衬托出远海归来的现代化设备渔船桅樯黑影,那粗细、长短、疏密、横斜不同的线条排列在深红色的云天中,格外显眼,既变化又统一,组成一幅红黑对比、线条交织的现代艺术构成画面。这是作者巧妙地运用光线、角度、构图和镜头运动等手段形成的佳作。《婺源老家》画面前景是一座座久经岁月沧桑的皖南古老民居,远景却是一座现代桥梁建筑,中景则是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全画色调明亮鲜丽,一派欢快气氛。作者对景物的取舍动了一番功夫,让“古老”与“现代”水乳交融组成鲜明的主题,展现其极富想象力的构思。《天山山脉》一作,作者在飞机上俯视拍摄逶迤蜿蜒的天山山脉,极目千里,殊无遁形,千峰万岭被白雪掩盖,恰似可以触摸的凝脂,寥廓清寒。朵朵白云在山峰雪线下飘浮,更显群峰高矗,势撼天地,其磅礴的气势是造化的神功。如此“天开图画”确是来之不易!十多年来,黄荣钦手端照相机走遍世界几十个国家,拍摄一批反映当地异国旖旎风光情调的摄影作品……这些照片注重被拍摄对象独特性的选择与构图的严谨构成和丰富的变化,强调光影色调的和谐鲜明与视觉美感,让国内许许多多观赏者从中了解、认识异国文化和山川美景,从摄影作品的直觉感知获得视觉审美愉悦和精神陶冶。

……黄荣钦领悟到“摄影本身就是记录,记录发生的事件,记录人们的生活,记录那些目前存在而即将逝去的状态,记录平凡人生活的喜怒哀乐”,他认识到摄影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意义,于是把镜头聚焦到记录即将消逝的瞬间。近期他拍摄一批反映闽南地区古厝内外平民生活与风俗、礼仪、节庆、民谣、民谚的照片,如表现民谣“年兜年尾头,世事真正厚,囝仔畅年兜,大人乱糟糟”的《折金元宝》、《买天公金》等。他要用相机把这些浓郁的地方风情记录下来,让这些丰富多彩的瞬间得以永存,让美的瞬间凝固成永恒的艺术。“天道酬勤”,黄荣钦一定能用镜头谱写出人生的辉煌。

《山海辉映》出版时,黄鸿仪以《激荡魂魄的照片——赏黄荣钦的摄影新作》代序,摘要如下:

近日,我有幸先睹为快,观赏到荣钦先生一批摄影新作:有变幻莫测的大海惊涛骇浪系列,有万练飞空的大瀑布捣珠崩泻系列,有金光万道的日出与晚霞满天的夕阳系列……这一幅幅不同凡响的照片,引导着观赏者走进一个又一个作者独自打开的美的空间。照片激发我的审美亢奋,一种按捺不住的沸扬意兴与思绪涌上心头,进入欣赏“心潮逐浪高”的境况。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人类社会跨入图像时代,大大促进摄影艺术向新的领域拓展,其原因是摄影赖以存在的科学材料、制作工具处在技术向高科技变革的飞跃阶段,为摄影提供不断更新的物质条件。当前人们高扬个性与创造精神,人的思想、观念非常活跃,这也推动摄影艺术向前发展。荣钦先生这批摄影新作正呈现着当代摄影新风的若干特点。请看一幅《金光四射》的照片,画面右上方被呈三角形的浓黑雨云占据,广袤海面似倾倒的墨汁,一派乌沉沉的雨前气象。一刹那间太阳光冲破厚厚云层,射出道道金光,那浓浓黑云被镶上一道光亮金边,海水反射着阳光闪着点点光斑,一镂金光正好照射到在黑暗里行驶的小船。照片上的线条与色彩的结构都从现代绘画中形式结构吸取合理因素,然而这些摄影的对象却是动态、稍纵即逝、不可复得,故其创造如此摄影形象难度更大。

再看一幅《惊涛骇浪》的摄影作品,只见数丈巨浪,翻空涌雪,飞沫四溅,水雾升腾。浊浪自上铺天盖地压来,声如炸雷,轰然巨响,音震海空。滔天巨浪其势其声令人惊心。这数十幅表现大海浪涛题材的照片皆是气势磅礴、具有震撼观者魂魄艺术魅力的佳作。荣钦先生为了捕捉这难得的巨浪翻腾瞬间,必是怀着为艺术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把自己置身于险象环生的拍摄位置。可见这批照片弥足珍贵。还有一幅《雪中飞瀑》的照片,图中只见雪花从浓云密布天空簌簌落落飘下,把大地罩上了一层白茫茫的厚雪,瀑布旁的小屋被埋在雪中,四周是寂静的粉妆玉砌的世界。然而悬挂的流瀑没有被冻凝,依然倾泻如注,冰花喷沫四射,轰鸣水声划破万籁俱寂四野,给凛冽的严冬酷寒带来一线生机。荣钦巧妙选择流动的飞瀑与静止雪屋作为表现客观,产生动静对比的艺术效果。为了取得这动人的画面,他一定耐受冰冻与刺骨寒风的多时磨折。“艺术家必须为自己的艺术而牺牲,就像蜜蜂以刺赌注它的生命。”(埃默森《随笔》)艺术创作根本的原动力是艺术家的情感。荣钦生在海边、长在海边,自幼看惯望不到头、看不到边的蓝幽幽大海。他当过渔民,领略着变幻莫测的大海风云与潮起潮落,经历过无数次风狂雨暴才认识大海的壮阔与雄伟,在风暴中感受到一个强者勇于搏击风浪的愉悦与自信。为此,他爱大海,他热衷于拍摄大海千变万化的生动瞬间,为大海精神写照。其意是让更多摄影艺术欣赏者感受到大海之大美,从中获得有益于人生的哲理启迪。

《浪游四海》出版时,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张宇作序如下:

黄荣钦先生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而上天又给了他摄影艺术的天分。我关注到,晋江还有他生活的那个叫深沪的滨海小镇给了他太多的滋养。生于斯长于斯的黄荣钦,在他敦实的身上,流着晋江人热情仗义、敢拼敢闯的血质。他浪游商海,赢得生活的财富;他浪游艺海,又赢得生活的另一种财富,并构成了我与他交厚的基础。

今次,他以“浪游四海”为题,整理、出版他的波浪系列作品,就是他十分形象化的写照。

这几年,我数次往返晋江,在黄荣钦先生的观海楼,与他一起品赏各种摄影佳作,把酒言人生。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们驾驶越野车,一路披荆斩棘,无路找路,穿过乱石险滩,直到海岬最深处去采风。感同身受地体味、体验他的创作姿态与艰辛。我听说,为了拍波浪,他踏遍了晋江所有的海滩、礁石与孤岛。我还听说,他时常为了拍到暴风雨中的惊涛骇浪,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只把绳子一头绑在腰间,另一头系在岸崖上,便进入忘我之境。难怪,在阅读他的作品时,我几乎是不由自主地被带入作品中,并为画境所震撼。

综观黄荣钦先生的这组波浪系列作品,视角恢宏,富有感染力,极具冲击性。大自然的风浪,于瞬息万变中,被他捕捉,在他一个个镜头后面,荡涤着生活的真善美,洋溢出思想的深邃。这与他长期摄影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他对摄影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分不开的,也是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生态意识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息息相关的。

勤于耕耘,收获必丰。在黄荣钦先生这本摄影集出版之际,我深深地祝贺他又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艺术积攒。同时,我还要以一名摄影人、一名摄影组织工作者的名义,向对摄影事业钟情如斯、执著如斯的他致以由衷的敬意。

《福建美术馆》2012年第2期刊发海峡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林滨的评介文章《黄荣钦和他的远方》,摘要如下:

每个热爱艺术的人都有自己的远方。热爱风光摄影的黄荣钦的远方在广阔天地间、在光影变幻之间。

……他的家里挂满了照片——确切地说是摄影作品,形成了一片独特的艺术天地……

黄荣钦的工作室对着辽阔的海。消失在视线里的海连着最近的陆地——这里是他的家乡深沪。黄荣钦的不少作品记录着生他养他的家园的景致:宁静港湾里的百舟千桅,暗示这里的繁华;日出日落的宁静,自有海边人家的风情;海天一色,薄雾弥漫,充满潮涨潮落的韵味;台风来袭的惊涛骇浪,可见与海相伴的人们的性格……与黄荣钦息息相关的生活,被他颇有用意地捕捉住,用镜头凝固下来,自有一股亲切的味道。近在咫尺的一切在他胸怀中便孕育出一种旷远的意味。

黄荣钦的工作室入口处是占满整面墙的世界地图,地图上画了不少圈,后来我才了解到,原来是黄荣钦的梦想——行100个国家,拍摄100个国家。从他送给我的《山光海影》和《山海辉映》两本煌煌的摄影集里,我看到他的镜头对准他的出生地晋江深沪,对准泉州的石狮、德化,对准福建的霞浦、南靖,中国的新疆、甘肃、四川、内蒙古、吉林、河北、湖南、江西等等,以及越南、菲律宾、日本、瑞士、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

远行,已经是一种壮举,而黄荣钦更是身在动、心飞远。他要捕获100个国家的美景,而且是要为世界奉献出能传达自己审美情趣的摄影作品!

黄荣钦镜头下的作品均呈现出辽阔的境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很有震撼力的。他捕捉于深沪港东海岸的《金色浪花》,阳光下翻滚的浪花,铺陈的浪面,层次丰富,流光溢彩。就说那张在他家乡深沪拍摄的《圣帕台风》,声势震天撼地。他的摄友介绍,这幅作品是他迎着台风,冒着被滔天骇浪吞没的生命危险,用绳索把自己绑在巨石上拍下的。拍摄于甘肃省张掖的《擎天之柱》,夺人眼球,摄影者显然居高临下,涉险成趣。在内蒙古额齐纳旗的千年胡杨,遒劲有力,有种不屈的力量。摄在美国塞多纳的《屹立》宏阔苍茫,菲律宾南岛的《撕裂长空》惊心动魄,白雪覆盖下的瑞士铁力士峰深邃苍劲,两只雄鹰傲展双翅,搏击长空,给人以力量。当然,那些沉静的摄影作品里也是充满着永恒的魅力和无限的生机。这些画面静默的作品也无一例外的大视野、大格局,隐隐间流露出胸怀一切的格局。

作品是摄影家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每一部作品都传达出艺术家的心灵。有对家乡的深情,有对远方的渴求,黄荣钦摄影作品的气象是宏阔的。我读出黄荣钦的搏斗——罗曼·罗兰说,人生是与命运搏斗的过程。在事业上,黄荣钦是成功的,这是他与命运搏斗的结果;他的摄影艺术也是成功的,这个层面上他搏斗人生所取得的成功,更加动人心魄,因为这里有着他的大情怀和崇高的勇气。

新近,黄荣钦创作了一组《废船系列》,又再次得到了黄鸿仪题为“海神的雕刻”的评述(见《星光》2012年第4期),摘要如下:

当下彩色摄影主宰着摄影领域,荣钦却别出心裁地推出黑白摄影作品《废船系列》,照片上坚苍险峭的废船骨骸形象与鲜明的明暗光线构成强烈的黑白对比图像,其视觉审美效果使观赏者的心灵无不为之震撼。画面上只见大海边沙滩上竖立着一座历经烈日蒸烤、暴风骤雨摧打的废船骨骸,人们对它往往不屑一顾,任其在岁月风雨中风化销蚀;但它在历经搏击大海狂风恶浪、汹涌波涛渔民生涯的黄荣钦心目中却是一座岁月纪念碑,拉开他蕴藏心涧的情感闸门,引发他对往事许多回忆与思绪。于是他带着浓情,敏锐地把眼前见到的废船这“决定性瞬间”拍摄成一组黑白照片。在人们视而不见的平凡景物中发现“美”,让现实中的废船形象变成视觉审美影像,充分体现作者在天地万物中发现美的敏锐慧眼,同时也传达了他对自身深切体悟的艺术素质。正如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所言:“在景物中真实的世界被优于这一世界的影像的精选品所取代。然而这些影像有成功地使自己被认为是卓越超群的现实之缩影。”黄荣钦拍摄的《废船系列》来自现实物象,而其影像却是内蕴丰富的艺术摄影作品,人们从《废船系列》一幅幅黑白照片里可咀嚼到深藏在可视图像中无尽的内蕴,在欣赏、解读、联想过程中步入作者营构的艺术境界。

……

黄荣钦深知当前摄影创作必须强调个性化,应在观察自然、认识社会时要有独立性与独创性,不能人云亦云,走别人老路与约定俗成的套路。同时还要有一定地方文化特色,才能推出好作品。他在海边看到一艘艘废船,触景生情,引发他对往日讨海生活的回忆与创作灵感,于是他选择最适合反映内容(废船)的黑白摄影形式加以表现,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有机统一,达到自出机杼、倾诉胸臆、格调奇特的艺术效果。黄荣钦拍摄这组黑白照片有什么特点?

其一,欣赏艺术作品既要用眼睛看,更要用脑子看(联想),耐看的艺术作品都有两个欣赏空间:一个是目中扬见作品本身图像的空间,一个是观赏者通过可视图像引发的联想空间。黄荣钦创作的《废船系列》,巧妙捕捉到支离破碎、锈迹斑驳又坚苍险峭的废船图像,那怪异的船体图像带给观赏者是联想翩翩、思绪飞扬。渔家人会从这破船形状中想到当初这新船下水时乘风破浪的“多么风光”的景象,会想到大海风和日丽时,鱼汛丰收,满船鲜鱼活蹦乱跳,让渔民无比的欢乐;也会想到天空风云变色时,大海波涛汹涌,这艘船在惊涛骇浪中强烈地摇晃挣扎,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但它却是维系渔民生命的唯一希望。长期在大海中搏击风雨与渔家生活来源的木船,随着岁月流逝风雨摧残而老旧成了破船,它却不曾因昔日贡献而居功,默默地停靠在海滩上,这蕴含着一种可贵的奉献精神。这怎能不叫黄荣钦触景生情、怦然心动,从各个视角去拍摄?而善于哲学思考的学者从这组照片图像中见到船的尾声,在历史碎片里思索到天地万物循而复始新陈代谢岁月演进的生命本质,而我从残缺美审美观照看这一艘艘废船恰似一座座结构独特、别具奇趣的雕塑,破船的木骨是“线”,生锈船钉是“点”,半朽船板是“面”,点线面组合成奇形怪状的雕塑形象。它是漫长岁月中,海神(海龙王)用风刀浪锉雕刻出来的杰作,于时,我为它取名《海神的雕刻》。

其二,每件优秀的图像作品必具深邃又耐人寻趣的意境……黄荣钦这组照片中有一幅对难逢瞬间抢拍、意境学深邃的照片,画面上乌云密布,层层浓云空隙里透出一点光,这光线里出人意料地出现一只冲入碧空重霄、搏击黑暗与风雨的苍鹰,它勇敢自由地翱翔在这恶劣天气中,划破天空阴霾气象,画面前景是两艘坚骨奇态的破船骨骸,它们似乎暗示着当年也曾如这苍鹰搏击长空那样在浩瀚的海洋中冲风破浪,迎击暴风雨。可见其寓意是深沉的,意境是独开新面的,作者能抢拍到这万难一遇的瞬间是多么不易,真可称之“神来之笔”的照片精品。

其三,黑白摄影要拍到感人的景象,取决于作者的文化修养资质、对现实生活敏锐洞察力与善于巧妙“用光”选择能充分表现主题的拍摄视角。黄荣钦在多年的摄影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具备这些条件。他为表现摄影家现场创作场景运用逆光法,使主体人物与船体的轮廓分外清楚,凸现主题。另一幅背光法的照片,则是强烈光源从前方照射下来,使废船船体一片浓黑与其黑沉沉的投影融成一整块黑色形态,和中景灰白沙滩、远景亮白海水构成鲜明黑白对比,令人见之为其震惊。他还以正面光之法拍摄一艘桅杆仰立的废船,虽然船体朽迹斑斑,却因蓝天白云衬出挺立桅杆而充满不屈的气概。为了表现废船上钢铁部件坚硬耐水抗蚀性,他选用特定构图法拍摄废船朽木上船钉与破船船尾螺旋桨推进器。前者以明暗对比的清晰图像表现在水泡风华的木板皆成朽木况下,而钉在板上的一颗颗铁质船钉,却依然“精神抖擞”。后者螺旋桨三叶轮片也在长期航行中不曾因岁月而损坏,照片上螺旋桨出现一个缺损小角的细节,必是远航中受礁石所触而磨损,表明它经受无数航道的严酷考验。这两幅照片作者的用意也是为了表现一种坚强刚毅的精神。

总之,《海神的雕刻》废船影像是一件黑白摄影的力作,绝非缺乏个性和独创性的摄影流行版。其奇特又深刻的主题与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很值得欣赏者细细咀嚼品味,人们定能获得许多人生哲学与艺术欣赏的有益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