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长城(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30904500000074

第74章 “长城之最,天下险绝”——司马台长城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东北方向与河北交界处,兀立在崖巅之上,状如惊马之扬鬃,为万里长城敌楼与墙体中居险设塞的代表性地域段落,被誉为“长城之最,天下险绝”。

司马台长城原称司马台暖泉口。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是惟一一段偏离原北齐长城基础的明长城,属明代“九镇”中蓟镇古北口路所辖。明万历年间,为防御北部少数民族的南侵,蓟镇总兵戚继光和总督谭伦又率兵重点加修了这段长城。现存城墙、敌台均为万历年间原物。

司马台长城这一历史名称所界定的地段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即包括司马台提调所辖的九座关寨的全部地段:“边城五十五里,附墙台一座,空心敌台八十四座。”狭义仅指司马台塞所辖的司马字头敌台与长城。一般来说,广义为妥。

今天我们所说的司马台长城旅游区,位于密云县东北部东庄禾乡境内,距北京东直门110公里,西南距密云县城60公里。京承公路从景区南部7公里处通过,京承铁路横于景区西北部,若在古北口车站下车,沿长城步行至司马台,有10公里路程,现旅游区规划范围东起望京楼,西与金山岭长城游览区衔接,南到司马台营城,北至北城墙,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区内长城段全长19延长公里,敌楼35座。1986年初由北京市旅游规划组率先提出“整旧如旧,保持沧桑历史风貌”的总体设计思想,并拨款整修道路,接待游人,1989年正式对社会开放。现主要景点有:①鸳鸯湖。即司马台水库,于1977年竣工。水库与长城组合成巨龙饮水之势。水库水源主要来自控山水及北侧的冷泉和温泉。两种不同类型的泉相距仅几十米。

冷泉在水库内像珍珠撒花般涌出;温泉水水温38℃,内含多种矿物质。两泉同人一湖,使水库出现了上温下凉的奇特景象。②司马台河峡谷景观。该峡谷长约数里,切割深邃。③穿山溶洞。在金山岭上部,长城从顶上爬过,形成“长城卧天桥”奇景。④北齐长城遗址。

⑤司马台营城⑥用砖窑遗址。

综观司马台长城,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险、密、全、巧、奇、坚”

六个字。

险,是指城墙墙体沿力削斧势似的山脊修筑,状若向东狂奔玄驹骤惊,刹那矗立,雄健无比。云梯和天桥更是险中套险。云梯为单面墙体,坡陡墙窄,最窄处不足半米,呈直梯状沿山脊跃升,两侧皆万丈深渊。在高达50米的陡崖上攀登,俯首下望,令人目眩!首级云梯前便是天桥,长100米,宽只一砖,约30厘米左右,两侧又是绝壁,行走在上,两目不敢斜视,稍不留神,就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这是明长城中形势最险要的地段之一,1985年,《北京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中曾将此景观命名为“万里长城险绝处”。

密,是指敌楼和城墙的建筑式样奇特多样。从外观来看,敌楼有单眼楼、双眼楼、三眼楼、四眼楼和五眼楼;有单层楼、上下相遭的双层搂和三层楼。它们均为空心敌楼,大小不一,形态组合各异,是按照驻军官衔等级、驻防人数以及地势险要程度分别制造的。从内部结构来看,有砖结构、砖木结构、砖石结构,有单室、欢室、多室之分;房间布局有“四”字形、“日”字形和“井”字形、“川”字形;楼顶变化多端,有平顶、穹窿顶、八角藻井顶、复斗顶;门窗也新颖别致,有边门和中间门,有砖券和石券,还有技艺精湛的雕花花岗岩石门,这都是长城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东段上的望京楼和仙女楼更有特色。望京楼是司马台长城的制高点,海拔986米,为空心三眼楼,两层砖石结构。登临其上,视野开阔,景色壮观,隐约可见北京城的轮廓,故得望京楼之名。它可以东观“雾灵积雪”,西望“蟠龙卧虎”,北看“燕山翠叠”,南瞰“云水明珠”。仙女楼是敌楼中建造得最美的一座,它掩映在老虎山山腰的花丛中,下部条石合缝,上部磨砖达顶,内部用青砖砌成两道大拱、三条甬道、十个券门。顶部中心砌成蛛网状的八角藻井,四边砌四个砖柱。人在里面歌唱,能发出悦耳的回音。楼门石柱上,还雕刻着两朵并蒂花捧着一个仙桃。整个楼处处给人以精巧、细腻、秀丽之感,仿佛它不是人间战争的防御施,而是一座仙境楼阁。

巧,主要体现为进可攻、退可守、步步为营的障墙。特别是云梯上的障墙可谓登峰造极,在20多米的垂直落差内,从最顶上的障墙箭孔射箭,一直能穿过所有障墙的箭孔,到达最下面的障墙,其精巧之至,令人叹绝。

奇,是指有一段长城修建在绝壁两个穿山溶洞顶上,为长城一绝,奇景险山,扣人心弦。

坚,是指长城用土、石、砖三种材料所筑,坚固无比。这一重要特点在筑城之时就受到朝廷官员的高度评价,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方工程技术的交流与融合。因而,司马台长城原状保存完整度在国内称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