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长城(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30904500000071

第71章 宁武关

位于今宁武县城,管涔山、恒山、云中山、芦芽山环亘四周,其地古时为楼烦地,趟武灵王曾设楼烦关。明关始建于景泰元年(1450年),重兵驻此,“东可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关城初建时,“方四里,高二丈五尺,下有堑”。东、西、南3面开门,名“仁胜”“人和”“迎薰”,上建城楼,弘治十一年(1498年)扩建,加筑北门和城楼,今关城已毁,仅存残垣和城内一座鼓楼。长城横亘于关城北10余公里,敌楼也多遭破坏。

第一章又名偏头关,位于今偏关县城,它东衔管涔山,西通黄河。因地扼险,元时在此建偏关。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建关城于今址。史料记载:“城周围五里十八步,高三丈五尺,东、西、南三面各开一门。”因关城东仰西伏,状如人头偏歪,故俗称偏头关。太原镇总兵即驻偏关。大同镇和太原镇所辖外、内二长城交会于关城东丫角山,后西延至黄河边。在关城附近还修了多道延伸几百里称做“二边墙”“三边墙”“四边墙”的长城,密布200多座烽火台和敌楼。至今黄河滨老牛湾山崖上的空心敌楼保存犹好,所以仍流传“铜偏关,铁宁武”的说法,偏关具有“宣大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全晋”的战略地位。诗颂其曰:

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

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

惜今关城已毁,仅存西城墙残垣和南门券门洞。

雁门关、宁武关、偏关合称外三门,雁门关关门楹联中的“三关”即指此。这三关自东迤西并列,均属太原镇管辖,三关镇守驻宁武关。它们与内三关组成重重屏障,扞卫着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