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长城(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30904500000064

第64章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在河北省北部秦皇岛市的东北,处于渤海湾的尽头,为万里长城的东部起点。它北依燕山、南濒渤海,山海之间仅距7.5公里,长城南北贯连,京沈铁路、公路东西横穿,地理形势十分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关之得失往往关系到朝代兴衰,故古人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诗句。

山海关有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这里商代属孤竹,周朝属燕,秦时属辽西郡,汉代属卢绾,晋属营邱郡,北魏属乐浪郡,隋属北平郡,唐属临渝县,辽属迁民县,金、元两代均属迁民镇。明洪武十四年魏国公徐达创建关城,历明一代都有增筑,共占地230公顷。因雄关枕山濒海,故定名“山海关”。

山海关自明初建关设卫以来,各种防御工程不断增修。这座军事要塞以长城为干线,以山海关关城为中心,在从老龙头到九门口长达24公里的长城线上,建筑了10大关隘,4个卫城,31座敌台,14座烟墩,还有卫、所、堡分布在关东外围。这些不同形式、不同结构、不同用途的军事工程,前拱后卫,彼此呼应,守望相助,互为犄角,构成了万里长城的精粹地段和着名的军事防御体系。

山海关由关城、罗城、翼城、哨城、敌台、长城组成。关城平面略呈方形,东墙长1378米,西墙长1290米,南墙长1300米,北墙长828米,平均高度11.6米,顶宽12-15米,均为青砖包砌。东墙两端连接长城,长城南通老龙头,伸人大海,北通九门口直上燕山,形成“铁关金锁接长城”之势。四墙设四城门,城门之上建有城楼。城楼为木构两层歇山顶建筑,面向城内设门置窗,余三面共开68孔箭窗,气宇凛然。东门楼各“镇东楼”,因悬挂有萧显所书“天下第一关”匾额,故又称“天下第一关”。抗日战争时,日本侵略军曾企图将原匾抢走,因群众设法将其藏于西大街文庙大成殿内,才把它保留了下来。西门楼名“迎恩楼”,南门楼名“望洋楼”,北门楼名“威远楼”。东南、东北角各建角楼,分别名“靖边楼”和“威远堂”。

四门外均有瓮城,兵署衙门设于关城之内。真是“关高城重,壁垒森罗”。

关城的东西二墙外均附建罗城。东罗城略呈方形,周长2045米。墙高8米,宽3.2米,三合土夯筑,外壁包砖,内壁毛石垒砌。设三门,东门上嵌有镌刻“山海关”的石匾。门上建门楼,东门楼名“服远楼”,南门楼名“渤海楼”,北门楼名“衮龙楼”。城内仅东西一街道,从东门通往关城。西罗城比东罗城面积大一倍有余,城墙夯土建筑,西辟一门,名“拱宸门”。东罗城用以驻兵,西罗城是商业和居住地。

关城南、北约1公里处的长城西侧各有一座翼城,又名南、北新城。平面略呈方形,周长为1500米和1200米。它们卫翼关城,用于驻军和储存兵器、粮草。

哨城名“威远”和“宁海”。威远城坐落在关城东1公里的欢喜岭上,平面呈方形,周长614米。该城辟一南门,门外有瓮城,瓮城墙内设21个砖洞作为防护掩体。它处长城外侧,是一座居高临下、难攻易守的堡垒城。宁海城在关城南4公里海口附近,平面呈不规则梯形,周长600米,墙体灰土夯筑,甚是坚固。西、北二面开门。

宁海城南有高大的澄海楼。该楼址原是观海揽胜的观海亭,万历时改建为两层歇山顶土木结构的防守箭楼,楼上悬明大学士孙承宗手书“雄襟万里”匾额。清统一关内外后,该楼失去了战略价值,成为观潮望海胜地。清代皇帝每去东北谒陵祭祖途经山海关,都要登澄海楼观海,饮酒赋诗。乾隆为澄海楼御书匾额楹联,匾曰“元气混沌”,联为“日曜月华从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又一匾曰“澄海楼”。

从“天下第一关”城楼眺望,向北或向南,在东罗城与关城相交处,可见到两座造型尺寸都一样的单檐歇山顶双层配楼,这即是临闾楼和牧营楼。由牧营楼继续向南,在关城东南角有一造型奇特的楼——靖边楼。这些经修复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城楼在长城上一字排开,为山海关增添了勃勃生机。

从山海关东门往南,长城伸展八里直入海中,被称之为老龙头。

在老龙头近处有一座濒海城堡,叫宁海城,原来城上有观海亭,后改建为澄海楼。伸入海中的城台敌楼十分坚固雄伟,它是明朝抗击倭寇的大将戚继光所建。为什么老龙头城基伸入海中,在数百年被祷海浪冲击下而不坏呢?这是由于在海底下安了很多铁锅,铁锅反扣海中,减小了海浪的冲击。这一科学的建筑方法,曾被前人载入史册。澄海楼高10米左右,方圆8平方米左右,深有3米多。与长城墩台一起,高峙海上,极为壮观。明清不少诗人用“戍楼尽处接危楼,一槛凌空万象收”“城头望海海潮生,白浪乘风撼塞城”等诗句来赞美它。

它建于燕山山脉松岭高地的老龙冈上,屹立于滔滔海水之中,昂首犹如老龙头、是讹传明长城的东端起点。入海长城北高耸靖虏一号敌台。由老龙头,靖虏台、澄海楼组成的海防气势磅礴,“长城万里跨龙头,纵目凭高更上楼……大风吹日云奔合,巨流排空雪怒浮”(清陈丹《澄海楼》)。明清诗咏佳句甚多。明代张时显《老龙头》有句云:

沧溟极目水连云,秋色遥看已半分。

潮拥高城浮蜃气,剑横绝塞内龙文。

明朱国梓《澄海楼》有句云:

戍楼尽处接危楼,一槛凌空万象收。

云水迷离潮汐古,沧桑泡幻见闻愁。

山海关长城自老龙头北上,经关城,至角山蜿蜒攀越入山,直抵九门口,全长26公里。沿线有十大关隘和40多座敌台,北翼长城上敌台间距仅有60米。

在“天下第一关”城楼北侧,长城往北伸展,约5里抵燕山山麓,沿着陡峭山脊盘旋而上,城台、敌楼林立。城墙内侧有一座山名叫角山,因此称此处核城为角山长城。站在山顶远望关城和大海,气象万千,晨观日出,为渝关的一景——“瑞莲捧日”。此处还有一景是“山寺雨晴”。原来在山上有一座角山寺,这里云雾不时聚散,有时半山大雨,而山顶却是晴朗,别有一番神韵。

在山海关东门外13里的八里堡南有一座姜女庙,也叫贞女祠。

提到秦始皇筑万里长城,往往联系到孟姜女的故事。多少年来,人们总是借孟姜的故事来斥责秦始皇对劳动人民的强暴奴役,同时也以此抒发对一切残暴统治者的不满。现存的姜女庙是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重建的,后经明、清多次重修。修庙的主事人依据“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宣扬旧礼教,启发人之“贞烈”。现姜女庙保存有山门、前殿、后殿、振农亭等建筑。山门前有108磴石阶上达庙内。

后殿旁有巨石两块,上刻“望夫石”三字和乾隆皇帝的词句。人们站在庙的周围或望夫石上、振衣亭里,可南望大海,北看燕山,万里长城蜿蜒于燕山之上,极为壮观。

离山海关不远还有秦皇岛、北戴河、碣石等名胜。秦皇岛名称的由来,即是因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东巡海上曾经到此而得名的。

碣石的名字很古老,《尚书·禹贡》中就已经有了。秦始皇刻的“碣石门”辞上记载了秦始皇拆除从前六国互防长城的事。汉武帝在登封泰山之后,也东巡海上到达碣石观看巨海,并筑台记功,唐太宗也曾到这里刻石记功。古代许多帝王和诗人都在这里写下过海山景色的诗篇,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魏武帝曹操的《步出东门行》,也称《碣石篇》,篇中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河澹澹,山岛竦峙。树木聚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诗句。毛泽东词中的“东临碣石有遗篇”即是指曹操的这一首《碣石篇》。

山海关誉称“天下第一关”,以“山海关”为题的诗咏尤多,对山海关的形势都有极佳的描写。明代马文升诗有句云:

曾闻山海古渝关,今日经行眼界宽。

万顷洪涛观不尽,千寻绝壁画应难。

明闵硅诗有句云:

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沧海枕青山。

长城远岫分高下,明月寒湖共往还。

山海关虽如铜墙铁壁,固若金汤,但明廷的腐败已病入膏肓,山海关也挡不住清兵势如破竹的攻势。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在吴三桂开关延敌的情况进入山海关,攻下北京,明朝覆亡。康熙诗《山海关》中说:

重关称第一,扼险倚雄边。

地势长城接,天空沧海连。

……漫劳严锁钥,空白结山川。

在德诚非易,临风更慨然。

山海关险则险矣,但统治的稳固在德不在险。

山海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