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长城(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30904500000042

第42章 序言:长城是华夏文明的不朽丰碑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各族人民共同用心血和智慧筑成的。长城在历史上除了起过军事防御作用外,随着工程的修筑和设防的需要,长城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都起过不可忽视的重大的历史作用。可以说,一部长城修建史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兴衰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史。数不尽金戈铁马、诸侯争霸,多少次中原逐鹿、王朝兴灾,都在长城身上打下过鲜明的痕迹。从这一意义上说,长城作为华夏文明的历史见证,她也将丰碑永存。

万里长城以其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威武的雄姿和包蕴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今天,越来越成为中外游客旅游观光的一大胜地。在人们看来,一个中国人要认识历史,了解祖国,不到长城似难以想象;一个外国人,要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不到长城,似也是一个很大的缺憾。因而,“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着名诗句,已越来越成为中外友人、专家学者、旅游人士激励自己攀山越岭登上长城的一句热门名言。

万里长城是人类社会以来保存最为完整最为宏大的大型文化遗产,它的长久妥善保护及科学地开发利用,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一件大事。

翻开华夏文明的史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长城修筑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制统一的国家,与第一道“万里长城”同时出现。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结束了殷商时期的奴隶制统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的改革,为封建社会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到了公元前七八世纪春秋战国之际,封建社会初步形成,而最初的长城也正是在此时开始了修筑。其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以及一些诸侯小国(如中山)也都先后纷纷修筑长城,加强防御,安定国家,以图强盛。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韩、赵、魏、楚、燕、齐六强,统一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也正是此时,秦始皇为了巩固封建大帝国的统一和发展生产、安定生活,除了设立郡县和制定书同文、车同轨、行同轮以及统一度量衡等重大国策外,还坚持了最为重要的一条国策即加强国防。在他看来,国防不固,外敌入侵,一切政治统治、经济文化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就都没有了保障。而当时最危险的入侵者就是北方匈奴。防止匈奴入侵的重要举措则是修筑长城。因此,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久,即着手拆旧长城,筑新长城,而且气势更宏伟、工程更浩大、质量更坚固,由于秦始皇修筑的长城首次超过了1万里,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万里长城”是与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同时出现的。长城,将中国历史这一重大转折,鲜明地永久地刻在了自己身上。

其次,再从经济发展来看。长城沿线,在古代大多是生产比较落后的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凉,曾被称之为“积阴之处”“不毛之地”“木皮三寸、冰厚六尺”等等。而随着长城的逐步修筑,为了发展长城沿线的生产,以解决驻军和居民的衣食供应等问题,自秦、汉以来各朝代都采取了驻军自力更生的办法,采取了“屯田”这一行之有效的发展生产的政策,并同时大量移民前往长城沿线垦荒。秦始皇时曾在长城沿线设立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十二郡来开发和管理长城内外地区,而且成效十分显着。到汉代,统治者在今甘肃、新疆境内也大量设置了屯田,使河西四郡及西域几十个属国的生产也大大发展起来。后来,这种“屯田”“屯戌”“屯垦”的制度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于发展我国封建社会的农牧业生产和经济文化事业都起过积极的作用。同时,长城、烽燧本身对“屯田”、发展生产、保护人民安居乐业,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此外,长城还对我国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历史上,我国与欧洲、中亚、西亚各个国家很早就有了友好往来。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这种友好往来,在两千多年中之所以能相继发展,这也与长城分不开。汉武帝修筑河西长城以及远至当时西域诸属国的列城、亭障、烽燧,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保卫这条两万里漫长的对外往来的交通大道,防止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掠扰。两千年前,中国的丝织品、工艺品和其他特产即是由这条大道经安息、叙利亚等国家而达于地中海沿岸地区,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欧亚各国的毛织品、瓜果等也相继输入我国。在文化艺术上我国与之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古时这条大道即被称之为“丝绸之路”。现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还遍布着许多艺术珍宝。

第三,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与长城的修筑也有着割不断的内在联系。从历史上看,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十分漫长的岁月。各民族交融结合的过程是多方面的,但突出的形式莫过于统治阶级王朝更替时期的大变迁。如李白一首诗中所写的“四海南奔似永嘉”,说的就是两晋以后南北朝以来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当时的中原汉族和其他民族大量南迁,形成了民族的大交融大结合。而这些入主中原的各民族统治王朝为了保卫自己的统治和人民生活的安定,也都相继修了长城。直蓟以后的辽、金、元各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其统治阶级也都主张并实施了对长城的修筑。在修筑长城的历史中,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远远超过了汉族统治的朝代。而在这共同的修筑中,我国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逐渐形成。中国长城学会会长黄华在《雄风伟貌现荧屏——大型系列片〈万里长城〉观后》一文中写道:“长城是我国历代各族劳动人民修建的,是各族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文化遗产。今天,长城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坚强、勇敢、团结、奋斗的象征。”的确如此。长城,这座历史的丰碑,对这一页的记载更是十分鲜明和深刻的。

面对长城,抚今追昔,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由于统治集团对劳动人民剥削压迫所造成的不愉快的往事,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修筑长城的各族劳动人民的勤劳创造和智慧结晶,将永放光辉。两千多年前修筑长城的许多工程技术、施工方面的经验,时至今天也还有值得赞赏和借鉴之处。难怪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参观长城时感慨:“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